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生家庭都滴著血?
最近幾年,我的來訪者和身邊的親友群體中都出現了一種“自學心理學剖析父母和原生家庭”的現象。
來訪者A說:
“我的性格孤僻,不自信,和男朋友很難親密。
我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書後才知道,這都是因為我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他們對我打罵也很多,導致我十分缺乏安全感。
而且他們在我初中的時候離了婚,那時候我青春期,正是對親密關係有幻想的時候,是他們打破了我對親密的渴望,還利用對我的控制來證明自己比對方厲害,所以我現在和男朋友的相處才變得這麼艱難。”
親友B說:
但我們不能離婚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因為我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文章,都在講離異、吵架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我怎麼樣都行,不能讓孩子受牽連。
他們作為我的子女,有這樣的原生家庭,已經夠命苦了。”
實習諮詢師C問:“我常常在想,我的原生家庭沒大毛病啊,父母也很和諧啊,為啥我就是找不到合適的男朋友呢?”
總結來看,原生家庭常常被大致分為兩類:
一種是典型的壞原生家庭,那裡面充斥著爭吵、打罵、控制、隔離,沒有愛也沒有生命力;
另一種是隱形的壞原生家庭,看著什麼都挺好,但肯定是有什麼不對頭的東西存在。
總之,學一些心理學後,好像人們都有一雙“法醫”的眼睛,只要仔細看,肯定能發現原生家庭流著血的傷口。
我們總想用心理學在原生家庭和父母身上找點問題來證明現在自己遇到的問題都是合理的、有出處的。也總想透過學習心理學,來改變原生家庭、改變父母,然後治癒自己。
02.
這麼看沒毛病
我們嘗試從原生家庭中去找原因,肯定沒毛病。甚至從某個角度來講,當我們開始用一種科學視角去分析已經存在的問題時,肯定是一種進步。
因為不管是精神分析還是其他的心理學流派,都從理論上承認:我們肯定會受到成長環境和經歷的影響,然後在這些影響之下,形成一些獨屬於我們自己的模式,並在學習、工作、生活、關係中,普遍地運用著這些模式。
所以當我們在上述任意哪個方面中感受到了問題的存在時,我們理所當然地會想要去從源頭上,也就是從原生家庭的角度去嘗試解決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來訪者和親友們都開始想
要透過學習心理學、接觸心理學來做一些改變。
只是遺憾的是,心理學好像並沒有幫到他們太多。改變原生家庭和尋求自我治癒的結果,常常是:
他們憤怒地發現以父母為主體的那個系統是多麼失敗;
然後悲哀地承認自己就是那個失敗系統最大的受害者;
進而矛盾地不知該如何和這個失敗系統繼續相處;
最後無奈地走進諮詢室詢問還有什麼辦法改變這個失敗系統。
還有一些人最後失望地說,“我的這些問題,連心理學都幫不上忙。”
03.
心理學的“放大鏡”,到底能讓我們看到什麼?
很多熱播劇都被心理學的“放大鏡”照過,人們也越來越熱衷於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因受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影響所形成的性格和命運,就比如分析《安家》中的房似錦、《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流金歲月》中的朱鎖鎖等等,好像只有看到了這一層,我們才能更理解這個人物,也才會在浮躁的世界中變得更有悲憫心。
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現在也是這樣的心態。
只是,心理學這個“放大鏡”,如果只看到過去存在的問題,那麼我們可能就只用對了一半。
該怎麼看?我們舉個例子:
近日,大咖雲集的《上陽賦》已漸入佳境,首次出演電視劇的章子怡,在劇中飾演上陽郡主,小名喚作阿嫵。
不妨讓我們也用“心理學”的放大鏡來看看她的原生家庭和結局。
她是被愛泡大的姑娘,父親是當朝丞相,容她撒嬌任性;母親是長公主,性情溫和寬容;哥哥是世子,讀書作畫情致高雅;初戀是溫柔又恬淡的三皇子,陪她看月亮放花燈,許諾一世守護。
這個原生家庭和社會支援,沒有吵架互毆的父母,沒有被語言暴力的記憶,甚至壓根都沒有任何能算得上創傷的遭遇。看上去非常完美了。
當然,心理學的“放大鏡”一定會讓我們看到和表面浮華所背離的真相。
阿嫵正在波詭雲譎的原生家庭中掙扎而不自知:那個疼愛她的父親,愛女兒、希望女兒有個好前途是真的,但這一切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更是真的;
那個寵愛阿嫵的母親,覺得自己為了一雙兒女和母族榮耀,甘願一直和同床異夢的丈夫飾演恩愛夫妻是犧牲,她卻不知道,這樣演出來的完滿,可能並不是子女成長最充足的養料;
那個時時處處擔心妹妹受挫的哥哥,帶著一身未處理的命題,就像是埋藏在家裡的一塊隱形地雷。
阿嫵看上去很幸福,甚至一度她自己也覺得自己很幸福,直到她被原生家庭裹挾進家族的使命、權欲的爭奪之中,變成了一枚失落的棋子。
“放大鏡”照到這裡,也許我們會說,“看看,就說她的原生家庭有問題吧!”
那如果這個時候給阿嫵很多的心理學書籍和文章,憑藉她的聰慧和領悟力,她學了之後能改變原生家庭和父母嗎?能改變自己的處境、治癒自己嗎?
所幸,她用心理學的“放大鏡”還看到了其他的東西。
所以故事的結局當然是美好的,阿嫵在世事浮沉中終於意識到,什麼樣的男人才是自己的真愛,什麼樣的快樂才真正讓自己動心和滿足,什麼樣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
她的幸福不是造化指引,而是她所擁有的一系列個人特徵,共同帶著她把一切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04.
學習心理學不是讓我們看懂別人,而是看懂自己
那麼是什麼真的幫到她了呢?我認為還是心理學。只是這個心理學才是真正的有慈悲心的、不帶血腥的討伐氣息的、直接關乎個人成長的心理學。
這個心理學,雖然讓她明白自己眼前的處境都是因家庭而來,卻沒有讓她因為自己是個十足的受害者而自怨自艾;
這個心理學,沒有讓她執念於去改變家庭和父母;
相反,這個心理學,讓她帶著家庭和父母所帶給她的底氣、勇敢、自信,去過對的生活。
讓她能在逆境中選擇不服輸,能在困境中生出智慧,能在絕境中相信一定會有辦法和出路。
我們在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中能看到問題的來由固然是好的,但並非每個人的問題都可以再一次回到源頭去改變、去找到答案。
如果一定要停留在源頭說個清楚、求個明白,那麼就需要專業的、系統的支援和幫助,否則可能還會面臨創傷的重演和疊加。
除了執念於改變父母和原生家庭,可能更值得我們做的,是用心理學看清楚自己,搞明白往前走的話,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不妨從這幾個問題來想想:
第一,為自己賦能:在過去那樣糟糕的環境和氛圍之中,我是靠什麼力量生存的,那個力量在我現在的處境中,還可用嗎?
第二,給自己填補:如果我在那個階段做自己的父母,我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對待自己嗎?如果有的話,也許我們可以彌補給自己;如果沒有的話,請告訴自己,父母也只是人而已。
第三,使自己獨特:我的經歷和感受,讓我擁有和別人不同的什麼資源嗎?它們在眼下,可以怎麼繼續成為積極資源呢?
第四,要自己負責:我應該為自己過去的經歷承擔什麼責任呢?我為往後的成長,又可以做些什麼呢?
懂更多的心理學,並不是讓我們一遍遍確認自己就是受害者。埋怨不能改變處境,嘗試改變別人和過去,也許並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