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所羅門悖論?
古代猶太王國有個國王叫所羅門,特別有智慧,也很樂意給別人建議。如果你有什麼想不通的事,他會很耐心的給你分析,一套一套道理講下來讓你茅塞頓開,最後採納他建議後所做的決定也很合理。
於是,大家都讚美他,所羅門——真是智者的典範啊!
但如果我們看所羅門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做了很多錯誤的決定,比如貪圖錢財且愛炫耀,只有一個兒子,卻沒有好好的教育他,以至於兒子即位後成了暴君。
這麼一個智者、聰明人,給別人的建議是那麼有道理,自己的生活卻過得一團糟。加拿大的社會心理學家格羅斯曼就把這樣的問題叫做“所羅門悖論”。
這樣的悖論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
一名醫生為了病人的健康深思熟慮、處處專業,但可能是個煙癮很重的人,對損害自己健康的事卻視而不見;
一個教育世家,對學生們好得不得了,桃李滿天下,但自己的孩子卻是個混蛋;
一個人談起要提高團隊效率,重要的一條就是團隊成員的關係異非常重要,但轉身就對手下惡語相向;
一個人在私下場合分寸感特好,但轉到網路世界裡就胡說八道,甚至是網路暴力的實施者;
更有甚至,美國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輩子在研究決策,並寫出了幾本關於決策的書,按理說他的決策能力應該很高,但有人發現他一生中根本沒有做多少正確的抉擇,唯一一個好決策就是從以色列移民美國。
所羅門悖論不解決,懂再多道理、讀再多書,頂多像所羅門一樣,能給別人解決一些問題,但自己卻過不好這一生。
(二)、所羅門悖論,怎麼破?研究者格羅斯曼提出了幾個行之有效的簡單辦法,我們來看一看。
在做決定前,想象成這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是在給別人建議格羅斯曼做過一個研究,他把測試者隨機分為兩組:
問第一組:要是自己的物件出軌了,怎麼辦?大部分人表示,那還用說,馬上分手!
問第二組:如果是你朋友的物件出軌了,你會怎麼給他建議?很多人表現出了理智和智慧,說這得看看導致出軌的前因後果,需要了解這事發生的背景等等。
你看,在做一些決策前,如果我們能把自己先剝離開,就會像所羅門一樣顯現出智慧的理性之光,但如果不剝離,就會讓感性中的憤怒、焦慮主導自己,那些看過的書,懂得的道理就會離你而去,全然幫不上忙。
這樣的主客體互換很有效,這會在處理自己的事上更客觀。比如英特爾主席格魯夫在做一個艱難的決定時,就用到了這一點:
1985年,他和CEO戈登摩爾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怎麼對待那個已經沒有前途的記憶體部門?
一方面,這個部門確實不行了,已經落伍了;
另一方面,這個部門曾經的輝煌造就了英特爾的現在,全公司上下都對這個部門感情深厚;
怎麼辦?
最後,格魯夫問了摩爾一個問題,要是我們倆被免職了,新來一個CEO,你覺得他會怎麼做?
摩爾:我猜他一定會裁掉記憶體部分;
格魯夫:那我倆為什麼不能先走出公司大門再走進來,假裝咱倆就是新來的CEO呢?
於是,他們砍掉了記憶體部,專注於CPU,這個決定讓英特爾再次騰飛。
當我們陷入自我情感時,最好想一下,要是這事發生在別人身上,他會怎麼處理?
有一句話說,在你憤怒時,最好不要做決定,就是這個道理。
重要不緊急的事,不要急著做決定製造一點和這事的距離感,決定最好在deadline之前一點點再做出來,這有助於讓自己抽離,考慮得更全面。
有人說,如果這個決定在你第二天醒來後,還堅持做這個決定,就說明這個選擇可能是對的。
在時間上拉開距離感,這段時間雖然你沒有主動在分析這件事,但你的潛意識一直在為這事奔忙,或許這個冷靜期,會讓你的決策更客觀一些。
比如那些做會銷的,為什麼一定要安排那麼多“踢單”的人,甚至有的一對一?
因為他們知道,離開這個“場”,讓你走出這個門,就自然會讓你與這事拉開距離感,一旦拉開距離,理性就會佔主導,他們之前的一切情緒上的渲染就白費了,所以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你按在這扇門裡面。
把這事的另一方想象成一個小孩子你跟他打交道,就好像在哄小孩子一樣,在這樣想象出來的不對等關係中,你往往會表現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比如很多人說老夫少妻好,或許是他們看到了“老夫”的地位和資源能在物資上很好的撐起一個家,但有一點可能沒想到,就是這樣的組合天然的滿足“少妻有小情緒時,這個老夫眼裡的她就是一個小孩”,這老夫的眼裡,還可能看出了“可愛”兩個字。
但如果換成年齡相仿的夫妻,在老婆有小情緒時,老公眼裡可能盡是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了。
以上就是是格羅斯曼破除「所羅門悖論」的方法,這些方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將主角視角換成看官視角,即客體分離。
(三)、總結我們看了那麼多書,懂得那麼多道理,並用此能給別人很好的建議和指導,是因為沒有情緒的干擾,理性佔了絕對主導。
而這些智慧的結晶之所以不能用在自己身上,是因為在自我情緒的擾動下,理性、邏輯的光輝會蕩然無存。
希望我們能鍛鍊好主客體分離,讓我們讀的書、懂得的道理,真正能指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