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男孩吉米在周圍的同齡夥伴中沒有朋友,甚至在學校休息和午餐時也避開其他孩子,自己單獨待在一起。最讓父母頭疼的是吉米頻頻與同學打架,他也因此經常受到班裡一些同學的嘲弄和譏笑,他已經成了全班同學攻擊的靶子,幾乎沒有哪個孩子願意和吉米一起玩。
他的父母也發現,吉米對其他孩子對他表現出來的一些交往資訊無動於衷,但有時又對他們表現得很霸道。不管在家裡還是在學裡,只要一和他講話,他就盯著其他地方看。
吉米幾乎沒有社會技巧去結交朋友並維持友誼。他只是透過一些幼稚的、沒有實際用處的行為來博得夥伴的注意,但是他的這些行為往往適得其反。受到同學的嘲弄時,吉米自己也會感到憂慮不安。他非常害怕去學校,經常為他在同學中的地位感到沮喪。
吉米知道父母擔心他受愚弄,也想去阻止這種事情發生,所以他掩飾他的感受不讓父母知道。吉米還有一個6歲的弟弟。與吉米交友困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弟弟非常喜歡和人交往,別人很容易和他交朋友,每個人都很喜歡他。
孤獨是個體對自己社會交往數量的多少和質量好壞的一種個人感受。對孤獨感的界定,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些人雖然遠離人群,卻依然感到非常快樂,而有些人儘管被人群包圍,而且經常與他人打交道卻時常感到孤獨。
現在有很多人都抱怨身邊沒有真正的朋友。他們與人坦誠交往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因此說孤獨感是種個人體驗。
有孤獨感的人傾向於在社交時對他人和自己給予嚴刻的評價,他們大多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無法與他人建立持久的關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他們對自己和對方的評價極端消極,傾向於扮演“被動消極的社交角色”,結果在別人眼中,孤獨者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議的,別人也據此做岀相應的反應,他們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趕跑了潛在的朋友。
個人如果經常被孤獨感籠罩會變得抑鬱、精神萎靡、寂寞憂愁、寡言少語。孤獨感產生後隨之帶來的通常是情緒低落失眠、焦慮等臨床症狀,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由於內心的孤獨和寂寞,他們在人際環境往往具有較強的自卑和戒備心理,內心的虛弱使他們把自己嚴嚴實地包裹起來,長此以往,就會使自己陷入更強烈的不良情緒體驗中。這些內心的體驗逐漸固定下來後,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孤獨者因為採用消極的交往方式,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因而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友誼。與這些人交往常常讓人感到不愉快,於是他們很難建立有助他們發展社交技能的人際關係,也就陷入了孤獨的惡性迴圈。心理學家認為,透過有意識的基本社交技能訓練,可以使孤獨者走出這種惡性迴圈。
要想擺脫孤獨可以從兩個方向努力,一是自己積極主動去接近別人,一是改變自我使別人願意接近自己。積極主動地接近別人是最好方法,便是關心、幫助別人。當你看到周圍的人有為難之處時,如果能主動伸出手去幫一把很可能就為自己贏得了朋友,從而也幫助自己擺脫了孤獨。
如果你期望友誼和朋友,你就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你自己,先從每天早上見面做起,要每天都能以親切的微笑來面對你的同學、同事甚至是路遇的陌生人,並不計較別人是否主動。如果你能設法找到一些共同的活題或者主動向別人請教,人際關係的僵局就很容易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