首頁>心理>

“年齡不小了,是時候找個男朋友了”,每次掛電話,父母總會叮囑一句。

如今年關將近,離春節只有不到一個月。

又到了親戚朋友關心人生大事,單身男女內心百般煎熬的時候了。

朋友小郡已經27歲,但還未談過戀愛。

她向我們傾訴說,現在很怕和父母打電話。

幾乎每一次的通話,都會催促她快點談個男朋友。

小郡很無奈:“要是有合適的,我也想談,可是寧缺毋濫呀。”

想著親戚圍坐一圈八卦她,父母臉上面露尷尬的場景。

小郡心裡很焦慮,一種無能為力之感油然而生。

photo from pixabay

焦慮好像充盈在世界的每個角落,每時每刻。

單身的人焦慮什麼時候可以找到男女朋友。

戀愛的人焦慮如何湊夠首付,在城裡買一套房,安一個家

工作的人焦慮怎樣表現,贏得上司的青睞。

待業的人焦慮怎樣找到一份理想之中的工作。

……

焦慮有時候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它是一種我們不想面對的負面情緒。

但你知道嗎,既然它是一種情緒,我們就可以控制和調節它。

所以我們也不必排斥它的存在。

photo from pixabay

01 為什麼會產生焦慮?

有解釋說:“焦慮通常與現實刺激有關,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

這些成分又是從何而來的?

有社會快節奏的原因,有自身成長環境的原因,有個人性格的原因……

就拿我來說吧,剛畢業的第一年多,焦慮一直伴隨著我。

一方面不滿意現有工作,一方面對職業規劃不明確。

每天頭腦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想法。

想重新找一份工作,又擔心找不到如這份工作一般友好的氛圍。

想追求繁忙的工作生活,又擔憂自己承受不了高強度。

想學習新的知識,但迷失在了知識的汪洋中,以致更加焦慮、緊張。

我想這一切大致都源於我的性格。

因為我總是做事情瞻前顧後,計較得失反而限制了行為。

時至今日,也時常會陷入一些焦慮的情緒之中。

每個人都自己所在意的事。

所有這些你放在心上的事都會牽動著千絲萬縷的情緒。

也務必要接受焦慮感的到來。

心理學上對焦慮的定義是:“它是內心的一種恐懼感,是擔心願望沒法實現的一種負面情緒。”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有所期待、有所願望、有所追求,就必然會面對焦慮。

photo from pixabay

02 如何有效擺脫焦慮?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人,焦慮症發病率為1%~2%,如今已上升到13%。

看到這個資料,不禁唏噓。

以往就如《從前慢》中的歌曲所寫那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從前一個“慢”字概括了生活,而現在大家都在追求一個“快”字。

越快越著急,越快越疲憊,越快越焦慮。

伴隨著生活成本和壓力的增大,客觀條件催逼著我們快快快。

但是人在長期的焦慮感下會生病,會不幸福。

我們如何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緩解焦慮呢?

photo from pixabay

內心沉靜

我們往往能發現,在人群中,越是安靜的人,內心的力量感越強。

我們也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富,很多人安靜了。

通常一個人開始變得沉默,不聒噪,我們會說ta成熟了。

成熟的人是可以獨立挑起肩頭擔子的人。

他們不僅內心沉靜,而且精神豐盈,能讓生命擺脫浮躁。

遇到事情,告訴自己靜一靜,再去做判斷。

只要能保持靜,就能夠讓我們在面對糟糕事情的時候,穩住腳。

只有靜,我們才能無畏於艱難險阻,依然勇往直前。

photo from pixabay

它指經歷了負性事件後,個體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

簡單來說,反芻思維就是一件事情發生後,我們頭腦中會不斷往復地回想這件事。

反省自己哪裡做得不好,焦慮別人可能產生的對自己不好的評價。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內耗”。

顧名思義,能量和精力在內部就已經消耗掉了,陷入反芻思維的人其實也正在陷入“內耗”。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朝著消極方面思考的時候,要及時抽回自己的注意力,避免自己陷入這種情緒中。

抽回注意力後,再轉移注意力。

作為敏感多疑的女生可能就會想,回我訊息不及時,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是不是在和別人聊天?

是不是覺得我這句話沒營養,懶得搭理我了?……

這個時候你已經陷入了反芻思維。

此時此刻,你需要轉移注意力。

看看書,聽聽音樂,刷刷影片,寫寫文章……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只要不是在等待訊息。

有些事情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只是習慣把它想嚴重了。

避免了“反芻思維”,你會發現身心都輕鬆了許多,你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地方。

photo from pixabay

向內尋找自我

尼采說過:“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曾經看到過一則故事,女主人公是知名外企員工。

大學畢業後,在深圳一待就是好幾年。

她說自己就像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加班到凌晨是一種常態。

似乎一切就該這樣繼續忙碌下去。

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生病,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生病期間,她終於有時間停下來,慢下來了。

她回想了過去的種種,嘗試和內心談話,探尋這幾年的空虛感從何而來。

最後,她做出了決定,考教師編制回到老家,多點時間陪伴父母。

一直以來,她在工作中都不太開心,也得不到滿足。

其實她想要的生活很簡單:安定和諧。

當一個人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時,外界的干擾也就不值一提了。

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多預想一下自己理想生活的面貌。

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比如“我”不在乎很多錢,只希望愛情有,麵包夠吃就行。

“我”要全身心投入工作,那麼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你就自然不必過多去考慮。

……

只有關注到自己的內心,我們才能找到內外的平衡感,擺脫空虛感和不安感。

photo from pixabay

03 寫在最後

焦慮雖然是一種負面情緒,但並非對我們無益。

如果你感到焦慮,那麼表明你對危機感是很敏感的。

能敏銳察覺生活潛藏危機的你,更容易抓住時代的脈搏。

我們不必排斥焦慮等負面情緒,只是需要多加註意應對方式。

遇到事情讓內心沉靜,避免自己陷入“反芻思維”,平時多嘗試向內探索自我。

相信如上歷練之後的我們,焦慮感會慢慢改善。

幸福指數也會越來越高。

photo from pixabay

希望朋友們都能遇見最好的自己,在人生旅途中越走越幸福。

19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習慣性自責,對我們的傷害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