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的現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每天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暗示不是擺道理,而是靠一種提示。
人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暗示,這與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關。這一過程中,人在遵循人格中“自我”部分的基礎上,還要綜合個人需要和環境的限制。人格中“自我”的部分,我們通常稱為“主見”。
可是,人是有侷限性的,很“自我”的人也並不是完美的,也不總是對的,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來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別人的暗示而就範。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學家蘇格拉底早就發現了心理暗示的作用。有一天,學生們問蘇格拉底怎麼做才能堅持真理。蘇格拉底拿出一個“蘋果”,他舉著“蘋果”,在學生中間走過,並且邊走邊說:“同學們要集中注意力,聞空氣中的香味。”蘇格拉底在同學中間轉了一圈,然後就回到了講臺上。之後,他把“蘋果”又舉起來晃了晃,問道:“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香味?”有一位學生舉起了手。
蘇格拉底又大聲問:“還有哪位同學聞到了?”這時候,大家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不作聲。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走下講臺,他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走過,並再次叮囑學生們要注意空氣中的氣味。回到講臺後,他再次詢問大家是否聞到了蘋果的香味。這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都舉起了手。
稍停,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臺,讓每一同學都聞了聞“蘋果”。他再次提問:“大家都聞到蘋果的香味了嗎?”話音剛落,除了一個同學沒有舉起手,其他人都齊刷刷毫不遲疑地舉起了手,沒舉手的那位同學看了看周圍,也慌忙地舉起手,周圍的人對他的舉動鬨堂大笑。蘇格拉底也笑了,問:“你們都聞到了什麼味兒?”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緩慢而嚴肅地說:“這只是一個蘋果模樣的玩具,什麼味兒也沒有。”
蘇格拉底的學生之所以會說自己聞到了假蘋果的香味,其實是因為受到了他的暗示。蘇格拉底暗示他的學生這是一個有著誘人香味的真蘋果,因而他們對此深信不疑。蘇格拉底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看看同學們是用自己的感覺進行判斷的,還是盲目地聽信別人。
心理暗示是在沒有對抗的情況下,人透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特殊的符號,使自己的某些觀點、意見被接受暗示者認同或者按照自己所暗示的方式活動。暗示的特點是隻要求受暗示的人接受一些現成的資訊,並且是無判斷地接受。
有些心理暗示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剝奪我們的判斷力,取代我們自己的思維和判斷。讓我們盲從地聽信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錯誤。商場的櫥窗裡經常會擺放一些塑膠模特,高挑的個頭,標準的身材,當你看到她身上穿的漂亮衣服時,就接受到了某種暗示,看啊這件衣服多漂亮,你穿上一定會很有品位的。當你看到一些人在商場裡選購這些衣服的時候,你又會獲得一種行為暗示;當某些人買完衣服以後喜形於色,讚不絕口時,你又形成了一種表情暗示和語言暗示。
生活中還有其他的一些暗示現象,當你在一家飯館吃飯的時候,有道菜吃過以後,有人覺得味道怪怪的,可能是用了壞的材料,於是你也會覺得這道菜有問題。再比如,一個同事突然對你說:“你今天的氣色真好,是不是有什麼喜事啊?”剛開始你可能不太注意這句話,當第二個人也開始這麼說的時候,你可能會感覺到身體輕鬆,精力充沛,回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什麼好事?仔細思索過後,這件事就很不錯。這些現象其實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