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生活中的事,一樁樁一件件,均無法預料。我們可能會遭遇意料之外的失敗,也可能會擁抱意想不到的成功。每一件事的發展與結果,無時無刻不在召喚我們內心的聲音。當我們的內心充滿渴望時,需要也由此誕生。

需要是個體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種缺失而產生不平衡,併力求達到滿足的內心狀態,也是個體內部和外部現實的要求在腦中的反映。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又會從哪裡凸顯出自身的需要呢?

(一)情緒與情感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時產生的態度和體驗,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絡的態度體驗。而情感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絡的態度體驗。需要是情緒狀態產生的基礎,情緒狀態影響著人的認知和行為。

(二)人格傾向性

馬斯洛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的需要層次理論是最富有影響力的需要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類的基本需要按層次組織起來,納入到一個連續的統一體之中,這種理論反映了人的基本需要由低階向高階的發展趨勢以及需要和行為之間的關係。

這一理論早期包括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後期又補充了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將五個層次擴充為七個層次。其中,生理需要指人類維持生存和種族延續的需要,是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的產生基礎;自我實現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

動機和興趣都源於需要,都是需要的表現形式。

動機指引起、維持個體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和動力。動機的產生條件包含兩個方面,分別是內在的需要和外在的誘因。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反映了人的需要。

(三)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指引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並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學習動機會伴隨著個體的學習過程,並貫穿始終。

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結構如下:

1.學習內驅力:源於學習的需要,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2.誘因:指能夠激發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並能夠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例如:努力學習專業知識

內驅力(需要):想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量;

誘因:希望取得好成績獲得獎學金。

(四)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心理關係。

人際關係反映了交往雙方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人際關係的發展與變化也取決於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

例如:小劇場《小黑小黃借錢記》

小黑:小黃,我最近手頭緊,借我點錢唄!

小黃:月底了,我這也不寬裕啊!

小黑:是不是兄弟,這點忙不幫?

小黃:不是不想幫,是沒能力幫啊!

“小黑”想借錢的需要沒有滿足,“小黃”不想借的需要也沒有滿足,結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了人際關係三維理論,他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

需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在表達情緒情感、動機、興趣和人際交往中,處處都離不開需要的滿足。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需要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知識點。將所學理論應用於實際,結合實際生活經歷,有助於記憶效果,是我們的基礎知識更加牢固。

3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運用積極的暗示與自我暗示術,由內而外改變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