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你們好,又到了每日分享時間。今天我們來點乾貨,解決為啥孩子在機構老師的教學下,反應都會,都對,咱們回家自己問,一問三不知,問題出現在哪裡呢?
第一原因,家長的問法太主觀,問法不正確。
就是我們用成人的溝通思維去問孩子,首先我們的孩子本來認知就少,理解就差。
所以問答技巧上,我們要用符合孩子的心智年齡的能力來提問,並且答案也在心智年齡的認知理解範圍之內。
舉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心智年齡:昨天我分享過,我的女兒實際年齡四周半,但是實際評估的能力只有3歲半。
那麼,我們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乃至問答的技巧都要按照實際心智的測試能力來提問。(而實際心智年齡的診斷以專業評估結果為參考,醫院干預機構都可以提供)
孩子的真實年齡≠心智年齡。這是家長,孩子,機構老師之間的主要矛盾
那我們家長如何知道孩子的實際心智年齡和問答正確技巧呢?
實際心智年齡透過專業的評估系統獲得。一般是醫院和機構都有一套通用的測試標準。
不同點:醫院的評估傾向於是篩選病理問題,是否存在能力的缺失。
機構的測試評估結果更傾向於干預方向。
也就是說醫院負責尋找原因,重理論。機構更注意實際干預操作。
現在市面通用的測試是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最新發布了“0~6歲兒童發育行為評估量表”,本量表於2018年正式開始實施。
接下來,我把評估表具體的問題發給大家
家長們可以自檢自測作參考
這個評估量表是面向專業人士的,但量表非常詳細地描述了每個月齡段孩子所需具備的能力。對於家長來說,是一個易懂且權威的參考。
本量表共包含261個指標,覆蓋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會行為5方面的內容。
家長作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人,對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比較瞭解,透過本量表,將孩子的能力資料化,家長和老師可以更加直觀地瞭解孩子的發展水平,看到優勢與不足。作為家庭居家干預和溝通的標準,針對目標的優先順序,設定教學目標。
本量表使用物件是未滿7週歲的孩子,透過量表可以計算出不同月齡階段孩子的發育商,更精準地瞭解到孩子的發育情況。
PS:關於家長對錶格的測評結果的準確性保持開放的態度。因為家長既是養育者,又是主評人,所以在過程熊貓難免會有過多的主觀臆測,有失公允,結果很容易出現偏差。
可能家長覺得孩子在家裡好像都會的技能,但是在其他的環境或者面對其他的同齡人,成人沒有表現出來的能力,那麼不能算孩子真正的技能,因為行為沒有泛化拓展。
為大家介紹本量表的目的,是為家長提供一個便捷的參考。不能作為最後的診斷結果使用,科學專業的診斷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士。
發育商的數值範圍也可以作為參考,但孩子究竟處於何種發育水平,還需要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與分析。
關於評估表的操作方法和測查透過要求,透過測試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參考。而這些要求也是孩子能力的目標,可以作用家長平時在家裡干預的方向。
具體操作方法諮詢自己的老師
今天分享總結:
1 .關於孩子的真實年齡和實際心智年齡的認知。
2.專業的自檢自測參考量表從五大功能區檢測孩子的真實心智年齡以及達到相應要求需要具備的能力。
下次分享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