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破解心理障礙,我們只需要關注一個字“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關於怎麼實踐就需要關注用什麼,怎麼用。

實踐並不單指做事,而是泛指一切實踐,包括開悟,洗刷我們的心靈,破解障礙。

我們先來認識什麼是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包含一切胡思亂想導致的一切身、心、行問題。

破解障礙要解決的是,怎麼樣讓你停止胡思亂想,如何讓心如鏡,事物來去任其自然,讓氣順暢,自然流淌,不受情緒左右。

所謂空,就是不思考,我們在心不住萬法時,我們是平靜的,自然的。只要起心動念,心有所住,我們整個人就會因為起心動念的因,導致相關的果。

那麼反向推匯出:導致我們起心動念的因,是在外事外物。起心動念,胡思亂想,是因為我們看不破外事外物,因為看不破,所以導致胡思亂想。

那麼假設我們看破了外事外物,我們就會停止思考,什麼頂用上什麼。

你想賺一千萬,一千萬是果。你想過的幸福,幸福也是果。

一千萬,幸福是外事外物,因為他們的存在,關聯著你的生活,導致你想。兩者之間是關聯關係。如果沒有一千萬,沒有幸福,你就不可能想。

那麼破解障礙就產生了兩種方法:

不為外物所動,不求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但是這樣的方式很難,也很難定住境界,會導致自己離群和孤獨,一旦融入人群,踏入社會,境界馬上就會被打亂。這樣的修行方式,需要一個特定的場所,或者找到一群特定的人群,以環境強制自己修行,稱為以行制性。意思就是以行為來刻意限制自己養習慣,從身再到心。這種修行方式是極端的,不究竟,做不到自然隨性,有種自我強制洗腦的感覺。

有很多厭世者,或者迫於無奈者,或者對生活失去熱情,對理想無能為力者基本都採用這樣的方式修行。選擇這種修行方式,是想讓心靈找到一片淨土,讓靈魂找到一個出口,找到一個繼續活下去的方式,或者理由。有的是為了暫時性的遮蔽壓制,療愈效果只能是暫時性的,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2,悟透事物本質,看空事物,明悟因果。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但是並不能得道,得道你還得看空事物,心無所住。那麼你看空事物以後,心是從有到無的,外事外物,在你看來幾近透明,也就是說,你把它怎麼發生,發展悟透,就能把這件事情從心裡消解,就不能導致你起心動念,繼續胡思亂想。

我們的起心動念,基本都是想不通,有無數的為什麼。比如我對你那麼好,你怎麼就背叛我了。假如我當初不怎麼樣怎麼樣,就不會有今天的結局。他肯定是在套路我,這樣的招式我見多了。為什麼這件事會這樣,那件事會那樣等等等等。

到達以上境界,剩下的就是出世入世隨心隨意,退能心安,進則心無為,行無不為。

具體解釋無為無不為,無用無不用。

看透,看空是覺知,因果是行。

你只有悟透,看空事物,你才可能知道世間事物運轉的因果規律。

知道了以後,從此心無所住,因為已經沒有啥讓你可想的了。做人做事,什麼頂用就上什麼,拿來就可用。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明悟因果,做自己想做,受自己該受,從此了悟得道。

心無所住,世間萬物皆為我所用。心若想佔有,事物無論有形或者無形的都會產生抵抗。我們只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過客,什麼也並不屬於我們,我們來到世間,就是為了體驗一趟存續必然的旅程。萬事萬物皆可用而不可佔有。有了這個覺悟,萬事萬物都屬於你,也不屬於你,是不是感覺很好玩呢?人人都是你,你也可以是人人,因為你悟透看空,他們就已經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存續在了你的心裡。事物也是一樣的,想用,方法自然就會出來,不會讓你煩惱,更不會讓你想。這就是所謂的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前提條件是,你需要做到見相非相,也就是悟透看空。

達到用的層次,我們就不會心存障礙,在一種環境下,如果發火管用,那就用發火,如果發火不管用,自然也就不會發火。

你會知道什麼條件可以解決什麼事務。在生活之中,我們見過無數的夫妻吵架,發火,從來不尋找問題的結症,隱瞞,欺騙,這些都是不明因果造就的結果。事有始終,明悟因果才能做到誠不自欺,知道種什麼因會導致什麼果。

誠不自欺,意思就是別抱僥倖,別有妄想。照見因果,也就能實事求是,妄念自然消失。

明悟因果,也是去二存一,只關注條件的有效性,從而喪失道德與不道德,善惡,是非,對錯,好壞等等相對性的認知。因為明悟相對性的人,懂是非善惡的人,是不緣起是非善惡這種概念的,更不會產生爭執,出離立場,就沒有評價,爭執。如果有立場,只專注於對立場正確的有效條件“條件泛指一切,想是條件,策略是條件,物也是條件……”,什麼正確,就採用什麼,這就沒有了拘束,不會被矛盾綁架,也不會拘泥於經驗教條。

那麼如何感知,或者覺悟到自我缺陷呢?

你認識到並覺悟到了以上的境界,你就可以如實觀照,不懂用什麼,看不懂什麼,不懂什麼條件整合什麼結構,你的認知缺陷就是什麼。知道了自己的認知缺陷,就可以針對性的彌補,逐漸完善自己的認知,向更高境界靠攏。

賺錢只是果的存在,所有條件具備,錢自然而然會出來,根本用不著你拼命追逐。境界是果,各種條件達成,境界啊,格局啊,自然而然也就出來了。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之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覺悟,學習,見識,修養。

去二存一,心就是純粹的,只存悟透,看破,只存事物形態,分解結構,照見條件因果。沒有自我懷疑,沒有自卑心理,沒有弱勢行為,沒有是非爭執,沒有善惡矛盾等等一切業障。去除骨子裡,潛意識裡的一切障礙,讓覺悟成為自己的潛意識,人生就只有遇山開山,遇水架橋,過不去的就繞,繞不過的就入定打坐了。

好,以上內容都看完了,你有沒有察覺到你的位置?

如果你到達那種境界,你就是永遠站在客觀位置的,是上帝視角的。你會發現,你的心性,是隨著你的覺悟不斷的進化的,養成了這種潛意識習慣,你看事物的角度,理解速度會超出絕大部分人。

並且我執自然而然消失了,你不再刻意在意自己,達到了忘我境界。你的感官永遠只為理性服務,在你的世界,感性逐漸消失了。這樣的你在別人看來很無趣,但是你自得其樂,通曉能夠讓自己走上發財或者幸福的道路。你不在急切,不在焦慮,一切想要的結果都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

這樣的你,每天都會察覺到自己的進步,思維體系每天都在完善,你會像個孩子一樣好奇,對一切你不知道的事物感興趣。你不再侷限於自己的好惡,也不再被心理障礙束縛,每當你悟透了一件事情,會高興的像個孩子。

這些正好契合人的自身屬性。每個大成就者,都是被一點一點的小成就餵養的,一個自卑的人,一定也會因為小成就的餵養逐漸找回自信的。那麼同樣的道理,心力不夠強大的人,也會被一點一點的失敗,否認打回深淵,一蹶不振。

還是返回來看,去二存一,沒有希望,也就不存在失望。沒有傲慢虛榮,也就不存在炫耀攀比。不渴望成功,也就不會有對失敗的失望。沒有嫉妒,也就不會害怕打擊。去二存一,就是心力,心性的昇華。

13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為什麼感到別人討厭自己?心理學:這是一種人格特質,而不是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