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今天的文章,是因為社群裡的一個小夥伴的分享激發的思考。

她發起的話題是:有時候特別不想說話,就想一個人待著。

我覺得,想要獨處,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主動的,想要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要安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自己,就能重新回到飽滿的狀態。

另一種是被動的,是因為想要跟外界連結而不得,被迫“自閉”了,這種就很痛苦,即使經歷了獨處,出來的時候依然要面對同樣的問題,獨處變成了逃避與防禦。

我所經歷的,更多屬於後一種情況,所以今天分享的,就是如何去理解、並且表達抑鬱的狀態,把這個“陰暗面”活出來。

01 抑鬱情緒是怎麼發生的?

抑鬱情緒指的是能量低到無法跟外界互動,只能自己跟自己呆在一起,一般是因為在關係中消耗了太多的能量,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在關係中受苦,還不如自己待著。

為什麼關係會讓人痛苦?因為在關係中,你感到不被理解、不被看到,需求不被滿足,甚至還會被羞辱和打壓,受到嚴重的控制,等等。

這個時候,人就會氣餒:“我懶得去表達了,反正我說的也沒有人會聽,我就自己待著吧!”

躲進殼子裡,雖然覺得很憋屈,但是至少在這個小世界裡,一切是相對可控的。

我們會有這樣的期待:我冷靜一下,等我好了,再去跟這個世界相處。

事實上,這種“好”只是負面情緒暫時褪去,當我們出去跟這個世界互動的時候,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痛苦,還是會一次一次地縮回去。

“我只有情緒好的時候,才會被這個世界接納”,這樣的存在狀態是割裂的。

02 混亂的表達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本能驅使我們去表達和連結。

在抑鬱情緒狀態下的人,其實非常渴望有人理解自己。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雖然抑鬱狀態下誰都不想理,但是又很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

但是,當我嘗試去表達的時候,是語無倫次的、詞不達意的,不管我怎麼說,好像只要一張口,就沒那味了。

我試圖想要從某一件具體的事情說起,但是說完了之後,又覺得這件事似乎也沒那麼嚴重,感覺自己特別矯情、特別愛加戲。

我的表達和我內在實際感受的脫節,讓我覺得很無力、很痛苦,我想要否定自己的感受、切換到我覺得“正常”的狀態下去。

同時,我也發現,人們本能地會抗拒陰暗面,面對一個憂傷的、糾結的人,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你想太多了。”“你應該這樣這樣做。”“你很好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睡一覺就好了。”等等。

大家都覺得,安慰一個人的目的,就是讓對方切換情緒,變得開心起來。

我們從小就不被允許有負面情緒,會本能地拒絕別人的負面情緒。

但是,抑鬱狀態是需要被看見的,需要被自己看見,也需要被別人看見。

03 練習描述自己的陰暗面

我的表達方式可能不算是特別典型,不過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吧。

前期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防禦的,我總想把自己不能接納的一面,轉化成正能量的一面,我總覺得我必須把抑鬱的狀態矯正過來,才有資格去跟大家去做分享。

所以,我經常回看自己分享的東西,卻覺得很厭惡,因為我發現我也做不到我所寫的那些狀態。

後期的心態就好了很多:我只是負責表達,作為一面鏡子,也許別人照見類似的感受,開始覺察自己,這就夠了。

我跟朋友的表達方式是用大段的語音,我可以不受打擾地把想說的東西鉅細靡遺地表達出來,可能會有一兩頁那麼長。

這樣能夠大量傾訴和聆聽的關係,是相互的,我也願意去傾聽對方所講的東西,溝通才是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

一開始的時候,我的表達也是語無倫次的,我回聽自己的語音,也不知道我嘰裡咕嚕地說了些啥,不知道這樣表達出去有什麼意義,會不會只是給對方傾倒了一堆情緒垃圾。

非常值得感恩的是,我的朋友們都很能接納我,我們達成了某種默契,那就是不帶評判也不提解決方案的純粹的傾訴、傾聽。

這樣的敞開,也是有風險的,因為對方可能會用否定、防禦、評判的方式來回應你,你會感覺很受傷。

但是,不需要因為一些人不理解你,就放棄全世界。

我很鼓勵大家嘗試跟不同的人表達不同的東西,篩選出可以深入聊下去的朋友,慢慢找到你們之間契合的點。

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從某個具體的小事情、某一刻的狀態切入,僅僅只是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細緻入微的描述,就已經是在練習覺察、瞭解自己、釋放情緒了。

04 瞭解就足夠了,不一定非要理解

“不帶評判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這是印度靈性導師克里希納穆提說的。

我們的表達,經常非得達到某種目的,比如得解決問題、改變狀態、找到原因、分清對錯。

但是,描述自己的狀態,這就是很單純的一件事,它不需要有什麼目的、達成什麼結果。

“理解”是很難的,我們自己常常都很難理解自己。

我做了這麼多的表達,也還是不能完全理解為什麼我會進入某種狀態。

我可以用一些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去解釋,但是,人性、人生,都是非常複雜的存在,更多時候,它就是“無常”的、無道理的、隨機的。

嘗試去分析、去解釋,你會發現,最終也是意難平。

我自己都很難理解,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所以,表達的目的,不一定是非得要對方“理解”,更多時候,有人願意“瞭解”,已經很不錯了。

我會用各種方式去描述我的抑鬱狀態,比如身體的細微的感覺、當下的場景、我做了什麼、我的作息、我情緒的點滴變化等等,就像一個旁觀者,不去試圖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或者“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我的朋友們也並不理解這個狀態,但是她們願意傾聽,這就已經是讓黑暗的部分被看見和活出來的機會了。

05 被看見的感覺

對方會說:“我知道你沒有回覆是你的狀態不太好,你不用有壓力的,什麼時候恢復了就什麼時候回覆,這都很Okay的啦!”

這個時候,我就會感到陰暗的那一面好被放到了陽光下,它其實是可以被接納的,我就不會再為自己“不正常”的狀態感到羞恥,要想方設法地隱藏它,就會慢慢有一種踏實和放鬆的感覺。

在以往的關係中,當我總是試圖隱藏黑暗面的時候,關係都不會長久,我會覺得自己在關係中是一個負擔、一個拖後腿的人,所以就會主動冷淡掉這個關係。

只有在彼此能暴露脆弱的關係中,關係才是抗摔打的。

不過,我想提醒一下,被看見的感覺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無法預測這種感覺會在什麼時候、跟什麼人之間發生。

當我對一個關係抱有特別強烈的期待,可能會把對方逼得很緊,一旦期待沒有被滿足,又會再次的把自己包裹起來。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我們覺得親人、伴侶,應該是全方位瞭解我們的人,而這也只是一個妄念。

所以,我很建議大家多去嘗試跟不同的人表達,你不知道誰會成為get到你的點的那個人。也許認識多年的人始終都不能get到你,反而是一個陌生人,剛好與你有某些相似的經歷,反而馬上就能get。

最後做個小總結:假如你真的想要活出一個完整的自己,這是需要很主動的、甚至是刻意的努力的。不要等待別人進入你的世界。

在小說和電影裡,會出現一個天使般的拯救者,把主角從TA的困境里拉出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是很小的。

誰痛苦,誰改變。希望大家都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喜歡的表達方式、表達的物件,越來越熟練地去表達自己。

----

10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內在動機》:豆瓣9.4心理學神作,教你自主掌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