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悲慘的訊息。
廣西一對母子相繼跳樓自殺。
人們只看到母親崗位的光環,卻忽略了她在家庭中的角色。
離開工作崗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母親。
對母親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
孩子沒了,母親的天也就塌了。
兒子走了,作為母親也失去活的希望。
可怕的抑鬱症,毀掉了一個家庭。
世衛組織2017年有一份報告,說中國有5400萬抑鬱症患者,占人口的4.2%。
這個數量大得驚人。
有人不理解,這麼優秀怎麼會得抑鬱症?
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
其實,抑鬱與優秀不優秀沒有關係,甚至越是優秀患病的機率越高。
大學生中抑鬱症發病率高達23.8%。
現在,我聽到的抑鬱症,比聽到的癌症還要多。
癌症尚可戰勝,抑鬱症爆發即是災難。
抑鬱症是心理疾病,更是社會疾病。
家長親人的焦慮,社會的焦慮,製造了大量社會悲劇。
我們不能把別人家的悲劇當故事看,抑鬱的種子隨時都有可能在自己親人朋友甚至自己身上萌發。
抑鬱症患者最常說的幾句話是:
“煩死了”
“我真沒用”
“過得好沒意思”
“都是我不好”
這些司空常見的語言,折射出來的是心智模式混亂。
而父母和家庭對子女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心智塑造,至關重要。
抑鬱始於焦慮與不認可,孩子不能接受自己,又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在困惑中痛苦迷失。
其中,家長與社會樹立的錯誤標杆,建立的錯誤評價體系,進而誘導孩子產生錯誤認知成為悲劇之源。
好比小時候剪斷孩子的翅膀,長大了又嫌孩子飛不起來。
從小對孩子要求過高,以別人為標準,為別人而活,活不成別人希望的樣子,就產生沮喪和失望。
越長大越缺少自我認可,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焦慮、恐懼、無助,進而鬱鬱寡歡。
我始終強調,作為父母,改變不了整個社會的焦慮浮躁,但一定要把自己的家庭環境營造得寬鬆一些。
不能讓孩子在外面壓力很大,回到家還抬不起頭來。
融洽的家庭關係,是治癒抑鬱症的良藥。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說,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
這句話很有道理。
有人抬槓說,劉副教授的孩子最差也是清華附小、附中上學,就算變成普通人也差不到哪裡去。
實際上,劉瑜的核心意思是,從心理上精神上接納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所謂普通人,就是有喜怒哀樂,有嬉笑怒罵,而非替父母揚眉吐氣的工具。
有位老人說,對子女的要求並不高:
第一,在生命上珍惜自己,別走在父母前面;
第二,在婚姻上隨波逐流,別找個同性回家。
僅此兩點足矣。
至於光宗耀祖,人前顯赫,那就是個人造化和命運,勉強不得。
古人云: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自古及今,教子之道莫過如此。
孩子到這個世界來,是陪伴父母的。
一定要把他們的心理成長擺在第一位,做個健全的普通人就好。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世間萬千光景,願我們都能樂享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