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徹底解決孩子們的心理疾病,怎樣才能完全保障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評《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娃娃們怎麼了?》
2021年1月25日
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這一發現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有沒有人想解決這個問題,卻是令人懷疑的。
從《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娃娃們怎麼了?》文章的表面來看,確實有人在研究這個問題。可研究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可能是因為我們對青少年心理的關注度還不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和供給水平無法滿足需求,社會支援體系還不完善”,是“家庭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又缺乏科學認識”,是“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專業水平不高”,是“社群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功能欠缺”……。問題好像都找到了,而且找到的好像還很全面。一般來說,問題找到了,問題也就基本上可以解決了。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能就此解決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沒有人想真的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真的是令人懷疑的。《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娃娃們怎麼了?》所羅列的那些研究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成果,根本就不是使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那麼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應試教育,是大山一樣的應試教育。
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教育因為還不是應試教育,所以那時的孩子也就不存在什麼心理健康問題。那時的孩子們真的是《讓我們蕩起雙槳》中唱的,是“蕩起雙槳”的孩子,是“愉快歌唱”的孩子,是“盡情歡樂”的孩子。而在八十年代以後,應試教育這個大山是越長越大,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就隨之越來越嚴重。現在的應試教育已經是長成十萬大山了,孩子們的心理在如此重壓之下實在是承受不了了,這才導致“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我們且不說《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娃娃們怎麼了?》中羅列的那些研究孩子心理疾病的研究成果是否準確,是否正確。就算這些研究成果是正確的,對“對青少年心理的關注度”就能關注到點上了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和供給水平”就能“滿足需求”了嗎?“家庭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就能具備“科學認識”了嗎?就能在學校中配足“專業水平”很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了嗎?就能讓社群具備“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功能”了嗎?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對這些研究者們來說,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了,或者是解決起來很困難(這些問題的解決真的是很困難的,比如提高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科學認識容易嗎?比如讓教師成為專業的心理師容易嗎?比如給學校配備齊心理專家容易嗎?比如讓社群具備服務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容易嗎?)那麼對“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問題的解決是不是“我們也沒有辦法呀!”?
可話又說回來,即便研究者們所提出的這些問題解決了,比如家長都在防著自己的孩子會得心理疾病,學校的老師都成了專家級的心理學家,或者是學校配足了心理學專家,社群都具備了服務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就能減少青少年患心理疾病的學生嗎?就能解決青少年心理不健康問題嗎?
即便社會是按照這些研究者們的研究成果來把它們一項一項落實了的,“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的問題就真的能解決嗎?又會不會出現患了心理疾病的孩子被“治”好後,又舊病復發了呢?比如,七歲患了心理疾病治好後,到了九歲又復發了呢?再比如,在小學時患了心理疾病被治好後,到了初中或高中又復發了呢?又會不會,一部分患了心理疾病的孩子被治好了後,即便他們的心理疾病沒有舊病復發,那又會不會有更多的孩子卻接著患心理疾病呢?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因為孩子們患心理疾病的根源——十萬大山一樣壓力的應試教育——依然存在。
能對孩子們產生巨大壓力的這麼大的一座應試教育的山就擺在那裡,就是這座山在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的,使社會產生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我們的研究者為什麼就看不見呢,為什麼就只看見的是頭痛醫腳的方法呢?是真看不見,還是假裝看不見呢?不管這些研究者們對讓孩子們患心理疾病這座應試教育的大山是真看不見還是假裝看不見,只要不觸及這座大山,只要不移除這座大山在孩子們身上的壓力,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就絕對是頭痛醫腳的方法解決不了的。因為,這座大山和這座大山的壓力是源源不斷地產生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
所以,我們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者們好像是在認真地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而且是提出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1、2、3、4、5的措施的,其實是在迴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的。因為他們不會不知道產生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是什麼的。但是,他們就是不談產生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問題,不提出從根源上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結果是什麼呢?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沒有解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但卻與己無關。這真的不是對待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真負責的態度。
其實,世人都知道,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就是由越來越異化越來越極端的應試教育導致的,就是由高考指揮棒導致的。應試教育和高考指揮棒的初始的存在,導致還不是很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隨著高考指揮棒讓應試教育越來越異化越來越極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就隨之越來越嚴重,直至使7到14歲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只要我們的教育不對現行的高考制度和應試教育進行徹底的變革,不要說提出五項措施了,就是提出十項措施也解決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反之,如果我們的教育對現行的高考制度和應試教育進行徹底地變革,實施全方位的育人教育,用歷史的眼光看,我們的孩子們就會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們那樣根本就不會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用現實的眼光看,我們的孩子就會像荷蘭的孩子們那樣不會有什麼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必要提出和落實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多少多少措施了。
當我們真的把孩子們當作“人”看待時,當我們真的把孩子當作“孩子”看待時,我們真的應該嚴重關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應該考慮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應該透過高考制度和應試教育的徹底變革來消除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們既承受著來自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還要在這種壓力下承受不健康心理和心理疾病的折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成年人都不想有壓力,都不想得心理疾病,那就更不要說孩子們了。
孩子是民族的未來,孩子是國家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一份力量,都蘊藏著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智慧,愛我們的孩子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