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心理報告,越來越頻發的事件悲劇都在提醒我們,青少年焦慮抑鬱正成為眼下一個普遍而又迫切的問題。我們的孩子需要被看見,他們內心並不脆弱,但他們的心理需求需要被看見。

看見,一個多麼簡單的需求,可多數人就是給不到。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不被看見,滿足更是成了奢求 。被肯定,被鼓勵,被支援是一個孩子自信自強的源泉,反之,如果長期處在一個被否定,被打擊,被指責的環境中,孩子在遇到挫折和變故時就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甚至對過去和未來,對某一特定的環境產生莫名的恐懼,不能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看起來許多本成熟的功能也出現了退化,焦慮抑鬱的情緒得不到即時的疏解,就會發展成焦慮症和抑鬱症。讓人難過的是,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有些人還是不能夠看見孩子。你看見的首先就是孩子不去上學了,孩子趴窩不出家門了,孩子黑白顛倒作息紊亂了,孩子沉迷遊戲不肯學習了……這些貌似不正常的行為充斥著你的雙眼,就連腦子裡也被孩子的這些行為塞的滿滿的,於是憤怒、難過、不解、不甘等等心理彙集成了一股氣勢洶洶的怨氣,被這種情緒掌控後,更是放大了孩子的種種在你看來不爭氣、不上進、不感恩的行為,該看見的就更看不見了。帶著這樣的情緒,急切地想要把孩子的問題快快解決掉,可事與願違,你越是著急,孩子越是暴跳如雷,那些讓你肝腸寸斷的不正常的行為就更加的不正常,之後便是與你的期望越來越遠。而這樣的僵局就是因為你沒有看見你的孩子。

那什麼才是該看見的呢?情緒,首先應該看見的是孩子的情緒。孩子煩躁易怒,孩子消極悲觀,孩子對一切都失去興趣的百無聊賴。只有看見了孩子的情緒,家長才能夠去接納和體察孩子孤獨無助的內心世界,才能夠去探尋孩子這些情緒產生的根源,才能夠看見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在探究的過程中,你會被告知孩子的今天完全是因為家長長久以來對待孩子的態度和不安定不和諧的家庭環境造成。這個時候你仍然需要看見,看見你自己的問題,看見你作為家庭的建立者應負的責任和義務,看見你的不足和失誤,只有看見,改變才有了動機,改變才有了可能,有了這個前提,你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去幫助孩子。

在看見這個環節裡,夫妻雙方往往是先看見了對方的不足,即使是已經離異,也會首先想到是對方的不良行為給孩子造成了傷害,可這沒有用,對方有再多的不是,你也無法去改變他。你需要看見的是你自己,你只有看見了自己之後,才會有改變的可能。錯的已然是錯了,再怎麼自責也回不去了,抬起頭來,勇敢地面對當下的情境,改變就從此刻開始,一個家庭的改變必須是由夫妻兩個的一方發起,一方的改變就能帶動對方的改變,而在這種變化中,孩子也會悄然發生變化。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看見的是孩子的變化,孩子情緒的變化和孩子行為的變化,關注孩子的情緒,讚揚孩子的行為。這都需要你的看見,用心去看,一顆被悲傷和怨恨矇蔽的心是不會看見任何美好的事物的,何況是孩子的微妙變化 。所以,要收起自己的悲切,用溫柔沉靜的心去看你的孩子,看見孩子的細微變化,看見孩子在透過你的努力一點一點找回生活的樂趣,一點一點找到迷失的方向,一點一點樹立嶄新的目標,一點一點重拾奮鬥的勇氣。

這時候你最需要的是信心,有了信心的支撐,你才能夠遮蔽所有不良的資訊,才能夠用滿滿的熱忱去感染孩子,你的信心就是孩子的信心,孩子的信心就是他痊癒的葯,這個藥需要你去用心研磨,熬煮,喝下時也許是苦的,可結局肯定是甜的。

因為我做到了,所以我就有信心告訴你,你也可以,我們都可以。

19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老伴離世後,60歲大爺在炎炎夏日穿起了棉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