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忍受孤獨,不能一個人獨處?
為什麼有些人總感到自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為什麼有些人容易憤怒,對他人的批評會反應過度?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悶悶不樂,看不到他們開心的樣子?
答案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簡單來說就是童年的創傷。
一個在童年時缺少陪伴的孩子,長大後就很可能無法忍受孤獨;一個童年很少得到誇獎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一個從小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憤怒;一個從小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容易缺少安全感,等等,這就是童年創傷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當我們遇到傷心事時,我們的自我就會停留在當下的年齡,變成一個“內在小孩”。
如果這個“內在小孩”得不到關心、愛護和療愈,就會變成一個陰晴不定的孩子,進而成為失控的情緒,以及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經,甚至成為我們極力想要壓抑的性格部分。
所以,這個童年創傷需要療愈,而第一步就是看見TA。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如何療愈童年創傷。
1.童年的創傷,指的是我們內在受傷的小孩《開啟愛的生命盒子》一書中指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符合社會要求、甚至被社會讚許的觀念與行為,這會讓我們順利、快樂地成長。然而,我們心裡也有比較不被社會接受、不夠成熟的一面,如同躲在角落裡難過的小孩。
也就是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部分真實感受被埋藏了,是那些在童年時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或被傷害的經驗,讓人變得脆弱、易受傷、渴望被關心。
就像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她的內心就住著一個渴望被愛、被關心的小孩,因為她小時候經常被家人忽視,特別是父親,很少照顧到她的需求,也很少給予她關注。
雖然她是成人,但因為那個“內在小孩”一直沒有被看見,所以她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尤其是愛情,她習慣用討好的方式去“求”愛、“討”愛,但最後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愛情,這就是童年創傷對她的影響。
2.療愈童年創傷,需要先看見TA看見那個“內在小孩”,意味著我們要接納自己童年受傷的事實。
我們通常會很在意一些難過、低落的心情,而對於快樂、欣喜的心情不會太放在心裡,這就是受傷小孩的產生,因為那些痛苦的經歷太深刻了,所以才更容易被記住。
如果我們想要療愈童年的創傷,就需要先看見TA,然後好好安撫TA。
但很多人之所以被童年不幸困擾著,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或覺察到那個受傷的小孩。
就像松子,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習慣去討好男友,甘願為其付出,卻依然得不到對方的愛;她只知道,當時的受傷和難過和小時候討好父親一樣——小時候做鬼臉討好父親,但父親還是看不到她,還是偏愛妹妹。
她以為自己的付出可以得到回報,她以為自己的卑微討好,可以讓對方看到自己,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而如果她能看到那個“內在小孩”,不去否定TA,而是接納TA,就會心疼那個曾被父親忽視的小孩,進而放棄那種討好的補償模式,以重新理解自己內心的匱乏感。
接納自己童年的創傷,看見那個不被愛的事實,本身就是在改變。
3.擁抱內在小孩,用愛滋養TA重新長大當我們看見內在小孩的存在後,就要擁抱TA,用愛滋養TA重新長大。
小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受傷,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感受到愛,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認為自己不夠好,但如果我們想療愈童年創傷,擁抱內在小孩,就需要重新建立一種關係,在這種關係裡,我們感受到的是,自己值得被愛,自己基本上是好的,而這就是滋養型關係,那麼這個關係怎麼建立呢?
可以是值得我們信任的親人、朋友,以及心理諮詢師。
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的需求能夠被迴應,我們的行為可以被理解,這樣我們就會重新體驗到被愛的感覺。
其實,這些值得信任的親人、朋友和心理諮詢師,就相當於小時候我們心中理想的父母。
就像松子,如果她能找到值得自己信賴的朋友,敞開心扉,就可以讓她體會到被愛的感覺,進而不再愛得那麼卑微。
只是,松子最終沒有找到那個人,就結束了自己無聊的一生。
寫在最後:療愈童年創傷,並不是在聲討原生家庭,因為很多父母都是無意的,他們並沒有想到自己的做法會傷害到孩子,更為重要的是,成長是個人的事兒。
對自己負責任的人,不該拿原生家庭,或不幸童年作為自己逃離的理由。
療愈童年創傷,其本質是改變一個人對關係的認知。
當一個人在接納、理解和支援的滋養型關係中,就可以重塑對關係的認知,進而覆蓋過去的負性體驗。
回到文章開頭,那些總是孤獨、自卑、沒有安全感的人,當他們認識到,世界上不是隻有小時候和父母那種受傷的關係時,就會擁有一個改變自己的決心,進而把自己在滋養型關係中的覺察、體驗和領悟平移到生活中,那麼,真正的改變就發生了。
認知,引導行動;行動,鞏固認知,這樣固著在幼年時期的自己就跟著其他部分一起長大了,而我們的自我將更有力量。
當然,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內在父母,關注自己,照顧好,好好愛自己,這樣也可以補足內在小孩缺失的所有,以重新整合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覺知自己、療愈自己的人。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