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視崖實驗?
這是來自伊利諾.吉布森和查理德.沃克兩位老鐵的著名實驗。
目的是考察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對於深度的認知。
什麼是關於深度的認知呢?
很簡單,比如你面前有一個懸崖,當這個懸崖只有五十釐米的時候(那還能叫懸崖??)你輕輕鬆鬆就能跳下去。
但是,當這個懸崖超過一百米的時候,你可能站都不會站上去。
你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你僅憑觀察就知道:五十釐米淺,跳下去也無妨;一百米深,站上去就會頭暈。
這就是深度認知的一種。
那兒童是在何時獲得這個能力的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我們上面提到的那兩位老鐵設計出了這樣一個實驗。
如圖所示,一個平臺被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跟平地一樣,另一部分兒童在上面可以看到的背景被貼到了平臺最底部,看上去就像一個懸崖。
這個裝置就是視崖。
然後讓多個6-12個月的嬰兒試著爬過視崖,媽媽在另一邊引導小朋友爬過來。
不會爬的娃兒就放置在不同區域,透過檢測各種生理水平來測試恐懼程度。
得出的結論就是:爬得越多的孩子越害怕視崖。
而不會爬的娃兒們壓根兒就不害怕,如履平地,絲毫不懼。
2、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呢?
說明兒童對於深度的認知與其爬行的經驗有關。
對高度的恐懼並非先天決定的,而是在嬰兒開始用自己的力量探索世界時,透過體驗而習得。
你看著你家娃在地上爬來爬去,其實人家是在學習呢。
簡單地爬行,對於兒童的認知竟有著如此重要的意義。
這個實驗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回答了:“兒童在早期應該學什麼”這個問題。
在人生的前幾年中,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其實就是體驗和探索。
獲得爬行、行走、抓握等基本技能以及在使用這些技能時與環境的互動。
這些體驗和探索會進一步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加強他們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
爬行在幫助孩子認知空間感的同時,還會促進孩子協調性、肢體力量、核心力量的全面發展。
行走會提高孩子的平衡感,擴大他們探索的廣度,同時解放孩子的雙手。
抓握會幫助孩子感受不同的材質,促進精細動作的發展。
……
3、用另一位心理學大佬皮亞傑的話來說,0-2歲的孩子屬於感知運動階段。
什麼意思呢?
這個階段的孩子透過感知和運動來獲得認知。
一開始,孩子的運動方式簡單而機械,比如吮吸、觀看、抓握、推等天生就具備的動作。
但隨著他們一點點長大,開始發現自己的行為對環境有影響,他們的行為就會變得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複雜。
比如當一個孩子發現扔東西會有響聲之後,他就會開始扔各種大小材質的東西,不為別的,就為聽個響……
所以,孩子不需要提前學會多少首兒歌,識多少個字,掌握多少個單詞.
在人生的頭兩三年,在照顧者的陪伴下,廣泛而深刻地探索世界,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所以,孩子到了爬行期,就不要以怕髒、怕累、怕冷等藉口抱在懷裡。
會走的孩子在安全的環境就讓他盡情地走。
提供安全、清潔的環境,剩下的交給孩子,讓他們可勁兒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