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高中生H,本來懂事聽話、性格溫順,但隨父母近入大城市後,成績下降很快,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有沉迷手機的行為。於是父母兩人苦口婆心地說服教育,又控制了他的手機不讓他上網。
本來以為他應改過自新開始專心學習了,可誰知有一天半夜子時,他在父母睡黨之後,從窗戶跳出去到網咖玩了一夜,早晨又趁父母沒有起床就悄悄回家背上書包上學去了。要不是門衛告訴他們,他們還被矇在鼓裡。父親決定“動用家法”,狠狠地揍了兒子一頓。母親覺得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到心理門診求助。
醫生詢問發現,H的父親是工程技術人員,母親是公務員,家庭條件好,家庭氣氛也比較融洽。來到大城市後,夫妻兩人的工作壓力都變大了,再加上人生地不熟,心情也一直不好,就很少與孩子交流和溝通。
H也不適應新的環境,既不喜歡給他上課的某些老師,也與同學相處得沒有以前那麼好,很少與同學往來。而在網上,他不僅能與老朋友聊天,還能找到有趣的新朋友。
正是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和孤獨寂寞這一隱藏在人們視野背後的隱形推手,將H推進了感到新鮮刺激、可以傾訴宣洩的電子螢幕前。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的普及,手機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方便和歡樂,但也給一些人帶來了一種時髦病——手機成癮綜合徵,它是指人們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手機中,對網際網路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拔的行為和心理狀態。
其判斷的基本標準主要包括4個方面:行為和心理上的依賴感;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喪失;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亂;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迷戀手機的人,由於對手機形成了深度的依賴,在操作手機上網時,他們會長時間地持續下去而樂此不疲,如同其他型別的成癮行為一樣,不能自制;而且一旦離開,他們可能會失魂落魄、煩躁不安和無所適從。顯然,這些行為特徵與其他成癮行為一樣,都屬於心理病理行為。
如果中止了這種滿足,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人焦慮不安甚至痛苦程度嚴重者,性格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自私、說謊、不關心他人對社會失去責任感以及注意力難以集中、失眠或者晝夜節律顛倒等。
對於沉迷手機的青少年,父母不僅要及時知道孩子上網的情況,在時間上進行控制,還應該懂一點網路基礎知識,為孩子安全上網發揮一些指導作用或採取一些保護措施,比如安裝過濾程式或“防火牆”,可以遮蔽黃色網站;可以搜尋查詢孩子經常去的網站和聊天室;給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上的網站和聊天室等。
如果家長掌握了一定的網路操作方法,還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利用網路查閱資訊,一起交流分析,這樣既可防止孩子躲開父母的視線上不良網站和聊天室,還可以在一起上網瀏覽、聊天、玩網路遊戲的過程中增加感情,增加共同語言,增強自己的發言權。
上網成癮的人應該在每次上網前,花兩分鐘時間想一想要上網幹什麼,然後把具體要完成的任務列在紙上。不要認為這個兩分鐘是多餘的,它可以省10個兩分鐘,甚至100個兩分鐘。
不要把上網作為逃避現實生活問題或者消極情緒的工具。借網消愁、愁更愁。逃避問題並不代表著解決問題,當幾小時後,問題仍然在那裡。所以,碰上了問題要想辦法試著去解決,不要懼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