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01

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社恐”心理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社恐”症狀:

偶遇熟人,總是在打招呼和裝作視而不見中左右為難;

對方主動取消了你一直不想去參加的聚會,你會非常高興;

一群人在一起,時常會陷入坐立不安或尬聊的尷尬中。

……

我身邊有幾個聊得挺好的朋友,他們都曾跟我說過,自己其實有社交恐懼症。

當時聽完,我都毫不猶豫地給他們翻了個白眼,心想:你騙誰呢?

難道在我面前話多得跟個話癆似的,是裝出來的?

後來仔細一想,其實自己也一樣。

不喜歡主動和不熟的人接觸,不喜歡參加各種飯局,更不喜歡在公開場合顯得過分搶眼。

儘管我表面看起來很開朗、很健談,但其實心裡極力抗拒社交活動,只想保留一塊屬於自己的完整的私密空間。

那到底什麼是社交恐懼呢?

社交恐懼又叫做社交焦慮,是對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注視的一個或多個社交場合產生持續、顯著的畏懼,並且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的症狀。

對於社恐患者來說,自己既是監獄的看守,規定自己不許自由交流,不許與他人交往;同時也是監獄中的囚犯,不情願地接受了這些限制,並因為這些限制而降低了自尊。

02

正確看待“社恐”,生活其實很舒適自在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刺蝟法則”,想要擁有良好交際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只有這樣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才能最大限度的感受彼此的美好,這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他認為,這樣的生活非常非常輕鬆,所有時間都是自己的。

其實正確看待“社恐”心理,你會突然覺得,整個人生都發生了變化。

很多人認為自己社交能力低下,拼命試著想多跟別人交流,但越努力,越手足無措。

這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遇到那個真正值得成為朋友的人,從而“暫時關閉”了自己的社交功能。

在曾經一期《嚮往的生活》中,請來了八個嘉賓,除了老狼是常駐嘉賓黃磊和何炅的好朋友,其他人都是各個綜藝節目當紅的流量明星。

發現來的嘉賓自己都不熟,黃磊禮貌地打過招呼後,跟何炅說:“你們晚上玩遊戲,我早點睡。”

大家圍坐談心的時候,黃磊更是直白地說:“我跟你們也不熟,我沒必要跟不熟的人費力瞎扯。

直到老狼來了,黃磊才真正開心起來。

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黃磊和老狼,看看手機裡面孩子的照片,在夜空下聊天,

黃磊深知,朋友不是越多越好,不合適的人,不合適的場合,沒必要瞎扯,進行無效社交。

真心應該留給對自己重要的朋友,所以黃磊對老狼露出開心的笑臉,並在高曉松不在場時還敬了一杯酒,這才是真正向往的生活。

生活中遇到不熟的人,大多數人選擇套近乎,建立所謂的“人脈關係”。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漸漸發現,事實上,你小心維持的人脈和圈子,不一定會帶來你想要的價值和意義。

酒逢知己千杯少,那些能真正陪伴自己成長,讓自己相處起來舒服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所以說,社交恐懼並不害怕,重點是怎麼看待它。

03

學會接納自己,並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如果想要解決社交恐懼自卑的核心,首先是自我確認。自我確認是一個逐漸認識到,並接受自己的內心體驗,想法和情感的過程。

當你一次又一次害怕犯錯,害怕與別人溝通和交流時,其實是無法接納自己。

但你要明白,你無須去刻意追求別人的喜歡和接納,因為即使沒有別人的認可,你身上的價值也不會消失。你要去想,去找,去相信你自己的價值。

當你發現你開始認可自己的價值,喜歡自己後,你就會發現全世界也都自然而然接納和喜歡你了。

其次,一定要留給自己時間進行“自我放逐”。

工作學習之餘要時常給自己充沛的時間,循序漸進消化內心的恐懼與不安,把自己從複雜的社交關係隔離出來,哪怕只是切斷網路2-3小時。能為自己多爭取一些“自我放逐”的時間,就不要去糾結那些讓你坐立不安的瑣事。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進行有引導性的冥想活動,多去關注自己的真實需求,把注意力集中在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上。

許多科學的研究已經顯示:冥想是停止大腦皮質理性與知性的作用。以比較簡單明瞭的方式來說,就是停止意識的一切對外活動,進而達到忘我的心靈情境。

意識其實並未“消失”,反而清醒清明,並轉而讓潛意識的活動更加靈敏,使自身與宇宙的波動更加和諧。

透過冥想引導師的引導,冥想可以被深化為一種身體、心情與內在的對話。

你或許可以開啟心扉,很多人總是把“社恐”看作是“異類”,覺得不合群的一個人顯得特別格格不入。可事實是,正確看待社恐,走出社恐,也沒那麼難。

2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學:中產家庭社會資源更豐富,為啥子女比你孩子更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