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才能健康成長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父母最大的心願。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健康呢?許多家長以為“沒病沒災的”就是健康,對心理健康卻不重視,甚至還不知道這一概念的深刻含義。殊不知,心理健康已逐漸成為現代教育理念中的新焦點。
在一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術報告會上,有關專家採訪了20名冒雨接孩子回家的家長。其中沒有一人能說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義和具體操作辦法。一名家長面對提問居然回答說:“什麼心理、生理的,我的孩子還小,不談這個!”
其實,心理健康教育雖不同於知識教育那樣可以立竿見影,但他對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塑造一個健康的生命,卻有著至關重要意義。
孩子都有著天真浪漫、無憂無慮的天性,孩子和大人一樣,也需要情感交流和情緒宣洩。可是,一些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這方面的需求,剛一放學,父母就催著孩子做作業;一遇假期,父母不是讓孩子放鬆放鬆,而是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不給孩子一點喘息的機會,更不要說經常和孩子一起談天說地、交流感情了。即使孩子有了,想和父母交流一下“思想”的願望,有的父母也會說:“小小年紀想那麼多幹什麼?好好學習就行了。”長此以往,處於情感交流“飢餓”狀態中的孩子,就會漸漸“ 悶”出“心病”來。
不少孩子不但從父母那裡得不到情感上的滿足,也很少有和同齡人交流和溝通的機會。有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就不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殊不知,衝突和矛盾也是一種情感交流的途徑,能給孩子提供許多直接的人生體驗和情感感受,這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傳授的。
安徒生的父親對文學很感興趣,他沒有固定職業,靠補鞋為生,母親是個洗衣婦,家庭非常貧寒。
安徒生住的小鎮,住著不少貴族地主。他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這樣的窮孩子一起玩。這些富家子弟有時還欺負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 。父親痛愛自己的兒子,他對安徒生說:“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們不和你玩,爸爸陪你玩。”
安徒生經常在外面受到欺負,可是一回到家,他就把那些欺負都忘了。
為了不讓孩子寂寞,爸爸常給安徒生講<1001夜>的故事。有時為了調節一下生活,爸爸特地給孩子念一段丹麥著名喜劇作家荷爾堡寶的劇本。在他們的書架上,還有一套丹麥文的莎士比亞戲劇集。爸爸也常常把這本集子抽出來朗誦幾段。這些劇本里的故事更接近現實生活,內容豐富多彩。
聽了這些故事,安徒生充滿了幻想。他要把這些生動的故事透過人物表演出來,他想當導演,於是,他便把爸爸雕刻的木偶,打扮成劇中人物開始表演,用碎布片給木偶縫製了各種不同身份的小衣服:討飯的窮人、欺壓老百姓的富人和貴族、沒人理睬的窮娃娃等。慢慢地,他在現實生活中開始編起了木偶戲。
為了擴大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經常帶領安徒生到街上觀察那些生意人、手藝人、店員、乞丐、貴族地主等各階層的人,要求孩子研究這些人的生活習慣、快樂和悲哀。安徒生敏銳的看到,那些貴族地主經常裝腔作勢,那些生意人時時揮金如土,而那些普通勞動者辛勤勞動,卻得不到溫飽。
安徒生11歲時,父親去世了。經母親再三懇求,安徒生進了一家學校。可校長壓根兒就瞧不起這個窮孩子,安頭生氣的,再也不想進這所學校了。
安徒生氣憤的對母親說:“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學本事。”
母親很支援,說:“去吧,孩子,出去也許能碰上好運氣了。”
安徒生的父母生活如此困窘,還能陪孩子玩,給孩子講故事,進行心靈的交流,現在的家長又有多少的理由不這樣做了。
如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各種文化場館紛紛為青少年免費開放,各種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也在改建、擴建,面向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大量出版,打擊“黑網咖”、為青少年上網保駕護航的工作也大張旗鼓的展開……
不管怎麼,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應該得到家長的有力配合。家長要轉變教子觀念,瞭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不論採取何種教育方式,家長和學校同樣有義務加強監督、教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家長要注意根據孩子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身教育的目標。
目前,國內教育界推崇的誘導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不錯的模式。在具體操作中,家長可以借鑑以下3個步驟。
首先,透過活動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主要目標是讓孩子瞭解自己的心理水平,也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水平。
心理問題就像頭痛、感冒一樣,人人都可能遇到。因此,家長不要把他看得像洪水猛獸那樣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問題如果長期存在而不加以解決,就可能導致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將造成重大的危害。
其次,透過父母和孩子共同分析、思考,研究如何解決問題,使孩子轉變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行為訓練,從而提高心理素質。
艾克是一名初三學生,兩年前父母離異,艾克隨父親生活。靠踩三輪車為生的父親忙於工作,整天不在家。艾克每天吃飯都成了問題,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厭學、自卑心理日益嚴重。他變得孤獨、脾氣暴躁,和同學們越來越疏遠。老師瞭解情況後,多次家訪,請艾克的父親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一起分析孩子的心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時,老師還找到艾可的母親,動員他她關心孩子、給孩子溫暖和信心。讓孩子感到爸爸 、媽媽並沒有遺棄他,學校、老師和同學也沒有疏遠他,使她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慢慢的艾克開始轉變了,他的性格變得開朗起來,學習成績直線上升。他的父母也感受到,是老師教他們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是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找回了失去的信心。
~~~~~~摘 抄
與寶爸寶媽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