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人總是一步步成長的,讓自己變得自信並不是靠嘴皮子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靠能力決定的,所以怎麼讓自己變得自行呢,那就是提升自己。

讓自己變得自信的前提是提高學習能力,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知識,才能在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有足夠的知識和見解去解決問題。

一位缺乏自信的朋友說了很多事情:“上課老師叫我回答問題,不管會不會,答完坐下時手心都有汗;不敢跟女孩子說話,更別提談戀愛了。”當他發現這樣不行,就努力去改變,又學又練的。不到半年,就在學校附近的圈子混熟了。一度以為自己擺脫了自卑。直到有一次,一個富二代朋友請他吃小龍蝦。朋友肚子疼去了衛生間,小龍蝦端上來了,看著一盤子的小龍蝦,懵了。”因為他沒有吃過小龍蝦,也不知道小龍蝦該怎麼吃。

貧窮、沒有見過世面的確會讓一個人缺少底氣,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沒有自信的主因。不自信,說到底還是我們接受不了現實中的自己。不自信其實是一種健康的“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什麼是防禦機制呢?防禦機制是指一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說得通俗點,就是當一個人感受到外部環境對自己造成威脅時,所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的迴避行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學時,你可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課堂上,語文老師對班裡的全體同學說,“這節課的第一件事,我要檢查一下昨天給大家留的作業,看看你們的背誦情況。同學們,有沒有主動的?”這時,班裡有一半的同學低下了腦袋,這其實就是一種迴避行為。另外一半同學則坐得筆直。這說明了什麼問題?低下腦袋的那半同學裡要麼沒有背誦要麼背誦得不熟,所以害怕被老師提問,而另外一半同學卻無所畏懼(內外決定行為,行為影響著內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水平與他的能力,抗挫力、心理成熟度呈正相關。一個人能力越強,自信心也越強。

好多人因為自己不夠漂亮,身材不夠好,成績不夠優秀,沒有年入十萬而感覺不自信。一個人想要自信,首先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一個人只有真正接受了“真實自我”,才會有改變的慾望與動力。心理學認為外在的表情,身體姿勢,語音語調都可以產生內在心理變化,也就是說當你不開心時,你努力讓自己做出嘴角上揚的表情,時間久了,你真的會打心底裡開心起來。同理,當你不夠自信時,保持著昂首挺胸的姿態,久而久之,心底也可以生出自信來。

10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抑鬱症,現代社會的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