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是由無數個家庭組成的,家庭就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既是搖籃啟蒙,幼兒教育,又是終生教育,非常重要。

我們之所以認為家庭教育重要,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孩子走向社會,走向人生之前,能夠在身體上、文化上、思想上、道德上做好充分準備,從而使孩子成為自信、健康而又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每一個家庭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謹就曾說過,很多父母往往看重孩子在學校所受的文化教育,而忽略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有些孩子的壞毛病和壞習慣,不單來自遊戲與懶惰,還來自最親的父母。

想要將孩子養育好,父母就必須瞭解並掌握孩子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並遵循這些心理規律為孩子製造條件,從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很講究“家教”,不僅提倡“家風”“家規”,更注重自身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通常,那些教育子女教育的好的家庭,常被贊為“教子有方”“詩禮之家”;孩子教育得不好的家庭或家族,就會被人們斥之為“家教不嚴”“家風不正”。

雖然現在看來,這些教育思想有些以偏概全,但充分說明古人看重家庭教育,以及他們對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視。

中國式家庭教育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教育家巴哈特曾經說過:“一個好的父母,往往勝過一百個好的校長。”

嚴格來說,家庭教育既是一門心理科學,又是一門心理藝術。

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只有掌握這門科學,並且在實踐中把這門藝術很好地運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才能把孩子真正培養成人,培養成才,讓他們走向成功。

但是,縱觀當下有些父母的家庭教育,卻並不是這樣。有些中國式家庭教育,更是令人遺憾。比如,社會調查中,孩子最為反感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有如下這些:

第一、 嘮叨

家庭教育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嘮叨,而嘮叨排在第一位,足見孩子們對它的反感和不滿。按照孩子的話來說就是:“很多事情明明講一遍就夠了,爸媽卻一定要翻來覆去來回說,簡直煩透了。”

從父母這個角度而言,嘮叨是對孩子的高度關注和責任心,在高期望值的心理影響之下,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事事都能按照自己要去的方向去做,並做到最好。

但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的想法與父母的期望相左,父母就會感到不順心順意,就會不停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說教,並且批評多,抱怨多,分析問題少,甚至有時候會挖苦諷刺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到厭煩。

遇到這種情況,做家長的就要時時提醒自己,尤其要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同時學會尊重孩子,並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提醒,讓孩子從內心接受父母的建議或意見,而不是大事小事喋喋不休嘮叨不停,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二、不問青紅皂白,遇事就罵

在社會調查中,這種情況排在了第二位,也能看出孩子們對父母這種態度有多反感。

有些父母生活中、工作上遇到不痛快的事,回到家看到孩子犯了一丁點小錯就開始破口大罵,不問緣由地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等家長自己的煩悶消散了,也不會對孩子道歉,卻還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

這型別的家長之所以被孩子們討厭,主要是因為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隨時發怒,從而讓孩子處於驚慌失措的狀態之下,在情緒管理上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作為家長,無論工作、生活上有哪些問題,回到家都應當加強自我修養,儘量去剋制、提醒自己,不要因為孩子的一丁點小事就大動肝火,更不要因此拿孩子作為發火藉口。

即使孩子犯了錯需要提醒、教育,家長也應該選擇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而不是簡單粗暴的遇事就罵,抬手就打。這樣的家庭教育背景下,孩子的教育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另外,父母對孩子家暴這個陋習原本就應該消失在家庭教育中,因為,打罵從來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相反,打罵式教育從來都是悲劇的源頭和開始!

第三、總把自己和別人家孩子比

父母對子女,從來都抱有很高期望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心態,中國式家庭教育模式下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現優秀,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不能接受孩子一丁點不如意,尤其是在其他孩子的比較之下。

正是基於這種攀比和麵子心理,一些父母對於孩子的表現,總會挑出這樣那樣的毛病,總喜歡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跟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較。

按照這些父母的心思,他們是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孩子,但這些爸媽們恰恰不知道,這樣做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根本就達不到激勵目的,相反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留下嚴重的傷害和心理陰影。

從心理學角度說,如果一個人總是被親生父母挑剔、打擊,那麼,孩子從小就聽慣了負面的評價,就喪失了對自己的認可和自信心,不僅人格會畸形發展發育,更不會產生自由成就感和成功的慾望。

所以,家庭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一定要想方設法給孩子樹立自信心、給孩子追求成功的慾望,讓孩子在家庭環境中充滿自信心。

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家長必須克服埋怨和拿其他孩子優點跟自己孩子缺點相比較的壞習慣;另一方面,要多對孩子進行一些正面指導與評價。

還要經常鼓勵孩子的長效行為,充分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的心理和精神意識獲得的健康成長。

第四、命令式教育

命令式教育是中國式父母最為常見的家庭教育管理方式。

這些家長往往對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管理得特別嚴格、特別細緻。但是,從個體身心發育角度而言,這些管理大多數卻是不合理、十分有限制性的。

如作業做完也不許出去玩、不允許看電視、玩電腦、不讓買自己喜歡的款式衣服、不讓孩子剪自己喜歡的髮型、不讓孩子與同學交往……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保護孩子,但是客觀而言,這也不讓、那也不讓,卻會讓孩子失去對外界的探索機會,失去自我人格舒展,從而感到反感和壓抑。

所以,想要不毀掉孩子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就一定不要對孩子太過嚴厲苛責。既不管得太多,也不簡單粗暴,並且至少要學會聆聽與尊重孩子的心聲。

少採取命令式,多一些協商,讓孩子在平等寬鬆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健全的人格。

第五、只關心學習 不關心其他

關於這一點,可以說是所有家長的共性。只盯孩子的成績,其他一概不關心,還美其名曰聚焦。

從應試教育的角度出發,這似乎是最為正確的做法,但其實,已經更有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對孩子在精神、道德、行為規範、心理健康上的教育與引導,最終只會培養出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一個只顧自己卻罔顧國法、道德規範的“偽君子”、空心人。

因此,中國式家庭教育過程中,絕對不能忽略的,就是父母在道德、社會規範、心理素養等方面的親身垂範和教養。

只有在家庭環境中得到過較為全面的薰陶與規範的孩子,才可能在社會磨礪中有所成就,否則,很容易因為高學歷低情商而折戟人生、職場。

最親的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人,是成長過程中的指路明燈。

當父母能夠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的時候,遊戲、懶惰、壞習慣、犯罪等負面影響將消失得無影無蹤,哪怕暫時出現,也會因為正面的家庭教養而迅速消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10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自閉症飲食干預有用嗎?飲食干預有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