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經常有家長會問我:“李老師,我的孩子3歲了,因為他正處在語言敏感期,所以給他報了英語班,剛開始還是很感興趣的,但他還說不好,每次有人逗他讓他說外語時,他都會積極的說,因為說的不準確,所以總被大家當成笑話,從此孩子就不愛學了,也不願意去英語學校了。”
“李老師,我的孩子4歲了,很不自信,本來在家裡可以唱的很好的歌,一到公共場合,或是人多一點就完全不敢表演,變的非常靦腆,用過各種鼓勵、獎勵甚至是訓斥,還是不管用。”
“李老師,我的孩子9歲了,很聰明,學什麼東西都快,就是學習成績總也上不去,課後補了很多課,花了很多的錢仍舊不管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教養支招:
綜上所述孩子的種種現象根本原因,是孩子心理資本的嚴重缺乏。說到心理資本,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還不是很了解,確實,這是一個新的理論,在2004年美國著名學者路桑斯提出的。心理資本是除了財力、人力、社會三大資本以外的第四大資本。強調"你是誰"及"你想成為什麼",關注的重點是個體的心理狀態,包含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情緒等。
心理資本的儲存關鍵期在0-12歲0-3歲是心理資本儲存時期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對外界產生強烈探索欲的階段,此時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塑造時期。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與對自我的認知都來自父母的評價。
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能給予孩子很多肯定、鼓勵、支援、接納、無條件的愛、信任,這都是對孩子的心理進行原始資本積累、資本儲蓄的過程。很多人在成年後遇到困難、逆境時,會因想起童年時媽媽的話、媽媽的鼓勵而變的剛強勇敢起來,有了從挫敗與困境中走出來的勇氣。這就是在困境中去支取童年時期儲存的心理資本來幫自己渡過難關。
3-6歲要防止孩子心理資本流失這個階段,孩子的身體機能已經很成熟,身體協調性、獨立性、靈活性都非常好。他們的自我意識與求知探索慾望變的更加強烈,他們喜歡獨立思考,主動嘗試一些事情,再加上第一叛逆期的到來,往往不會聽父母的勸說,堅持自己的想法,自作主張的去做許多事情。
自然就會犯下很多的錯誤,招來家長的責罰、批評甚至是粗暴的打罵,這些都會導致孩子心理資本的流失。
他們敢違背父母的命令去做,是因為他們相信父母是愛他們的,但當父母真的很嚴厲的責罵甚至暴力對待他們時,孩子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幼年的孩子還處在單項思維階段,他們還無法理解,父母這樣嚴厲的訓斥與打罵他們是因為“愛”,是為了他們好。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他們心裡對父母的那份信任開始削減,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孩子喊著對我們說:“你們根本不愛我,我也不愛你們了,我再也不愛你們了,”接下來好幾天或是好幾個星期不會理睬家長。心裡資本也就在這種所謂的衝突中流失掉了,家長卻還不知。
6-12歲心理資本易被忽視階段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步入學校,各科的學習任務接踵而來,家長更加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成績,家長會用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的培訓來填滿孩子所有空閒時間。
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方面都比較忽視,大部分家長會錯誤的認為孩子都這麼大了,該懂事了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變高了。
但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對突然而來的規矩、要求,和逐漸加大的壓力開始不適應,開始反抗。這個階段又正逢孩子們的第二叛逆期的到來,他們認為自己是小大人,也懂了很多,甚至有些事物自己懂父母都未必能懂,這都促進了他們的叛逆行為。
家長面對這種行為時,自然要採取鎮壓式教育,很多家長常常認為現在孩子就這樣不聽話,如果不管教過來將來就無法無天了。
所以,家長一般會採用簡單粗暴鎮壓的做法,不去理會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不能耐心的傾聽孩子們的心聲,讓孩子完全在被控制,被鎮壓的狀態下學習、生活,對孩子產生的一些負面情緒、壓抑的心情都忽略不計,很多孩子此時會感覺自己不被愛,不被尊重,不被理解,感覺爸爸媽媽是可怕的,家是冰冷的,有的孩子就會選擇離家出走。有過離家出走經歷的孩子一般都會說:“他們不愛我了,所以我要離開”“我知道他們愛我,但我受不了這種愛。我寧可他們不愛我!”還有的孩子會產生極端的行為如自殺。
家長此時若能多給予他們信任、愛的關注、尊重他們的自主權、留給他們更多的自由空間,這就是給孩子們的心靈再一次的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