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埃利斯 美國真正的心理學大師,他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建立者,REBT是心理諮詢資格考試必考的方法。埃利斯自1942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後,在心理治療領域工作了60年,治癒了15000多名飽受各種情緒困擾的人,並在紐約創辦了阿爾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學院。 在2007年的《今日心理學》雜誌上,他被譽為“活著的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可惜的是,他沒有再打破這個紀錄,就在那年他溘然長逝了。 他是一位精力充沛多產的人,也是著述最豐富的作者之一,一生出版了70多本書籍,許多都成為了經典的暢銷書,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他被公認為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之一。排在第一的是卡爾•羅傑斯,人本主義的創始人;排在第三的則是鼎鼎大名的弗洛伊德,埃利斯居於其間。
目錄
一、要命的四種情緒 二、關於B——你為什麼會被牽著鼻子走 三、怎樣應對這三類病態的思維方式 四、透過練習讓自己形成四個步驟的好習慣
一、要命的四種情緒
1.四種不好的過激情緒
作者列出了四種不好的過激情緒: ①過分的煩躁(緊張、沮喪、惱火、擔驚受怕);比如你要準備一個工作面試而緊張;為孩子最近的表現而煩躁。 ②過分生氣(戒備、被激怒,氣得發瘋,挫敗):當你的配偶批評你不幹活;當工作上的同事不配合或做不來時。 ③過分抑鬱(無精打采,一蹶不振):失去所愛的人,或失去工作。 ④過分內疚(過分承擔責任,過分悔恨,過分自責)。比如你因為離婚而對孩子內疚,處處寵溺。 如何判斷過分,其實在人們85%的時間裡,你是能真正識別出你什麼時候反應過激。而你要做的就是讓儘可能多的過激反應不要發生。
2.你的壞情緒是怎麼來的——誘因ABC
人不是天生就是壞情緒的,作者給出了一個誘因ABC的公式。這兒的A代表我們日常遇見的具體的人或事情。除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外,A 就是那些煩人的小事,工作中的,比如難纏的上司、同事,辦公室的勾心鬥角,溝通不夠等等;生活中與配偶或情人衝突,家務勞動,財務問題等等。有時候A還是一系列出錯的事情。順便說一句,人們最恐怖的事情是在一群人面前講話,二號恐怖症是死亡。 接下來我們暫時不管B,先看C,C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覺和你的行為,如果你有一個重要的會議,但路上大堵車,這時你就會從平時的紳士變成路怒一族,不斷併線加塞,嘴裡罵罵咧咧。那麼真的是堵車導致了你這樣的路怒行為了嗎?不是的,在A和C之間,有一個B——就是我們對具體發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斷。 這樣你就會明白,不是A這件事一定會產生C的結果,A本身不會導致C,而是B導致了C,A只是誘因。這兒有個例子,美國有個非常有名的哈林花式籃球表演隊,他們有一個小品節目,有一個球員拿著一個籃球不撒手,另一個要不到,非常生氣,就潑了前面那人一杯水,被潑的哥們就很生氣,拿起球場上的一個塑膠垃圾桶就到處追潑水的人,潑水的人很害怕,就跑到了觀眾席,拿桶的人就繼續追,眼看就失去了平衡,要把桶裡的東西倒在一個小觀眾身上了,那個小朋友嚇得吱哇亂叫,這是正常反應。但如果這個小朋友已經看過一次的話,他會非常開心,挺直身子大叫說:“來吧,倒啊!” 因為,他知道里面裝的是糖果。可見B的不同,你以為理所當然的C其實也是不一樣的。
二、關於B——你為什麼會被牽著鼻子走
1.三類病態的思維模式
你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過激,其實是被三種病態的思維方式導致的:
一是恐怖化的思維方式:你把什麼都看成了災難,非常害怕,你的思維模式就是“萬一……怎麼辦”?比如你去面試一個工作,你可能會想到:萬一我回答不上問題怎麼辦?萬一他們不喜歡我怎麼辦?萬一我被人難堪了怎麼辦?……你越想越多,你就越恐慌,你精神高度緊張,未戰而敗。把事情恐怖化是讓你陷入狼狽境地的絕妙辦法。當然我們不是讓你應該冷漠寡情,沒心沒肺,像個機器人,這是過激反應的另一個極端。這也是另一種過激反應。
二是應該化的思維方式:就是“我必須……”,“我一定……”,“我非……不可”……。這種“必須”、“應該”的思維可能從你的孩提時代就開始了,你的父母對你說:你應該對弟弟好一點;你的老師說:你應該五講四美。一旦具有了應該的思維,就會使得你對自己要求過於嚴苛,把自己弄得很慘,從而別人也非常容易利用你,掌控你。而當你達到了“我應該”的標準時,你就開始了對別人的“你應該”,對別人要求嚴苛。
三是合理化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就是覺得什麼都合理,不可思議地將不道德或不得體的行為合理化,騙自己接受這種行為,簡單地說就是逆來順受。典型的表現就是:誰會關心?天還沒塌呢?那又怎樣? 這種思維方式會把很多不合理的事情也認為是合理的,比如沒有得到晉升,求愛遭到拒絕,沒有朋友,沒有達到理想的收入水平。合理化思維是一種軟弱的應對方式。有人對心臟病發作中倖存下來的男人進行調查,當問到:你何時意識到了心臟病發作,你採取了什麼措施?超過1/3的人回答他們感覺不爽的時候,他們是開始做運動來應對氣悶,認為運動後出出汗就好了,何其愚蠢可笑!
2.10種非理性的人生信條
你如果老是用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去思考問題的話,就會陷入以下10種狀態:
信條1: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你。因為太在乎會導致你對拒絕的強烈的恐懼感,比如說我絕不能讓那些看重我的人輕視。如果你持有這種想法,要麼你會四處討好別人,避免衝突,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要麼你就把自己裝扮成一隻刺蝟,逮誰扎誰。其實你的更好的選擇可以是這樣的:“我希望你們喜歡我,尊重我,你們要是做不到,我也能忍受”。(恐怖化)
信條2:無法忍受在重要任務上失敗,比如考大學、重要專案、重要關係。如果你讓自己相信在任何重大事件上都輸不起,你就不敢冒險,會墨守成規。還有就是無法忍受別人的批評,他們無法忍受出錯,在一些小事上也斤斤計較,不依不饒。(恐怖化)
信條3:人和事都應該朝著我要的方向發展,要不然就太糟糕了,無法忍受。這是由於低耐挫性和對不公平的敏感而造成的衝動反應,會導致你半途而廢,消極否定,逃避責任,缺乏堅韌。(應該化)
信條4:某件事出錯了,肯定是有人出了問題。他們凡事絕對化,認為事情做得那麼糟,肯定是有人不盡力,這些人善於把髒水往別人身上潑。(應該化)
信條5:我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總是抱著深深的憂慮。比如截止日期前完成所有的任務,公婆到訪,拜見岳父母。(恐怖化)
信條6: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必須立即找到這些方法。有時候完美主義造就了拖延症。(應該化)
信條7:在很多困境和責任面前可以讓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凡事都能找到一個合理化的理由。(合理化)
信條8: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脫離的關注,我會永遠開心。很多人貌似參與了很多事,但其實他們只是坐在那兒,被動地觀察。(合理化)
信條9:因為過去或者小時候發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現在這個樣子,我努力也改變不了。比如:父母是酒鬼,他們老吵架,以此為藉口,不求改變。(合理化)
信條10:這些壞人壞事就不應該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他人他事會逼得你反應過激,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其實非常業餘。(應該化)
三、怎樣應對這三類病態的思維方式
1.第四種思維模式
把事情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是三大逼迫我們就範的方式,要我們不去這麼想的方法就是第四種思考模式:更好的選擇,就是你要看看在這三種思維模式之外有什麼是更好的,比如“我想要……”,“我更喜歡……”,“如果……就更好了”。它不是必須時刻要積極,也並不表明你一定會成功,而是說要去試一試,即使可能會失敗、被拒絕。 比如你是個演講新手,但最近你有一場重要的演講,你很可能會把前面三類病態思維都用用一下:“萬一我搞砸了,沒人聽,大家聊天會怎麼辦?(恐怖化)我應該能夠做好公共演講,我都是成年人,我用不著害怕。(應該化)其實,這有多大的事,就是搞砸了也沒人在乎。(合理化)”這樣一來你就會一會害怕,一會自責,一會無所謂,就跟傷寒一樣,一會想這一會想那。精神極度的焦慮緊張,但如果你能更好的選擇思維方式:嗯,我想要做好演講,但也不是非做好不可,現在還有一點時間,我可以在腦子裡再過一次提綱;其實我更喜歡演講的過程,我想我肯定能從中學到什麼;……這樣你就不會揹負一個心理包袱。 比如你有一個兇巴巴的上司:只會挑毛病,提要求,批評人。那麼: 恐怖化的思維:萬一我沒幹好怎麼辦,他會不會把我給開了,他是不是就是針對我?結果:高度緊張、害怕。 應該化的思維:他作為一個領導,他應該明白,我們努力工作,需要得到鼓勵,他應該尊重人,這個令人討厭的傢伙!我應該辭職,讓他吃癟!結果:對上司陰奉陽違,背地裡閒話不斷,工作毫無熱情。 合理化的思維方式:天下烏鴉一般黑,上司都這個德行,我只要做完我的事就行了,我才不在乎呢。結果:混混日子,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更好的選擇:我想要讓他欣賞我的努力,當然也不意味著他就該這樣,我很在意這些,我可以找他談談,不發牢騷,不說難聽的話。結果:繼續保持對工作的熱情,以適當的態度與領導對話,但無論他是否改進,你都能遊刃有餘地處理事情,不要讓這個人來煩你!
2.如何讓“更好的選擇”成為習慣
改變想法需要覺悟,還有就是一定要勤學苦練,需要用大量的練習建立起第四種思維模式的習慣“更好的選擇”。有四個步驟: 步驟1:反思自己的C(感覺和行為):我的感覺和行為是不是合適? 步驟2:認真審視自己的B是怎麼把自己弄成了C的樣子(過分的焦慮、憤怒、抑鬱、內疚)。 (a)關於自己; (b)關於他人; (c)關於這種情形。 步驟3:如何反擊和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步驟4:用什麼樣的更好選擇來替代非理性思維? 用“我想要……”;“我喜歡……”,如果……就更好了”。 案例:一位已婚多年的女士——喬安娜認為自己的丈夫邁克爾不像以往那樣關愛她。 步驟1:喬安娜的C:最近一段時間,非常沮喪、易怒、焦躁和高度敏感。 步驟2:喬安娜的B:經過認真思考,喬安娜說出了她的想法:為什麼邁克爾不再把我當回事?他是不是覺得我越來越沒有吸引力?萬一他出軌怎麼辦?是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事他才這樣的? 步驟3:如何反擊:我的丈夫對我的這些行為非常糟糕可怕嗎?不,除非我自己把它變得恐怖可怕,假如他真的是不如以前那樣愛我,我可以和他好好談談。 步驟4:我想要丈夫非常愛我、尊重我,如果能這樣,那就太好了;但如果達不到,也沒什麼可怕的,我能夠透過談話搞清楚,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四、透過練習讓自己形成四個步驟的好習慣
1.工作中的案例
案例背景:你有一個很棒的團隊,大家工作都很出色,私下裡的關係也很好,但其中有一個傢伙叫吉姆,這傢伙工作老犯同樣的錯誤,還不知悔改,一點也不積極,不願意學習,嚴重影響了辦公室的效率和工作氛圍,但我又沒有權利去解僱他。 步驟1:我的感受和行為。 非常厭惡吉姆,孤立他,冷嘲熱諷,不邀請他參加討論會。他的績效拖了你和其他人的後腿,為此,你被上司罵了一通,情緒低落。 步驟2:我的哪些非理性想法使得自己過分焦慮、生氣、抑鬱、不合作? a:關於自己:我如何看待? 吉姆日復一日犯同樣錯誤,工作一塌糊塗,這會拖累我們所有人,導致我的考評低; b:關於吉姆和其他同事,我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這傢伙無可救藥了,他就是塊廢料,偏偏自己還不在意,他應該主動辭職;領導也是,他就看不見吉姆有多糟糕嗎?他應該拿出勇氣把吉姆解僱了。 c:在這種情形下,我有哪些非理性的想法? 我夾在一個沒能力的人和一個不作為的領導之間,真是倒黴透了! 步驟3:如何反制和回擊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這種情況下,我對吉姆發怒能解決問題嗎?在別人面前詆譭他以改善這種情形嗎?坐著不動,一個勁抱怨領導能解決問題嗎?他們如果不是按照我期待的那樣來,我就必須得悲催下去嗎? 步驟4:用什麼樣的更好選擇來替代非理性思維? 對於吉姆:我希望吉姆的工作能力能強一點,希望他能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最好能跟他好好談談,讓他改變一下自己;假如吉姆還是為自己辯解或無所謂,我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他:我理解人人都免不了犯錯誤,但你的錯誤太多了,你讓大家都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假如吉姆指責我憑什麼對他指手畫腳,我告訴他:你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所有人,現在不是你個人的事情,我願意和你一起改進,如果你不願意,那我們就得找別的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領導:我準備找個適當機會跟領導談談,不做過激反應,不譴責他,只談吉姆這個人對我們團隊和公司造成的影響。
2.家庭關係的案例
在你熱戀的時候,你對對方現在和將來都抱有非常美好的期望,但當結婚以後,生活的瑣事,價值觀的差異,育兒觀念差異,都會將你的婚姻生活打回原形。請記住,夫妻如何解決價值觀、意見、需求、雙方父母、偏好、生活重心上的分歧,這是關鍵因素。倘若夫妻霸道好鬥,惡言惡語,麻木不仁,那麼肯定有人會被壞情緒左右。 案例背景:你和丈夫參加一個家長會,老師希望大家組織一個年度的盛大party,熱心公務事務的你馬上提出願意挑頭做這件事。但這時你的丈夫劈頭給你一個難堪:“你呀,還是省點心吧,你對佈置會場、文藝表演沒什麼經驗,你應該讓別人去做。”他這樣說你是不是快被氣炸了? 步驟1:我不恰當的感受和行為是什麼? 氣得發瘋,感到一點面子也沒有,馬上當著大家的面回敬他,回家了就讓他好看。 步驟2:我有哪些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a:關於自己: 我是不是真的是他說的那樣的,我要是真的給人家搞砸了呢?人人都聽到了他這麼說,我難堪死了。 b:關於他人,我如何想? 那些家長朋友和老師肯定笑話死我了,我就是個笑話,他們肯定不會讓我組織這個活動了,都是這個混蛋搞的! c:關於這種情形: 我該怎麼辦,如果我退縮,他們肯定會覺得就是我沒能力;如果我非要不可,他們可能會覺得我有毛病,都是他把這個事情搞砸了。 步驟3:我如何反制和回擊我的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他不相信我能做好這件事,但我真的需要他的肯定嗎?他在眾人面前駁我就真的那麼丟面子嗎,還是我自己太過敏感了?我需要回敬他難堪嗎?這能改善局面吧?我非得要得到這份差事嗎? 步驟4:我如何用何種更好的選擇來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希望他如果對我有什麼工作能力和信心問題的話,也只在我們兩人之間說說;我不喜歡他居高臨下,如果他做不到,我也不會攻擊他,那樣只會讓我顯得水平低,我可以表達我的感覺,讓他知道我不高興。 所以你可以悄悄對他說:“我相信我自己,我想試試”,或者幽默地說對大家說:“哦,你今晚要死定了,咱家的鍵盤正好有灰塵了”。這樣處理,你會更遊刃有餘,而且會讓大家對你更有好感。
.育兒案例
要學會不在情緒上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要記住作者的一句話:有時候你得接受他們的行為就像個變態。要知道在他們青春期,我們可能會氣得要命、焦慮不安、驚慌失措。比如你孩子的房子髒得像個豬窩,碗碟長綠毛,踢完足球的臭襪子讓人沒法進門,你這時有三種思考方法:第一,恐怖+應該,我再也受不了,他這麼大了真不應該這樣,我真想揍他一頓,結果情緒爆發,大吵一通;第二,合理化,我還不如自己收拾呢,我懶得管了,他愛咋幹咋幹吧。而第三則是更好的選擇,他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也年輕過,雖然我很惱火,但也並不可怕,我也不需要暴跳如雷。我要和他對話來督促他改正。 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案例: 案例背景:你上了一整天班,累得要死,回家了發現你的9歲的兒子和7歲的女兒又在熱火朝天地打架。 步驟1:我的不理性的感覺和行為。 典型的過激反應是火冒三丈,鬱悶無比,真想揍他們一頓解恨;或者是我太累了,不想管,你們愛怎麼打就打吧,我現在就想躺一會。 步驟2: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使得我過分煩躁、生氣、愧疚? a:關於自己,我是如何想? 我真的很累,懶得管了,我是一個失敗的父母,我應該讓他們和睦相處,他們為什麼就做不到呢? b:關於他人,我如何想? 他們打個不停,他們恨對方,兩個糟糕的孩子,他們沒得治了。 c:關於這種情形,我如何想? 情形是永遠不可能好轉的,我得忍受這一切,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盡頭 步驟3:我如何反制和回擊我的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他們是我的孩子,誰說我不能忍受這一切?我高聲怒罵,他們也停不下來,問題也沒有解決,我這樣做失敗了,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夠好? 步驟4:我如何用何種更好的選擇來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想要他們少打架,多友好相處,但他們沒有,這不糟糕,也不可怕,我相信他們即使現在打架,以後也會好好相處的; 我不是失敗的家長,我會繼續處理這種局面,我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我會和他們在一起處理這個問題。 這時你的情緒平復了,你可以運用一下我們講授的溝通方法幫助他們進行溝通。比如,把他們分開,分別讓他們分別講述爭執的理由,說出他們的感受和情緒,講出對方的感受情緒,學會思考。
結語
記住本書的宗旨:不是人和事牽著我們的鼻子走,而是我們的思想和理念!我們不是不讓你激動、憤怒、害怕、緊張、悲傷,而是不要讓這些情緒過激,把它們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改善的關鍵在於,你要願意承認自己反應過激了,願意改變,這本書每章後面都附有很棒的練習題,你要一遍一遍的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你的本能的那些過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