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形式美感與心理美感

從形式美感上升到心理“美感”是人類思維水平進化的結果。雖然說二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對於感悟到心理美感的難度的確比形式美感要高得多。但是正因為美學的深奧性以及大部分人思維的侷限性,人們對美感的感知範疇是極其有限的。對於心理“美感”的感知,認可程度是比較低的。甚至在潛意識裡片面的否認掉心理“美感”的存在,與形式美感模糊的混淆,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也大幅度降低。

形式美感是“美”的最初形式。是透過最初等級的感性感知進而進行理性的分析所得到的更高層次的感性認可。這個過程不是一個單個純粹的過程,人對於形式美感的欣賞包含著對於美感整體的一個感性認知,又包含著思維上將構成美整體的各個要素孤立成個體再進行聯絡後對於聯絡方式的讚歎。在自然事物中體現為各個構成要素組合起來的非常規,在藝術品上體現為手法的精湛(音樂上是音符,各種樂器音色的組合,節奏的安排;繪畫上表現為線條的形態與組合,色彩的碰撞對比與融合,影象結構的佈局;舞蹈上體現為肢體動作的安排與連貫性,動作與音樂的卡合……)

形式美感是人類對於“美”的最初感知,也是最基本的感知。這種美感的認知範圍也在逐步擴大。但是在最起初人們對於形式美感的範疇是建立在“符合人類生存身心健康”的範疇內的,初代藝術品可供欣賞的美感也極為有限。人最初感受到的美來源於自然,對於美的創造也是最初的對自然事物相互作用現象的對應反應。創造美是人類天生的情感需求再加之對於“美”模糊的認知和感性享受決定了人類潛意識裡具備了藝術自娛自樂性,創造出各種藝術形式,是人對於美保留的慾望,於是人類開始在潛意識裡刻意去成為美的散發個體。對於美的人為創造與身體器官感官是密切相關的,身體各組成部分的應激形式也是分主動與被動的,四肢,聲帶這類的構成部分屬於主動作出行為,傳達資訊的種類。而各種感官如面板,眼睛,耳朵則屬於被動感知資訊的。起初受思維進化程度的限制,早期人類的大腦對於感官所感知到的自然進行模仿,復刻,舉一反三能力是有限的。主動自發性較強的肢體與聲帶就顯得尤為重要。出於自發的娛樂性或者交際,早期巫術活動的需要,(我否認將目前目前學術界主要的五種藝術起源----模仿說,遊戲說,表現說,巫術說勞動說互相孤立,對立看待,他們之間應該彼此相互聯絡相互作用。)人類就會用肢體作出簡單笨拙但是有明顯規律的動作,利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物體相碰撞打出規律的節奏,或者用聲帶發出有明顯頻率規律的聲音,以表示規律性和規整性的“非常規”。這可能就是舞蹈和音樂的最早形式。本身“美”就是一種感性的感嘆認可,這就註定它是高於現實的,是非常規的。因此人類最初對於形式的規律和非常規的認知在很大的可能性上來源於藝術。在日後人類進化逐漸完善之後,對於外界的模仿,舉一反三能力逐步增強,記錄物質勞動生活,甚至刻畫觀念中神靈的繪畫開始出現,語言中樞,音調中樞的完善使歌曲的出現成為了可能。各類藝術形式也逐步完善,其表現形式也逐漸靈活起來。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東方更加註重人和自然的統一,其藝術形式的環境順應性別與模擬性都極強,西方注重人的精神的獨立性,注重人為的美與自然的美的區分,更注重藝術表現形式的規整性與規律性。但是無論是東西方藝術,其表現形式都符合了當地人類對和諧美感的觀念。使其更好的對其表現手法產生認可。人們對於“美”的認知也相對正規正矩。

對於不同藝術門類的形式美感,感知的途徑也是分為點與線兩個大的種類。分為過程呈現類藝術(音樂,舞蹈,文學為基本兩大類代表,舞臺劇,影視藝術是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或者存在這兩大基本元素的藝術)和結果呈現類藝術(美術,建築,雕塑類)。但依照這樣的分類去絕對地評判也不是特別的嚴謹。本身欣賞靜態結果呈現的藝術在其抽象的物理空間和思維空間範圍內也是一個動態過程的欣賞,就比如美術,其展現形式是一個靜態的,完成的,以時間節點形式呈現的一個靜態結果,但是在欣賞的過程中是絕非絕對的靜態的,從作品具體位置欣賞的移動,變化,實現了物理空間的流動。對作品色彩,線條,造型,等構成美術作品的各要素的依次感受再到對作品的整體欣賞,實現了思維空間的流動。而對於音樂,舞蹈和文學的動態方式比較也是很有空間可供挖掘。音樂以及舞蹈的表現形式是純流動的,是時間的藝術,體現的是作曲家意志的流動和展現過程,而文學的呈現形式是靜態的。這裡就和容易被誤解,為什麼不把文學納入結果呈現類藝術之中,注意,區分過程呈現類藝術和結果呈現類藝術的標準不是以作品成果展現的時間運動狀態為標準的,而是以審美物件的欣賞形式決定的,是看作品在其精神接受並再創造的途徑是處理結果還是分析過程。至於結果呈現類藝術中區域性的“流動過程”則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一則是流動的過程之快可以忽視,二則是這一系列的流動程式是在審美物件潛意識狀態下進行的,絕無刻意之說。也可以說,評判的依據要以審美物件的主觀意志選擇的方式出發。顯然文學應屬於過程形式的接受,所以將其列入過程呈現類藝術。

對於心理美感的討論,會較形式美感更加複雜,因為形式美感更加直觀,偏向感官的基本感知。心理美感可以分為大致兩種:創作動機心理美感(面向創作以及表演者)和審美感知心理美感(面向審美物件,也包括創作和表演的群體)。這二者都是對作品背後超越了形式的心理感慨,獲得了一種心理層面上的快感。心理美感的被重視程度是不斷提高的,個性的解放,打破了一層層的規矩是心理美感不斷髮展擴容的條件。以音樂為例,早期宗教音樂,巴洛克音樂以及古典音樂,相對正規正矩的表現形式禁錮了人心理中的很大一塊區域。其心理美感的種類比較單一,也就是單純的情感流露,無論是創作動機心理美感還是審美感知心理美感,都是被形式和作品本身操控,掌握情感與理念。當浪漫主義作品出現之後,思想的活力開始逐步打破枷鎖得到解放,精神意志的自主權也明顯的得到了提高。最終因為社會科學發展的突飛猛進以及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現代主義時期之後,理念和情感操控了作品的形式和表達方法,思想的力量摧毀了形式美感中眾多的規矩與法則。思維開始更多的具備實驗性,理念指導性,科學式的藝術也開始得到了體現,從現在開始,“美”已經脫離了它本身的概念框架,心靈的無限性帶它衝破了概念本身這一最後一層牢籠。扭曲,無規則,荒誕,莫名其妙的抽象藝術開始橫行,“美”的概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最典型的就是以醜為美的理念。藝術家們的思維永遠是超前於大眾的,在大眾搞清他們的意圖和理念之前,大膽的破壞最本質“美”的規則,去設立矛盾,創造矛盾,使其無法達到調和,脫離中庸,使其極端化,自成一極。這在各種藝術形態中皆得到了生動的體現。龐大的審美物件群體也是苦苦思索為何作品如此難以接受,其表達的意圖又是什麼。本身藝術家病態扭曲的心理面的意圖,就未曾試圖迎合大眾的審美。脫離形式美感,刻意的製造醜陋,滿足了自身的獵奇需要和自我個體價值的主權宣誓。

對於心理美感,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審美從來都不是絕對正向的東西,“美”也不一定美。有時候在追求誇張,不和諧,負面的形象事物的時候,滿足的不是感官的美感享受,而是內心獵奇,不和諧面的思想的滿足,以及實現了自身價值的宣誓和區分非己以彰顯自身獨特性的外在體現。人腦觀念中的“美”的最本質特質就是符合人類感官健康的和諧形象形式概念。至於抽象美,扭曲美,變態美,都不是美的本質層面分類,這是人類後期的心理層面附加的觀念加工美。

當然,形式美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時代的不斷推進下,許多原本屬於心理美感範疇的藝術表現形式都會慢慢被大眾的審美邏輯接受,進入到基本審美邏輯中去,轉變為形式美感,這更體現出了藝術家們偉大的前瞻性和前衛性。由此可見先鋒型藝術家對於人類藝術發展的重要性。

19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分子精神病學》:產婦血液檢測能早期評估孩子自閉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