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聰
出門後總覺得門忘了鎖,得跑回去看看;
每隔幾分鐘就下意識看手機,唯恐漏掉訊息;
明明很困,卻總是熬夜玩手機;
明明買來沒什麼用,卻還是忍不住買買買;
這些行為你時常發生嗎?其實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強迫症行為,強迫症在一般人群中非常普遍,全世界有將近十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強迫症。
嚴重強迫症的危害很大,因為有不由自主的思想糾纏,或刻板的禮儀或無意義的行為重複,嚴重影響患者注意力,以及學習和工作,嚴重的可以完全喪失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導致精神殘疾。患者無力擺脫,造成內心的極大痛苦,但可供強迫症患者選擇的有效治療方式卻少之又少。
2021年1月18日,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Medicine 雜誌發表了題為:High-frequency neuromodulation improves obsessive–compulsive behavior 的研究論文。
透過非侵入性神經調節(例如經顱交流電刺激,tACS),可以根據個體的神經生理動態對干預進行個性化設定。已經有透過這樣的個性化干預措施改善強迫症行為的治療研究。
此前研究曾將強迫行為與過度的習慣學習聯絡起來,強迫行為被認為是過度的習慣學習的結果,這是由於額葉紋狀體中的異常導致學習行為的重複執行。
研究團隊利用一種無創方法測量了參與一項強化學習任務的124名受試者的腦活動模式。用低頻電流刺激了他們眶額皮質內的特定腦網路,發現這種方法可以有效調節獎勵引導而非懲罰引導的選擇行為。
將頻率調諧到控制學習和獎勵選擇行為的腦網路活動模式的低頻電刺激或能減少人們的強迫行為。研究團隊發現,5天的慢性刺激可以讓強迫行為的減少持續3個月,症狀最重的受試者改善最大。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無創、個性化的腦回路療法具有治療強迫行為和相關症狀的潛力。也有助於進一步瞭解獎勵、學習和強迫症的神經生理學理論。
這種新的個性化腦調節方式有望給受酗酒、受強迫進食、賭博、購物等行為折磨的患者帶來長期獲益。
此外,本期 Nature Medicine 雜誌還發表了一項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題為:State-dependent responses to intracranial brain stimulation in a patient with depression 的研究。
深部腦刺激是治療嚴重抑鬱症的一種有前途的治療方法,但隨機試驗缺乏療效。 研究團隊在嚴重抑鬱症患者中植入了多部位顱內電極,並系統地評估了對局灶性電神經調節的急性反應。 實驗結果發現了複雜的獨特情緒反應,這些反應起效迅速,可再現,並且與背景和狀態有關。這些研究結果為透過顱內電刺激治療抑鬱症等神經疾病體提供了概念驗證。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1173-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1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