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安全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法律道德倫理宗教的出現,正是為了保障這種安全性。同時也透露出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人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不安全感的,跟動物世界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人類的不安全感還加入了文化的因素。隨著物質文明的提升,人類的不安全感不僅僅來自於對於生存的威脅或者物質的匱乏,更多是對於自我發展的限制。

當自我受限的時候,那種曾經體驗過的存在於潛意識層面的不安全感就會被激發出來。作為靈長類的人有動物所不具備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加入,有時候可以起到消減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起到加強的作用,使之過度無意識直至演變成症狀。這也是我經常提到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換句話說這個恐懼是虛幻的,逃避是無意識的,他們不清楚自己不顧一切的恐懼的物件是什麼,也不清楚自己要逃到哪裡,為了恐懼而恐懼,為了逃避而逃避。

要覺知哪些恐懼是有真正的不安全的因素所引發的,哪些恐懼只是頭腦的庸人自擾,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是在神經症狀態下的人們,他寧願相信自己頭腦的思維,用馬斯洛的話來闡述那就是將神經症狀態下的人們描述為保留著童年時代世界觀的成年人。在童年時代保留的恐懼感,會泛化在你生命當中。人類最原始的焦慮來自個體與母體脫離的焦慮,這是不安全感的源頭。

恐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情,陌生的事物尤其讓人感到恐懼。這是因為人類的思維會將恐懼不斷地放大,從而將真相扭曲。要學會辨別哪些恐懼是真的不安全導致,而哪些是頭腦的過度解讀,在從前,貴州一帶是沒有毛驢的,有一個好事者從北方運來一頭毛驢放在山腳下。山上的老虎發現了這個怪物,開始只是慢慢地觀望。有一天,這頭驢突然發出奇怪的聲音,老虎很是害怕,以為驢要咬自己!

經過幾天的時間,老虎逐漸熟悉了驢的叫聲,覺得也不過如此,於是就進一步去試探,驢覺得非常生氣,於是用蹄子踢老虎。老虎終於發現對方好像除了這些就沒有其他的本事了,於是再也不害怕了,上前咬住驢的脖子將它按倒在地,然後飽餐了一頓,黔驢技窮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相永遠沒有那麼可怕,但真相永遠不會討人喜歡。

魯迅先生曾經就說過這麼一個典故:有嬰兒出生了,如果前來道賀的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會長命百歲。主人家一定會歡天喜地奉為上賓,如果前來道賀的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會死,肯定會被暴打出門,所以我們想方設法地去掩蓋真相去避免真相,在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等神經狀態下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拖延症的副產品,拖延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與真相接觸而做的努力!

但真相就是真相,人不能一直生活在頭腦製造的層雲疊嶂中,無論烏雲有多麼濃厚遲早會散去,這樣心理才能得以成長,當然頭腦會本能地排斥和不接受真相,這種本能是可以允許的,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說我知道自己很痛苦,但我先允許自己痛苦。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這是心境障礙有別於精神分裂的地方。如果因為強迫症而受困於強迫行為,我允許自己反覆洗手,反覆關門。如果因為社交恐懼症而出現植物神經紊亂,那我也允許自己面紅耳赤,張口結舌手足無措。

人在自我成長的過程當中,帶著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去探索陌生的環境。所以成長是一場冒險,你每邁出一步都要確保自己的安全。安全的同時而不斷的熟悉不斷的征服,從而體現自我的價值,文藝復興以及人類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也是基於類似的心理模式。們回想一下自己蹣跚學步的景象:我們內在既害怕又渴望,既逃避也想直面,我們偎依在母親的懷裡戀戀不捨,望著對面的父親拍手鼓舞卻躍躍欲試。母親鬆開雙手,父親張開雙臂。母親扶了一把,父親迎了一步,於是我們開始向前移動,但又退回來了,因為我們對自己還不夠確信,過一會兒又開始了新的嘗試,最終我們做到了。

心靈的成長同樣如此,我們需要在母親的愛裡面建立起信任,循著父親的召喚得到支援,人們之所以出現種種的心理問題是因為既沒有建立起信任,也沒有得到支援,在整個的生命歷程當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恐懼,於是我們就退縮不前。人們為了避免現實生活所帶來的痛苦,就會過度沉浸於頭腦思維當中,我們用心理防禦的時候感覺處理潛在的恐懼,結果反而會加重自己的心理痛苦,或以神經症的症狀體現出來。最後與現實生活發生脫節,越來越難融入現實當中。意識療法理論認為,當在重度抑鬱狀態下的人,為什麼會想到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在於頭腦的世界跟當前現實世界的矛盾衝突達到頂點而沒有辦法和解的必然結局。

面對真相需要勇氣,接納真相更需要勇氣,所謂勇氣並不是不害怕,不害怕有可能是一種腦損傷。真正的勇氣就是明明知道自己很害怕,但還是要去面對,這樣才能提升你的心理維度,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當你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待世間萬物芸芸眾生,你就會有一種包容感,世間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存在的道理,當然真相也在其中!這就是意識療法(TOC)裡面提到的覺知。

認知的提升並不會改變你的狀態,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加上感知,它才能讓你變得覺知。意識療法裡面什麼總是讓你去感知,也就是說讓我們重拾嬰兒時期缺失的那種能力,重新獲得自信讓心理再次發育的能力,也是將整個陌生世界變成熟悉家的過程。王陽明先生曾經講過:以方寸之心感知天下萬物,人生寶貴的財富在於經歷和感知。

當你開始感知一朵花,那麼它就是為你而盛開,當你感知整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就是為你而存在。我們的五官帶來五感,這也是我們對這個現實世界互動的橋樑,植物人處在一種全然的無意識狀態,失去感知的能力,開啟你的感官去享受這個世界,如同禪宗裡面講的,將一杯茶喝到極致也是療愈。該如何去踐行感知的方法參詳以下專欄:

當我們生理年齡不斷的成長,我們離開了原生家庭,需要步入社會了,我們需要到很遠的地方去讀書了,那麼那個遙遠的地方,那個陌生的環境就像是一個未開發的處女地,顯得既神秘又陰鬱可怕,同時又不斷的誘惑著你去征服,進而建立自己的信心,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如果在原生家庭,一個終身被包辦,沒有自主意識跟自我選擇的人,他就沒有這種自信,他也沒有徵服慾望,同樣的他也沒有探索的能力。

隨著認知的提升,我們清楚不可能再次從原生家庭從母親那裡去獲得保護和支援,但是他們掌握了感知的能力,他們透過自己的感知去探索去接觸陌生的環境,越來越熟悉周邊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征服的自信,有了這種自信,他的世界就會變得開闊起來,他就會接二連三的進行一場又一場新的冒險。

當你開始變得覺知,你就不再為賓客說的這句真話而耿耿於懷,當你開始變得覺知,你就不會與自己的症狀做殊死搏鬥,當你開始變得覺知,就開始接納那個不太完美自己的表現和行為,當你開始變得覺知,才能給你的強迫以及社交恐懼的蛻變打下基礎,當你開始變得覺知,你的心理開始成長,覺知是療愈的核心,也是知行合一的階段,那些恐懼將無所遁形,安全感就已經迴歸!

1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大齡剩女”養成記,解決這個心理障礙,擁有美好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