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張楚出版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曾經孤獨也能帶來力量,帶來前進與思考,美國作家梭羅獨居寫出《瓦爾登湖》就提出了孤獨會產生自由。有時候,人需要尋找一些孤獨和寂寞,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
而當今世界的孤獨卻比比皆是,海底撈那隻對面的大玩偶,小戶型的熱銷,一人食的風靡等。尤其深夜失眠時刻,輾轉反側拿出手機,翻開通訊錄,從群聊組到刷完通訊錄裡躺著的A到Z的頭像,就算多達成百上千個,你也找不出一個人能夠和他互訴衷腸,這就是現代人的孤獨。我們生活在人群之中,因著智慧手機的使用,大家似乎無限親密,然後人們觸控手機的次數要多於人們觸控彼此的次數,虛擬親密關係之下人們的情感正處在一種飢餓的狀態,也就是人類渴求更高質量的人際互動,來獲取情感的滿足。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人際關係學博士,人際關係溝通專家科裡·弗洛伊德《走出孤獨》一書,就是針對當今世界的“情感飢餓”者,如金庸筆下的段譽,邁出凌波微步,提出六大策略,療愈孤獨,讓孤獨者在生活中重新建立起真正有意義的親密關係。
“孤獨感”的出現與個體意識有關。哲學家塞內卡說“當愉悅的事情移走了,忙碌的人們離開實際的活動,心卻無法忍受房子,孤獨,與牆壁,並且痛恨注意到自己的孤立”。現代人每個人都會感受孤獨,對抗孤獨,這種孤獨帶來的“情感飢餓”會帶來很多負面結果。科裡·弗洛伊德在書中強調“情感飢餓”的人們在對抗孤獨時候往往會採用偏激乃至錯誤的方法,從而引發更多悲劇,猶如溺水者想拼命抓住最後一根稻草,卻無奈抓住一塊巨石沉入海底。
比如吸食藥品,追求更多的親密身體接觸與進食障礙。網路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女明星伍智恆嫁入豪門退出娛樂圈,只是因為丈夫說了一句“你胖了”開始減肥,患上了厭食症與焦慮症,身體多次手術後暴瘦到50斤,成了一個行走的骷髏,而丈夫離婚另娶佳人。而“情感飢餓”者最可怕的結局是採用了結束自己的生命,書中資料孤獨者選擇自我了結可能性是非孤獨者的12.5倍。這就是情感剝奪、孤獨和社會孤立的嚴重性,這是當今社會需要警惕的一大現狀。
如何從“情感飢餓”的狀態中脫離出來,這就需要你苦修內功心法,可能也會如《天龍八部》中的段譽,本不想學武功,卻因緣巧合學會了絕世武功六脈神劍。這本書也是針對上述孤獨癥結提出有效的六大策略,這六大招有的放矢,最重要是需要孤獨者敞開心胸,遠離孤獨。
敞開心扉接受愛、邀請並塑造你所尋求的關係型別、識別情感表達的多樣性、培養多種親密關係策略、遠離有毒的感情、樂觀務實。這六大策略從根本上就是在建立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秉承著健康正確的價值觀,認清現實從心出發。向自己身邊的閨蜜好朋友伸出邀請之手,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比如你愛好讀書、跑步、運動,就加入相關群組,積極參加相關的聚會活動,因著相同的興趣愛好,自然會找到同好者,結交到好朋友。
我之前看到的一部書《奧森日記》就是講述一位身患糖尿病的退休老人每天在北京奧森公園堅持跑步,認識了一眾跑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很多跑友甚至搬家到公園旁邊,就為了和他一起運動。志同道合者最容易找到好朋友,建立親密關係。
很多人不敢邁出這一步去認識新朋友,擔心會遇到壞人。這個世界並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是真實真摯的,你的枕邊人也許會有一天推你墜落懸崖。這就需要大家在交友的時候擦亮眼睛,學會識別辨認。碰到有毒的感情或是情感操縱者,立刻遠離或者尋求諮詢幫助。
人與人的關係也會如潮起潮落,這就需要有一顆平常心,不因噎廢食,去樂觀坦然面對。人的心靈就像一個鐘擺,不斷在社交與獨處,喧囂與寧靜中左右徘徊。每個人都需要在獨處與群居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走出去開心擁抱,回到家享受自由,《走出孤獨》就是給了孤獨者一個有著寬闊邊緣的世界,邁出家門就是勇敢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