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一定不會做好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達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後來心理學家將其總結為:人們只有做符合自己價值觀、適合自己個性和氣質、能讓自己看到期望的事情,才能驅使自己付出雙倍的努力將其做好,才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
一個人如果從事一份自己認為不值得做的工作,那麼他往往會因此缺少奮鬥的激情,甚至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進行,這不僅不能將工作做好,而且工作中缺少成就感;反之,如果人們從事的是一份符合自己價值觀和興趣愛好的工作,那麼就會拿出百分百的熱情將工作做好。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有一次在上課時,教室裡放映片子,裡面有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砍頭示眾,而許多圍觀的中國人都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日本人投去嚴厲的目光。
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
不值得定律提醒我們,雖然同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因人而異,但它卻有一個共同點:只要做的事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和興趣愛好的,那我們就會為它付出全部是時間、精力、耐心、毅力甚至生命。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這些‘狀元’們無不是選擇了自己喜歡做的事。
七、古德曼定律--聆聽比述說更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古德曼定律事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古德曼提出的: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不是滔滔不絕的單方面稱述,而是在溝通時適當的聆聽,這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著名教授格瑞德.古德羅曾說過:“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聽講中的節奏就相當於零在數學中的作用。儘管是‘零’,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更別談有效的溝通。”
小張和小劉是同學而且都是特別善談的人,朋友們對他們的印象就是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一次朋友聚會上,兩人一上桌就開始談見聞、談八卦,完全沒有想到要停下來聽聽對方說什麼,小劉覺得小張沒聽自己說話,不尊重自己。小張覺得小劉只顧自己說,不把別人放眼裡。兩人為了蓋過對方的聲音,分貝越來越高,最後竟然拍案而起扭打在一處。
可見適當的沉默、停頓、聆聽在溝通中是多麼的重要,聆聽在整個溝通中就是一個符號,沒有符號的文章和話語都會讓人感到迷茫和困惑,就像那對下雨天的對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一樣,沒有符號就不能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意思,還有可能會誤解。
聆聽能夠讓人讓他人吐露心聲,特別是在對方難過、孤獨、失戀、受委屈的時候,這時候的聆聽往往比安慰、鼓勵引導或者辯解的話更能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聆聽能彼此間產生熟識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特別是真誠、友善、理解對方的聆聽更能夠贏得朋友。
正確聆聽的辦法:首先眼睛要注視對方,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別人也能透過我們的眼神感受到我們是否在真心地聽他說話,從而判斷我們是否值得信賴和交往。其次聆聽並不是一味地聽,也要適當的做出響應,一個簡單的提問,一個真誠的點頭都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吉格勒定理
吉格勒定理是由美國行為學家J.吉格勒提出: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後天的鍛鍊。
後來人們總結為:“不管一個人有多麼超群的能力,如果缺少一個認定的高遠目標,他將一事無成。設定一個高目標就等於達到了目標的一部分。”
心理學家進行過一項實驗:對哈佛大學即將畢業的一批學生進行人生目標的調查,其中有3%的人曾確立了遠大的目標,10%的人有明確的短期目標,60%的人對目標沒有很清醒的概念,只是過好眼前的生活即可,27%的人沒有目標,得過且過。
20年後,研究人員跟蹤調查發現,那3%確立了遠大目標的人,已經完成了當初心中的既定目標,成了成功人士;那10%的人雖然沒有出類拔萃的成績,但也是社會中的上層人士;那60%的人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在中下層日子也較安穩,而那27%的人生活在社會底層,生活條件很差。
從這個實驗中可見目標對人的一生多麼的重要,如何沒有樹立明確的目標,那很多人的一生將碌碌無為,目標就如人生中的燈塔,它能指引我們目的地在哪裡,該向生命方向努力。如果學生為了考大學而學習,那麼他很可能考上一所好大學,但是如果他為了學知識而考大學,那麼他在考上大學的同時還能獲得知識。如果人們為了組建家庭而結婚,那麼他有可能有一個和和美美的家庭;但如果為了愛情而結婚,那在有一個和和美美家庭的同時還能收穫愛情。
西方有句諺語:“人的天賦像火花,能熄滅也能燃燒,而讓其燃燒成熊熊烈火的辦法,便是樹立遠大的目標,並不停的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因此,人們在成功之前,要樹立一個符合自身價值觀0和興趣愛好的遠大目標,那麼我們的身體裡就會不自覺的激發出向目標前進的動力,一步一步向目標邁進。
有了目標就能做到:‘朝於斯,夕於斯’, 這樣成功是遲早的事。
九、路徑依賴定理
路徑依賴定理又稱路徑依賴性,是由保羅.大衛在1985年提出的,後背馬蘭.阿瑟進一步發展,指人類社會中任何變遷。都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樣,一旦進入某種路徑後,會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後背道格拉斯.諾斯總結為:生活中,人們做事也像路徑依賴一樣,無論做出的選擇是好是壞,一旦做出某方面的選擇後,便會產生一種不放棄的慣性,一直持續到最後。
路徑依賴定理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美國鐵路之間的距離:現今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距離是4英寸8.5英尺,這個標準源自何方?又為什麼會定下這個標準呢?事實上,這則標準來自英國,因為最初的美國鐵路是由英國人修建的,所以鐵路的標準模式也仿自英國。英國人是如何定下這則標準的呢?據史學家調查發現,英國鐵路的標準和電車軌道的標準一樣,而電車鐵軌的標準是沿用了英國馬車的輪距標準,而馬車的輪距標準是古羅馬戰車的寬度。4英尺8.5英寸原來是戰車中兩匹馬的寬度。
美國鐵路距離進一步證實了路徑依賴心裡的存在,也向人們呈現出這樣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在最初定位、選擇時,都要多方考慮,仔細斟酌地邁開每一步,以便自己能走上一條光明之路,相反,如果最初定位不正確,那這個選擇在自我慣性心裡的強化後,便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
這就如釘釘子一樣,如果剛開始的生活釘歪了,要想再改變釘子前進的方向是很難的,無論你怎麼努力,釘子總會沿著最開始的孔前進,除非重新將釘子拔出來選擇新的地方釘,可人生不像釘釘子,有那麼多從頭再來的機會。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說過:“要做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先從一件與此關聯的並且比較簡單的事情來做,做完後,再堅持做下去,那麼一步又一步,你就會在慣性心理驅使下逼近終點,以致獲得最後的勝利。”
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由當初的選擇決定的,過去的選擇決定了現在,現在的選擇決定了未來。選擇是如此的重要,人們每天進行著不同的選擇,多數時候,正是最初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促成千差萬別的結局,也就成就了千姿百態的人生。
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男人一旦選擇了不同的行業,而這些行業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愛好將直接影響自己餘生的快樂與否;同樣女人選擇不同的人結婚也將影響自己的餘生是否幸福!
可見最初的選擇是多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