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一、

大部分人都聽說過催眠術,有的相信、有的不屑,那催眠術究竟有沒有?本書有答案。

本書作者舒婭是一位有超過1000小時的心理諮詢經驗的高校心理學老師。全書內容淺顯易懂又有趣實用,是心理學入門的好讀本。

內容從心理學的起源到主要心理學派系再到眾多心理學定律和效應,分為9大篇99小節依次以通俗化、故事化、簡介化的語言述說。

九大篇分別為“入門篇、認知篇、自我篇、情緒篇、行為篇、社交篇、婚戀篇、調適篇、成功篇”,幾乎涵蓋到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個人在看的過程中為眾多具有“心靈雞湯”的營養又確實可行、有用的定律、效應而促動振奮。

人都會不可避免的出現低谷、失落、挫敗期,心靈雞湯的書不敢推薦,積極心理學的書卻可以好好的閱讀一些,這不僅僅是語言的安撫,還有實踐檢驗過的支援。(《論語》、《道德經》還有部分唐詩、部分宗教典籍就具備“積極心理學”的療效,個人意見)

告訴自己“沒有過不去的坎!”“你能行!沒問題的!”“笑一笑,十年少!”這些話是有心理學的理論支撐的。

二、

心理學的英文詞源於古希臘語,原意思是“靈魂之科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或動物的心理狀態、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及其行為的學科。

1590年,德國哲學家葛克爾首次用“心理學”一詞標明自己的著作,再後來德國哲學家沃爾夫的《理性心理學》《經驗心理學》陸續問世,“心理學”一詞才得到公認和流行。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才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三、

看高銘的《催眠師手記》的時候(也是《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的作者),覺得這個催眠術好神奇,是否瞎扯的?

看完本書,知道催眠術是真實存在的,《催眠師手記》裡的描寫無非就是加入“小說”筆法而已。

催眠術源自18世紀奧地利麥斯麥(上圖)醫生的“動物磁力法”心理暗示技術,是一種以“磁鐵棒誘惑病人進入意識恍惚的狀態中”。

19世紀,英國醫生布雷德研究得出,讓患者凝視發光物會誘導其進入催眠狀態,創立“催眠術”一詞,在其著作《神經催眠術》中將心理暗示技術正式定名為“催眠”。

催眠術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的,5%~20%的人不能完全被催眠,大約15%的人很容易被催眠,大多數人介於這兩者之間。臨床催眠實踐證明,注意力集中、身體易於放鬆、感受性高、想象力豐富的人,更容易進入催眠狀態。

催眠是“兩情相悅”的,受者如果牴觸情緒大是無法進入催眠狀態的。

四、

其實這本書更好的在於介紹了眾多心理學的定律和效應,簡單舉三個。

安慰劑效應:牙痛的人進了牙科診所,就覺得牙痛好多了。(這是因為焦慮和恐懼減少,情緒放鬆了下來。所以,當不如意的時候,適當學會安慰自己,讓自己情緒放鬆。)

皮格馬利翁效應:一萬句指責,敵不過一句讚美。(多讚美,“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飛輪效應:最艱難的時刻,就是改變的臨界點。(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一圈圈週而復始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勁,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是無用功,因為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在達到某個臨界點時,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此時無須再費力,飛輪也會快速轉動,且會不停地轉動。萬事開頭難,但只要堅持不懈的推動事業的飛輪,終有一天,它會自己飛快旋轉。)

五、

心理學主要流派有:

1、內容心理學派(主張用實驗和測量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

2、意動心理學派(主張以內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的互動)。

3、構造主義心理學派(主張把意識經驗分析為三種元素:感覺、意象和感情)。

4、機能主義學派(反對分解元素,主張心理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且不能脫離社會環境研究人的心理現象)。

5、格式塔學派(反對構造主義,主張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並不等於且大於部分之和)。

6、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而要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

7、精神分析學派(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慾的、自然性的一面,並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闢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

8、人本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應該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核心有四個方面:強調人的責任;強調此時此刻、從現象學角度看個體、強調人的成長)。

9、日內瓦學派(側重於兒童智力發展的認識活動)。

巴甫洛夫(下圖)說:“爭論是思想的最好觸媒。”學術方面早有“百家爭鳴”才能“百花齊放”一說,派系之爭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學術方面的,越辯才能越廣博。

六、

主要心理學大咖:

心理學之父——馮特(德國人)

條件反射的發現者——巴甫洛夫(俄國人,他牴觸心理學,討厭別人稱呼他是心理學家)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奧地利人,多年來一直褒貶不一,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覺得他的理論是“胡扯”)

分析心理學先驅——榮格(瑞士人,弗洛伊德的學生,不同意老師的“泛性論”)

動物心理學首創者——桑代克(美國人)

環境決定論者——華生(美國人,不是福爾摩斯的搭檔華生)

兒童心理學之父——皮亞傑(瑞士人)

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美國人)

人本主義的代表——羅傑斯(美國人)

七、

科普一下,不要覺得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也不要覺得做心理諮詢就是自己有什麼病。心理學和心理諮詢面向的不僅僅是病患,也面向正常群體,大部分人都會有情緒、溝通、工作、婚戀、悲傷、困苦的困擾,如果壓抑在心裡解不開,尋求心理諮詢或心理學化解都是解決之道。據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有30%的人會定期看心理諮詢,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

有些學者認為“心理病”是“富貴病”,窮苦人家沒有時間去關注內心,更多是關注溫飽、生存下去。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但有好多“變態”犯罪者似乎窮、富背景出生的都有?這個命題的觀點比較多,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明的。

當今科技、經濟的發展拉動了物質財富的增長,精神財富也可以齊頭並進的。精神財富不正可以治療部分“富貴病”?

什麼是精神財富?如何獲得精神財富?這也因人而異,人與人之間的見解也不一樣。

“多讀書”,是否可以成為一條不錯的“精神財富”增長之道?!

1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人生的焦慮是常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