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聊一聊關於怎麼樣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那麼我們先說一下關於心理健康的一些標準。那什麼是心理健康?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做到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有很多的條件,怎麼樣才能夠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呢?心理健康標準到底是什麼?我們先做一個大概的瞭解,有了這樣的一個瞭解以後呢,可能我們後面就更容易做具體的做法,我們就好商量了。
好了,那麼我們會發現,在看很多書的時候,都有一些個不同的標準,但是大致的標準有這麼幾條啊,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首先他的認知水平,比如說他的記憶,他的智力,他的思維能力,他的注意力等等這些個呢,達到一定的標準。再有就是他的情緒情感是穩定平和的。還有呢就是他的意志水平,他的個性特徵都是要比較健康,比較這個符合社會需求等等,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正面一些個標準。
但是很多的標準的,條目太多的話反而不太容易記憶,那麼我們在這兒就跟大家交流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三條。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標準,首先說第一條標準就是體驗的標準。這個是我們搞醫學心理的,有一個前輩許永新先生,他提出來的,那麼這種體驗標準呢指的就是一個主觀的,內心的一種感受和體驗。以這個內心的感受做作為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
這個體驗標準,分兩個部分,一個就是要有良好的心境。我們也知道很多健康的人,特別是一些個健康的老人,老壽星,他們的心境都是非常平穩,非常健康,經常是處在一種相對愉悅的這個狀況,很少有特別大的情感的起伏,遇到一些個事情,特別是一些個難處理的,一些個很緊急的,或者說很危險的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也能夠利用自己良好的心境,很快的把這些事情從容的面對。而在他們的一生中呢,特別是那些健康的老人,遇到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一些個難處理的事情,但是他們都能有一種非常好的心態,能夠從容地度過這種良好的心境。我們知道,其實心情的愉快不愉快,一定程度決定於外面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刺激,有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這是外因,很重要的一點。還有自我的調控,對於自我心理的這種調整,常常是可能更重要。
如果我們不注意這個方面,就會出現一些個問題,特別是對於孩子。孩子的心境,我們知道是需要經常有一些個變化的,特別是小孩子,你常常會覺得他啊,哭鬧無常,也就是喜怒無常,經常給我們這樣的關係。因為孩子的調控能力相對的還差一些個,那麼我們就在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給他一些個從成人的角度,從我們行為的角度,給他一些個影響,幫助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怎麼樣處理,再遇到一些個危險的時候怎麼樣冷靜、平靜地度過,能夠理智的,還用一些智慧來度過等等。而且我們知道,這個好心情,不是說總會有的,我們希望好心情能夠持續地持久一些,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誰都沒有辦法避免會遇到一些個比較麻煩的事兒,讓我們非常煩心的事,讓我們覺得好像能力很難應對的那樣,一些事情,那麼怎麼做呢?哎,常常有一個說法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啊,就是說我們的心情呢,也常常需要有緊張的時候,比如說面臨考試的時候,任何人,所有的人,包括我們已經很成熟的人,天天在學校每天應對考試這樣的人,也很難完全沒有焦慮,那就考試前的這種焦慮,這是很普遍的現象。那當我們瞭解了這種情況的時候呢,我們就知道該緊張的時候也可以緊張一點兒,如果完全不緊張的話,那個學習成績反而不好。
我們有一個工作學習效率這樣的曲線,跟這個精神的緊張度有一定關係,用這個橫軸作緊張度的指標,縱座標呢做這個學習工作效率的指標,你會發現那個曲線畫出來呢是一個倒鍾型的曲線。這到鍾型曲線意味著什麼呢?就是說如果你太低的焦慮,或者是太高的啊,這個心理情緒的不穩定,太高的,這種焦慮的話,那個成績他都是很低的,只有中間這一段比較中等的焦慮水平呢,工作學習的效率是最高的。知道就這樣一個規律以後呢,那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比如說在考前,需要一定程度緊張的時候告訴他,沒關係,有的時候可能心理活動比較多,會影響睡眠,那我們可以做一點調節,做一點自我放鬆的。
在我們心理衛生的這麼多年的工作中,有許多的方法,比如說用音樂的方法,比如說用深呼吸的方法,比如說用一些其他的自由聯想的方法等等,都可以達到這樣一個放鬆的目的,幫助孩子從高緊張中相對的放鬆下來。但是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一定是中等焦慮程度。這樣的話,中等焦慮程度是思維非常敏銳,效率非常高,各種心理狀況都很好的一個階段,他會出成果,就是說考試的成績也會更好一些個。我們也別指望著把他調到特別低的那個水平,完全沒有焦慮的話,他那成績也上不去,按照規律來說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說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就是該緊張的時候緊張,該鬆弛的時候呢,你還可以鬆弛。但我們可以做一些個活動,或者有一些個心理輔導的方案,幫助孩子放鬆。其實家裡頭呢,有一些非常簡單的方法,比如說全家人一起旅遊,或者我們去做一些運動,做做大家都喜歡的一些運動,比如說游泳,或者是像這個郊遊,像一些個非常有意思或者很簡單的,就打打羽毛球,在那個操場上或者街邊上遛遛彎等等,這些個也都可以達到相應的這個目的。
那麼除了良好的心境以外,還有一個就是自我評價標準,第一個標準裡頭的第二條,就是恰當的自我評價。如果一個人能夠比較恰當的自我評價的話,你會發現,他的這個心理狀況應該說是經常比較健康的。那麼什麼叫恰當呢?這個自我評價,我們知道,如果不恰當的話,要麼過高,要麼過低,現在我們很多的這個獨生子女的,給我們的印象是這樣的,就自我評價了,他不太容易經常維持在一個比較恰當的時候,他可能是在小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他在家裡頭說一不二,舉足輕重的人物,所有的人都圍著他轉。那麼他就會有一個很強的自我感覺,自是比較高,自己認為我可以決定很多的事情,我有權利做一些個事情,做一些個決定。再比如說進入到了學校,或者說到了工作崗位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像你們家裡的人那樣的呵護你、那樣的服從你、那樣的關注你,所以有的時候你會覺得找不到自己的那種感覺。我們在大學生的諮詢中經常碰到這樣問題,在當地可能都是非常出類拔萃的孩子,他自己認為我已經學得相當不錯了,我在家人的心中就是是一個好孩子,在老師的心中是一個好學生,老師感到很自豪的一個學生,一個門徒,那怎麼會到了這以後呢我就什麼什麼都數不上?他自我的價值感就會下降。
所以自我的評價維持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不容易,要麼過高,要麼過低,都會出現問題,過高的話會常常他給自己的要求也會過高過,過高的那種自我期望,過高的要求會讓孩子比如說在學習上,或者在有些個事情上比如說體運動啊,他處處都想高人一等,處處都想取得一個好成績,但是當他做不到那樣,像自己期望的那樣的時候呢,那馬上就會翻過來。那這一翻過來,自我評價過低了。所以我們經常說這個自我評價就好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要麼翻那邊,要麼翻這邊,這是很不容易掌握比較恰當的。
如果一個心理健康人的話,他會透過不斷的這樣的跟社會磨合,調整學會很準確的自我識別,自我知覺,同時幫助自己自我成長。因此這個做評價呢,我們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過高過低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水平,同時呢,其實我們的古人就說過這樣的話,怎麼樣能夠做評價比較恰當呢?就是要求你有明確的自知。咱古人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也就是說,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那麼瞭解自己是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戰勝自我,能夠突破自我。所以恰當的自我評價呢是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標準,我們家長知道的話呢,也可以跟孩子做這些方面的這個交流。
那麼第二個標準呢,我們現在還說心理衛生心理健康的,這個標準,第二個標準就是所謂操作標準,這個操作標準是一個客觀的指標。剛才我們說的體驗標準呢,是人內心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自我的評價的好壞,那麼操作標準呢就是從一個客觀的角度,有一個共同的標準。比如說透過心理測驗,很多的心理測驗可以測出人各個不同的心理層面的問題,比如說情感是不是很穩定呃?他的這個人格特徵是什麼樣子?他的智力的水平是怎麼樣?這些東西都可以透過一些個客觀的指標測出來。
如果這是一個標準化的測驗的話,那麼我們知道標準化的測驗可以給出你一個值,比如說像智力的水平,這個IQ值,你就會知道自己在整個年齡段,你這個性別,你這個文化水平這個層次,你是在靠上一些個還是靠下一些個還是中間的部位?你就知道大致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水平了。
那這水平也就是透過客觀標準可以測出來。操作標準也可以測很多不太容易檢測的,比如說,自我的安全感,就是不是很安全?還有一個不安全的人,他經常會非常的警覺,很在意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啊,他會很警覺地去搜尋周圍的一些資訊。比如說怎麼有的時候兩個人在旁邊悄悄地說話,他會想這人是不是在說我壞話呢?他們的心目中,我究竟是什麼樣子?他就會很很警覺。一個人就可能過度警覺,由於他過度的警覺,就可以多疑,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各樣的事情都會被他弄得很危險。所以那個實際上他內心缺乏一種安全感,當然要從心理的角度呢,內心缺乏安全感,常常是在小的時候,在家庭的環境中就已經形成了。他可能帶在他的工作生活、帶在他跟別人朋友的關係中、帶在他的其他家庭關係中。所以這樣的這個事情呢,是我們做心理的人非常關注的,那後面的我們可能會談到,假如有這樣的問題的話,我們可以怎麼樣對待。
那在家庭中怎麼樣創造一個氛圍,或者說一些個溝通的模式來幫助這個人消除那些不安全感啊?當然這個早期的形成的東西做起來會比較花一些時間,花一些精力的。
操作標準呢,我們知道,剛才我們說到的就是對自我的心理特徵這個健康的素質是個什麼樣子,可以有所謂個人的心理效率,這是有一個可以測的標準,有一些個方法可以測,還有一條呢,就不是個人的,是社會的效率。社會效率主要包括什麼呢?其實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以及我們完成一些有工作的效率等等,那麼這些東西呢,就有一定的社會評價標準,這個社會評價標準可能需要有些他人的意見,或者是周圍的這個關係怎麼樣?
其實我們知道一個人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他智力水平這個,人的智商是一方面啊,人的情商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商。那我們怎麼樣做到社會效率比較高呢?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
工作和學習的效率等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培訓或者是調動個人的一些潛能達到,那麼人際關係呢?不僅僅是你個人調整自己就可以完成的,它還有互相的互動的問題,那麼真正要想成功的話,你會發現成功的人,往往他的社會關係都會處理的比較好。聰明的人有的是,但是真正被社會認定成功的人並不很多。那麼認定成功的人除了聰明以外,他一定社會關係還是比較好的,才有很多人願意支援他的這個事情,願意和他一起共同合作,願意一起去衝破一些個困難,取得成功。那他怎麼樣用這個素質能夠調動別人的動機,一起來做呢?這就是一個社會培訓的問題。在我們國其實傳統文化中也非常在意這種人的,社會關係,常言也經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把人和放在最重要的一個位置上。那麼如果我們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心理健康的孩子,這個應該說社會標準中,社會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那麼第三個呢,除了我們剛才說到的個人體驗標準,那是一個主觀內在的,我們一個內心的體驗,還有一個操作標準,那是一個樂觀的,一個標準之外,還有一個標準就是所謂發展的標準、這發展挺標準的,你會發現跟前兩個標準不一樣,前兩個標準呢,不管是內部內心的這種體驗標準也好,或者外面可以操作可以測得的這樣一些客觀標準,他都是一個橫斷的啊,就是這一個時段我用一些個方法來評估擬你的情況是什麼樣?你自己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況是什麼樣?這都是一個壟斷的一個側差。這個發展標準是另外一個,是一個縱向的是以時間為軸的考核。這時間為軸,主要是說的什麼呢?就是說不管你這個人是多大年紀,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怎麼樣的一個工作環境,如果你比較適合你那個年齡段,你那個文化氛圍,你所有的行為是這樣的話,那從這個發展角度講,就是一個健康的人,就是一個心理衛生比較高的人。
假如我們發現有這個情況,你會發現我們孩子呢,好像他已經長得很大了,唉,已經都20多歲了,應該是一個成人了,但是你會發現他一些個社會功能比較差,他不能完成他那個二十五六歲的孩子應該做的一些個事情。這個是在我們心理門診中經常碰到的一些情況。就是說比如二十多歲的孩子,他已經能夠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自知,他已經能夠用自己力量完成自己的學業或者是工作,適應一般的工作了。但是有的孩子呢,你會發現他自己所有的事情都不能,都是得別人來安排好,他自己沒有任何的主動性,沒有任何一點動機去為自己做一些什麼事情,或者為未來想一些什麼、計劃一些什麼、籌措一些什麼,他沒有。這個就是很被動的,還在那玩遊戲,二十五六歲的孩子,除了玩遊戲就是看那小畫書。哎,他爸媽就覺得說,這孩子怎麼長的?十五六歲的時候看小畫書、玩遊戲,我們覺得還過得去,那個時候我們就說,哎呀,努力的學習,要注意不要老用這個耽誤時間了,但是我們發現,十年過去後,他二十五六歲乾的還是這套事兒。
你想家長會不會著急呢?就是說,在一般人的評價標準,社會評價標準中,二十五六歲應該有自己的事業心,還有一定的這個社會適應能力,要去為自己的生存,或者是今後的發展,去考慮些問題了。但是這樣的孩子呢?他不能,他還是在父母的家裡頭住,完全沒有想到下一步會幹什麼,不去主動的去找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也沒有什麼動機去做一些個別的事情,對於自己的社會定位,他想都不想,還是天天抱著那個小畫書,天天就玩遊戲。所以家長就覺得這孩子是不是發展水平太低了啊?就是比較幼稚。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呢,還有一些孩子,你就會發現他也不太符合他這個年齡段,不不太符合他這個發展的水平。比如說特別小的,我碰見就是六七歲的孩子剛剛上小學,他就被家長領來要做這個智力測驗。我就問他,我說你為什麼要做智力測驗呢?因為我跟他的談話中,我覺得這個孩子完全不是智力的問題,眼睛咕嚕咕嚕轉,很聰明的一個小傢伙。你跟他說什麼話,反應也非常的敏捷,而且他特別會討人喜歡,說那話都是你願意聽的。你就會覺得這麼聰明的孩子,他怎麼會弄來要做智力測驗?當時我就有這個疑問,他很無奈地告訴我,老師說我是神經病,大笨蛋。哎喲,這老師為什麼要說你神經病,大笨蛋?你做了什麼事情給老師這樣的印象呢?他就說上課的時候他不愛聽,然後他就給同學傳紙條,然後騷擾老師同學,傳那個笑話,那種玩笑的小紙條,然後同學們哈哈哈一笑,把老師弄得擾亂課堂秩序了。然後老師就說他不對勁兒,跟家長說你們這孩子是不是有病?其實這個孩子呢應該說從智力水平角度,他是非常聰明的,相當的聰明,發展水平比較高,而且老師講的那點內容呢,應該說他可能早已經會了,他就比較煩了,所以他才搞那些小動作,弄那些個小玩意,就是說做一點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兒。但是老師在講課,不能允許他這樣,所以老師就覺得不對勁兒啊,說這孩子是不是有些問題?這個孩子實際上社會適應水平還是蠻高的,他還很主動的說,阿姨,你歇會兒吧,阿姨你要不要喝點水呀?就他在那麼小,六七歲的孩子,他就照顧你,你就會發現他那個發展的水平,他的聰明、他的智慧,以及他的一些個社會適應,就是很乖巧的那些事,已經都超出了他的這個年齡範圍。一般六七歲的時候應該很討厭的啊?所謂六歲七歲討狗嫌,狗都討厭的。那麼他呢?還那麼乖巧,就是說他在什麼環境下對什麼人,有不同的對待方式。他到這兒來,不希望從我這得到一個是低智商或者是一個不好的評價,所以他會表現得非常懂事,非常乖巧。但是在老師那兒,老是覺得老師講那點東西他早就會了,他就沒有什麼吸引他注意的一些東西了,所以他就搞一點這種惡作劇。因此我們在評價他這個發展水平時,也要考慮是不是他這個年齡階段和他那個文化氛圍所能夠接納的?如果是適合這個範圍,那基本上ok,就說他是比較健康的。
那麼健康的標準是這樣的,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我們做些什麼,能夠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這個健康呢,我們主要當然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考慮,但是我們不能忽視身心健康,它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事情。首先得沒得疾病,比較這個健康,然後心理狀況要比較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那這幾方面都比較完備的時候,你才發現這個孩子他是成長的比較全面,而且還更有這種發展的潛能。這種時候家長他不會有其他的法,不會帶他到心理門診去就診。
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夠做到呢?這需要我們家長有一個概念,我們不僅僅有這樣的一個知識或者是概念,同時我們要有一些個相應的行為跟進。這些個相應的行為,就是我們後面要說的不同年齡階段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創造這樣一個比較好的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綠色的成長的氛圍,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有利健康。孩子健康成長的方法非常的多,有一些家長在臨床中呢,就會問到我們說,大夫,我們究竟怎麼做?你就給我方法,我就去照著做,就可能是健康的吧?其實不是,那我們心理工作非常在意的就是看看你這個家庭是什麼樣子?你原來父母的能夠接納的情況是什麼?你這個文化背景是什麼樣子?你更願意這個孩子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每個家庭的目標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在臨床中我們常常會根據這個家庭的特色,然後跟他商量一套適合這個家庭的獨特方法,那麼適合這個家庭獨特的方法,它可能培養出一個很健康的孩子出來。但是不是適合別的家庭很難說啊,很難有一個非常一致的方法,很難放置四海皆准,很難各個家庭全都是這樣的,因此我們將來做這個系統家庭干預的時候呢,我們先留一個伏筆,我們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家庭做不同的選擇,才是適合這個家的。
那麼除了這個家庭方面,我們的父母親可以接納這方法以外,你還要考慮這個孩子,他的特點是什麼樣?那孩子的特點呢也是會有不同的,你會發現有一些個孩子,他可能天生他的性格特徵就是比較活躍的,就是比較外向的,就很願意跟別人交往,所以他在朋友關係建立的過程中就不是太困難。而有一些孩子呢,可能生來就比較穩定,非常安靜,他很不願意主動去跟別的孩子交往,那這只是這個孩子,他的氣質型別,或者說先天的神經型別這麼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呢?我們應該接納啊,就是說任何一種孩子,他都是有他獨特的一些個優勢不足,或者說侷限的,那我們要根據這個孩子的特點來決定,而不是說根據我們大人的需要,我們來先給他設定一個什麼樣的發展。比如說有一個家長就非常在意我這個孩子一定要全面發展,他一定要有很強的這種學習能力,他在學習上,他要辦理拔尖,同時他要在音樂上要有一定修養,而這個才能夠是未來社會文化水準比較高的人,那麼他從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帶著孩子到處去學鋼琴學提琴學古箏等等,這樣一些音樂素質,他他試圖幫助孩子。那麼有的家長呢,非常強調我們孩子要身體健康,那麼就帶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少兒體育運動,去練跆拳道,去練舞蹈,去練一些個游泳,去練這個籃球等等,把孩子弄得就非常的累。我們現在就覺得好多的家庭,這個家長呢,真的是好心,好心好意,但是不一定辦好事。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這個交往過程中,我們要了解孩子的特點,他適合做什麼?還有他的這個主觀願望,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不得已在家長的那種很嚴厲的操控下,星期六星期日全沒有了,就去學習各種的班,那是非常殘酷的一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