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2月15日,長沙
34歲的二胎媽媽魏女士獨自來到湖南航天醫院16樓,從視窗處跳下後當場死亡,丟下15歲的兒子和出生僅三個月的女兒。
(事發現場)
此前,魏女士在產檢時,醫院將她的血型弄錯,從O型變成了B型。事情沒有得到想要的答覆,魏女士因此變得情緒不穩,經常失眠,無處發洩,最終演變為產後抑鬱。
世俗常稱頌母愛偉大,鼓勵母親微笑面對一切,彷彿身為母親就永遠不會疲憊、傷心,照顧孩子和家庭永遠都能全力以赴……
可卻忽略了她們累了也需要休息,受了傷也會難過,痛苦了也需要安慰。其實,把她們逼上絕路的,從來都不是某一件事,而是無數次不被理解的瞬間:
她們無力抗爭,才會有:
常有人說:“連死的勇氣都有,還怕活下去嗎?”如果能好好活著,誰又會選擇死?誰又捨得丟下孩子、父母,以及世間種種美好。
朋友生下女兒後,患上了產後抑鬱症,支撐不住時,就在備忘錄裡寫下話語鼓勵自己。
一篇接著一篇,就好像在疲憊的時候,自己和自己來一場對話。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抑鬱症患病人群在全球累及超3.5億人,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佔總人口的4.2%,而大約每10個產婦裡就有1個會遭遇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症的診斷至今無統一的判斷標準,目前應用較多的是美國精神病學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中制定的:具備下列症狀的5條或5條以上,必須具有①或②條,且持續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的社會功能已經受到嚴重影響。
原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學心理科主任,知名神經內科專家王崇順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產後抑鬱在生活中的三個常見表現:
很多媽媽不解,為什麼有些人生完孩子活得開開心心,而我卻抑鬱了?產後抑鬱的發生,一般有三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媽媽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了一些其他抑鬱原因:
一位產後抑鬱的媽媽,曾絕望地說:“就好像我生了一場病,但因為我沒有咳出聲,家裡就沒有一個人知道我生病了,可我確實病得很厲害。”
面對產後抑鬱,不管是病人還是家屬,都應正面這種消極的情緒,積極主動地溝通。
作為親人,面對新媽媽的抑鬱情緒,要耐心傾聽、積極溝通,及時了解新媽媽的想法。王崇順教授貼心建議,做到“兩堅信”和“兩務必”:
1.堅信這是可以治好的病。
2.按照醫生的指導,堅信自己一定能戰勝它。
3.家人務必要多關心、多支援、多呵護。
4.務必要按醫囑,不要放棄。
其實,大多數媽媽口中的產後抑鬱,都是產後情緒不穩定,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表現。而產後抑鬱症持續的時間長,大約在3-4周以上不見好轉,並且越來越嚴重。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除了抑鬱症,焦慮症同樣是我們心理災區。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
“今天要考試,昨天晚上一夜沒睡。”
“孩子成績上不去,想想就煩。”
“最近身體不舒服,又不敢去醫院查,就怕自己得了治不好的病。”
焦慮情緒無時無刻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但有焦慮情緒並不等於你就得了焦慮症。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任何人都可以體驗到。只有當焦慮的程度及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的範圍,對我們的正常生活產生消極影響,甚至不能進行正常生活的時候,才可稱之為焦慮障礙。
症狀一:心慌、胸悶、氣短、心跳和呼吸加快。
症狀二:身體發冷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
症狀三:總感到某種災難要降臨,甚至有死亡的感覺臨近。
症狀四:沒自信,依賴他人。
○焦慮症快問快答○
Q1:每次坐地鐵人特別多的時候,就心慌,呼吸困難,這是焦慮症嗎?
A:如果症狀延續超過三個月,排除其他生理因素,則需找專業醫生確診。
Q2:焦慮症如何治療?
A:一般需要結合藥物干預和心理方面的專業調節疏導,也可以運用一些放鬆訓練來進行改善。
王崇順教授溫馨提示,得了焦慮症,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找專業的醫生求助,才能得到最準確的治療。
參考資料:《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家衛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