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情緒是可以改善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學習改善情緒的四個步驟。
首先要接納當下的情緒
情緒的出現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無論是開心、淡定、喜悅,還是焦慮、抑鬱、煩躁,都是正常的狀態。就像自然界的天氣一樣,有風和日麗的晴天,也有雷電交加的雨夜,月亮也有陰晴圓缺。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沒有人想生病,即便是感冒發燒這樣的小病,但如果我們真的生病了,又該怎麼辦呢?不接受,哭天搶地、怨天尤人,又有什麼意義呢?再說直白點,情緒已經產生了,我們想要也好不想要也罷,它就在那裡,是真實存在的。就像一個嬰兒,已經生下來,你不想要也不可能回爐重造了。 更何況,情緒根本沒有好壞之分,所謂的積極與消極,好與不好,是人為定義的。中國人的中庸之道,精髓就在於“取中”二字,沒有絕對的好壞,講究的是適合、適度。適合的就是好的,不適合的都是不好的,適度就是好的,過度和不及都是不好的,過猶不及。按照這個思想,我們來分析一下四種基本情緒的所謂“好壞”:
喜:就是開心、高興,很好、很積極。有沒有不好的一面?當然有。 首先講適合。如果你去參加葬禮,氣氛莊嚴肅穆,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你說要高興,要開心,高興開心是積極情緒,於是你哈哈大笑,你看會不會被打死。 再來講適度。凡事適可而止,你說不,我要開心瘋狂high到極點。恭喜你,樂極生悲等著你呢。開心到得意忘形,會招來禍患,打麻將贏多了開心過度一激動還有猝死的呢。 怒:就是生氣,發火了,是不好的,消極的情緒。“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憤怒不好的一面就不過多分析了,我們來看憤怒情緒的積極意義。 憤怒情緒是在提醒我們自己的權益被侵犯了,要採取某種方式來捍衛自己的權益和尊嚴,不能讓別人以為自己好欺負。只要不過激,憤怒情緒是有益的。 哀:就是悲哀,是不好的,消極的。不好的一面也不分析了,我們來看悲哀有沒有好的一面,當然也有。 當我們失去了某個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東西時,就會到悲哀,比如親人去世了。悲哀的情緒提示我們,我們在努力奮鬥拼搏的同時,不要忽略了那些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人和事,要懂得珍惜、活在當下。只要悲哀沒有發展到哭天搶地或者極度抑鬱的程度,都是可以的。 懼:就是恐懼害怕,焦慮其實是輕度的恐懼。恐懼也是消極情緒,我們還是說它好的一面。 恐懼是在提醒我們個人安全受到威脅,要趕緊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比如:看到老虎向自己衝過來,會產生恐懼,在恐懼的支配下,立即逃跑,不需要在大腦裡分析評估老虎究竟會不會咬人。焦慮也是一樣,是在促進我們自我反思,怎樣才能把事情和問題處理得更好。只要不要發展成為焦慮症、恐懼症,又有什麼問題呢? 總而言之,人只要活著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負面情緒,當我們去覺察和體驗負面情緒時,需要保持接納的心態。刻意地排斥或者逃避負面情緒是沒用的,想要短時間內消除或者解決負面情緒也是不現實的,你越不接納它,越抗拒它內心就會越痛苦。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派,跟老虎跟生活在同一條小船上。
一開始,派想躲避老虎,後來又想殺死老虎,結果都行不通。最終,派鼓起勇氣去直面它,慢慢地就找到與老虎和諧相處的辦法,雙方也就相安無事。情緒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老虎,躲是躲不掉的,必須自己想辦法去與之和諧相處。 因此,當我們遭遇日常生活中的焦慮、緊張、擔憂和害怕時,我們應該全然地去體驗整個焦慮、緊張或者害怕的過程,而不是在情緒的驅使之下盲目地掙扎。 眾所周知,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落入水中,致使他們溺亡的並不是落水這件事本身,而是他們落水以後毫無章法地過度掙扎,把水嗆進肺裡。其實,只要保持放鬆,甚至一動不動就可以讓自己自然地把鼻子浮出水面。 情緒管理也是如此,要改善自身的負面情緒,我們首先要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在負面情緒狀態中好好體驗一番。具體怎麼操作呢? 第一步,停止想象和分析,向自己如實地描述負面情緒。
想象和分析常常是對當下現實的引申和推理,它並不等同於當下發生的現實。就像前面講過的公主去洗澡的故事一樣,僅僅是洗澡而已,後續的結果都是個人腦補的。
又比如:一個看到孩子學習時不斷地扭動身體就感到無比焦慮的媽媽,她在頭腦中想到的可能是孩子未來因考不上名校而錯失高薪工作機會的畫面;一個在路上和同學打招呼因對方沒有迴應就感到焦慮和尷尬的女生,她所聯想到的可能是自己過去多次被人拒絕、貶低和忽視的經歷,從而總結出自己是一個遭人嫌棄、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的人,甚至發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感嘆。 而如實描述情緒就是客觀地描述所見所聞所感,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對自己坦誠,尊重現實而已。 一個剛失戀的小夥子怒氣衝衝地向諮詢師抱怨自己的女友是多麼的自私、冷漠和無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諮詢以後,小夥子再次找到女友聊了一次,依然沒能挽回這段感情。
在諮詢師的幫助下,小夥子學會了如實描述當下的感受:“剛剛和女友吃完散夥飯,我們徹底分開了。回到家裡,我感覺很悲傷,空蕩蕩的房間裡非常安靜,我只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孤獨的感覺充滿整個房間,我知道我失去了一段美好的感情,這段幸福的記憶從此斷裂。我很沮喪,不敢想象未來如何生活,對於明天該做什麼我都感到迷茫,就好像在迷霧中找不到方向。”——這就是如實描述情緒,悲傷、孤獨、沮喪、迷茫。
第二步,用心體驗情緒。
當我們能夠如實描述情緒以後,我們還要抑制內心想要解決問題的衝動。不要嘗試去改變什麼,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當作是一股自然流動的能量,去感受它,體驗它。悲傷時全身心地去體驗那份悲傷,焦慮時全身心地去體驗那份焦慮,慢慢地,我們會熟悉各種情緒體驗的感受,對消極感受的耐受性也會增強。 當然,對大多數人而言,並不需要刻意去體驗情緒,因為情緒來得那麼的強烈且突然,它自然地出現在了身體中。值得提醒的是,請剋制自己想要逃離情緒狀態或解決問題的衝動。因為一旦開始逃離或想要解決問題,自我分析就開始喋喋不休,把體驗帶入我們想象的故事中去,從而脫離現實,當然也就無法“如實”體驗。 其實,如實地描述情緒和用心去體驗情緒都是一種心理能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訓練和提升,如正念、瑜伽、冥想包括打坐、站樁等等。當然,一個人沉浸在消極的情緒裡時,很容易被消極情緒裹挾,進而把思維引入一個關於糟糕故事的想象中去。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善於傾聽的物件,比如一個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他們會以熱情和積極關注的態度幫助和引導我們如實地去描述和體驗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