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最要緊的是,我們首先應該善良,其次要誠實,再次是以後永遠不要相互遺忘。——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熱點回顧

華晨宇認子全網贊。這一點說明,大家可以原諒誠實的人。

他的誠實在哪裡,他作為歌星界的頂流在得知自己“意外有子”大大方方承認。

但華晨宇好像在脫粉,這一點說明,人們更期待善良的人。

他的善良被人質疑在,人們好像比較期待他和張同學是奉子成婚而不是在無婚姻的情況下共同撫養小孩長大。

人們為什麼喜歡誠實善良的人?

德不孤,必有鄰

老祖宗有一句話,叫做“德不孤,必有鄰”。什麼叫德不孤,就是有道德的人一定不會孤獨,一定會吸引志同道合的人陪伴他。

什麼叫有道德,誠實善良。為什麼誠實善良大家都喜歡。

誠實,對自己負責也對被人負責。善良,對自己好也對他人好。

誠實——人際交往中最少成本的一種方式

誠實為什麼是一種優良品質,因為誠實是人際交往中最少成本的一種方式,我們不需要去花太多時間太多精力揣測別人是否有其他目的。

坦誠相待,是我們最舒服的方式。也就是誠實說明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

善良——個人效用和社會效用可以發揮到極致

善良為什麼是一種優良品質。因為善良可以讓自己得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也是作為個體和社會中的成員,善良無疑是最能發揮自我價值也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式。

我們只喜歡聽我們喜歡的故事

你喜歡找答案背後的原因——你的快樂來自於你的新奇

多巴胺是什麼?一種會讓你感到快樂的神奇物質,它有三個認知功能,運動控制、行為選擇和強化學習,目的是為了得到獎勵。獎勵的呈現方式是愉悅感,但這種愉悅感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降低,所以,你會透過大量沒有見過的事情來獲得這種喜悅,包括尋找故事。而跌宕起伏的故事往往會讓人難以自拔,因為越離奇越會產生多巴胺。

我喜歡聽故事而不是真相——真相永遠都比想象中可怕

很多人喜歡尋找真相,但其實想聽到我們想聽到的真相。

我們只希望那個真相符合我們的期待,符合我們的價值觀。當然,大部分人的價值觀裡面有真善美,所以符合真善美得到東西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我們喜歡聽美好的故事。

於是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件事情的善和不善,真和不真之間搖擺不定,而在尋求真相像發現更多的善的發現了很多真實卻不美好的部分,所以我們會失望甚至沒有了自己的判斷標準或者對這個世界產生自我懷疑。

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可怕的錯覺——絕望的來源

心理學家麥基的《可怕的錯覺》中談到: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一個人內心充滿某種情緒時,心裡就會有偏好暗示,繼而選好可以佐證自己思想的證據,直到真和自己想得一模一樣為止。

而當我們感到憤怒、仇恨或是懷疑時,我們又會不斷尋找材料來強化自己的臆想,在偏執於憤怒、仇恨的情緒裡,讓暫時壓抑的情緒感得以宣洩。”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發現一件事情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會去搜刮其他的證據證明我們原來的想法是對的。

而且,麥基在書中也談到:一個人相信什麼,他未來的人生就會靠近什麼。“就像我一直喜歡講的一句話:你相信美好,你的人生終將美好。人有共情能力所以人會被影響——所以我們會難過

共情(EMPATHY)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而情商高的人,往往也有很強的共情能力。

而現代生活往往人們特別疲於上班,整個人都是三點一線,特別缺乏情感,或者是感情比較脆弱所以一旦看到類似比較可憐的故事或者比較悲劇性的東西就會受不了,情感容易失衡,從而導致我們失去了理性的判斷,到了後期就是主觀情緒控制了我們的思維和大腦,導致我們的判斷決策失誤。

資訊時代,很多人會利用我們的情感進行故事的渲染誇張,然後我們的注意力也會被這些故事所影響,好像這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樂趣。

故事需要講得好——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會講故事的人

網際網路時代,故事需要講得好,人設也要立得好。萬一房子“塌了”,估計會被“網暴”。最可怕的不是網暴,而是從高處摔下來。也就是你曾經被人捧在天上,然後一下子就被人給拋棄了。下面這個故事有點憂傷,因為主人公的故事開展來自於生後,也就是所有的一切啼笑皆非主人公看不到。我們是在自己娛樂自己,每一個劇本都是我們自己寫的,而我們也沉湎在自己設定的角色中不肯醒過來。

這個UP主死了,死因還在調查論證。但是人們感興趣的點不在於這個人的影片內容,而在於他是否真的貧困。因為貧困與否引發了大家的一系列偵探的行為。大家用生命去尋找他死亡真相,其實也就是想看到的真善美故事,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發現了很多更不符合我們預期的想象,也就是故事越來越不像故事,故事越來越像生活,不美好也不黑暗。

我們如何面對這個絕望的世界?

1. 這個世界不可能被我們都知道

但這個世界永遠都超過我們的想象,不完美也不黑暗。我們瞭解的永遠都只是我們想了解的那個部分。

以前我特別喜歡說一句你相信美好,你的世界終將美好;我相信愛,我也會活在愛裡面。

所以,與其糾結真相或者善惡與否,還不如花多點心思在自己身上,因為我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只有先把自己過好了,我們才不會搖擺不定。

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看法。你對別人的偏見也是來自於你自身人性的弱點。所以小氣的人永遠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夠大方,狡詐的人永遠都在考量別人的不良動機。這個社會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其實就是你應該看到的。

所以,你是什麼樣子的人,你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你搖擺不定的判斷,正是因為你的價值觀沒有很堅定,或者你的認知只是在其中某一個面,你無法接受和你相反的另外一個面。

2.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才不會被世界所擊垮

求知不是一個絕對的過程,但求知一定是一個更完善的過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取決於我們自己活成什麼樣子。

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瞭解這個世界的全部,因為我們的認知是有限的。

可是我們可以透過完善自己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把自己的生活活成我們想要的故事。

永遠找別人真相,很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失望。每個人的差異成就了整個美好的世界。大家不可能都一樣。特別欣賞以前有個人和我說的,求同存異。

生活以及經歷都是我們完善自己三觀的過程。我們只有不斷地多聽多看多想,才可以感受到事情的更多面,而我們自己喜歡地美好部分也會因為我們的全面和包容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

3. 你是什麼人你周圍也是什麼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人,你周圍也是什麼人。別人我們真的控制不了。但是我們自己還是得活得清楚。而且人與人之間會彼此影響。我們可能做不到別人都符合我們的預期,但是我們會因為自己得誠實善良收穫更多的誠實善良的朋友。

我們的周圍就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場,我們也會永遠在愛的氛圍下成長。我們的道德良知也會影響我們身邊的人,讓他們的行為品行得到修正。所以有人會一直運氣很好,有人永遠活在惡性迴圈。說到底,還是自身的氣場還不夠強大。

原諒來自於誠實,但人們更期待善良。我們需要先原諒自己,我們也把善良變成一種自己的習慣。而誠實善良需要的我們要彼此照應,確保我們可以看到的誠實善良的事物越來越多。相忘於江湖,永遠都不是最佳的選擇。人類,永遠是害怕孤獨的。

1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超心理學家張武源:患中度抑鬱症,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