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書,《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

此書的作者是:羅伯特·戴博德。

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此書已成為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

這本書運用了童話故事的表現形式,以蛤蟆先生尋求心理諮詢的過程,貫穿了整個故事。

此書透過故事讓我們瞭解到,人生的狀態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每一種狀態都是心底的花

第一種狀態是“兒童狀態”

當我們處於“兒童狀態”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自卑,感覺自己不自在,一事無成,活成了一個笑話,內心不快樂,內疚感強,心靈倍受煎熬。

這個時候的我們,看起來像個兒童。

第二種狀態是“父母狀態”

當我們處於“父母狀態”時,我們會表現的喜歡給別人定罪,批評別人。

書裡“老獾”的父母狀態,表現出來就是經常對蛤蟆先生進行指責和批評。

而“蛤蟆先生”的父母狀態則是,審批自己,譴責、批判、懲罰自己。

第三種狀態是“成人狀態”

此時,我們的洞察力、情商都會提升。

我就是蛤蟆先生

看了這本書,我們會不會突然有一種,此書就是為我量身定製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像蛤蟆先生最初的狀態一樣。自己把自己封閉在一個暗無天日的洞穴裡,不打扮、不修飾,任憑自己邋里邋遢的,不想見人。

為什麼,我們會回到這種“兒童狀態”呢?根源就要從我們的孩童時代找起了。

我們的家庭中是不是有一位嚴厲的父親,他會對我們嚴格要求,甚至百般指責,或者是矯枉過正呢?

我們的家庭中是不是還有一位,總拿你當小孩子的母親,無論你是三十歲,還是四十歲,在她們眼裡,你永遠都只是三四歲呢?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我冷。這種“冷”,並不會因為我們的童年結束而結束。反而會在我們生命的各個時期,無處不在。

於是,我們習慣了,父母安排我們的生活。我們學會了順從、取悅、道歉。如果我們不這樣去做,他們就會生氣、憤怒,或者悲傷難過。

長此以往,我們生命中的“兒童狀態”就會經常出現。最初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 之後會變成和任何人相處的時候。“兒童狀態”的出現逐漸變成了一種習慣。

我們怕周邊的人對我們生氣,只要他們表現出生氣的樣子,我們就會檢討自己,是我做的不夠好。我們會不自在,我們會想辦法,去討好他們,讓他們重新喜歡自己。

當我們追根溯源,找到讓我們不快樂的原因後,我們就會想辦法去改變它。一段好的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都不是透過“取悅和討好”就可以長久維繫的。

只有當我們可以,獨自面對一切問題的時候,當我們可以靠自己,解決一切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漸漸的找到“成年人的狀態”。

每一段關係,都是一種合作的關係,只有我們自己,主動參與其中,主動為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愉悅。

那我們如何能,精準的給自己的狀態,做一個劃分呢?書中介紹的“感受溫度計”可以幫助我們來測量。

方法是這樣的:我們把狀態用1-10的數字來表示我。1代表最糟糕,感覺的最低值,10代表最愉悅,感覺的最高值。

每一種狀態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用來描述我們當下的狀態。希望我們能隨時關注自己的狀態,活出開心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11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學家:抑鬱症患者不缺你的“大道理”,這五點才是你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