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心裡話,對於家庭教育和心理諮詢來說,國外心理學研究成果有些可以參考利用,有些並不適合家庭教育,尤其不能恰當地應用於青少年身上,很多諮詢師和心理醫生將學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和心理疏導技能死板地應用在青少年身上,對本來就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造成嚴重的第二次傷害,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我樂觀地看到:我所倡導的這種“諮詢師要成為一個家庭的隱形成員”的思想,以及“家長要成孩子的心理諮詢師”的理念,已經開始走出國門逐漸被世界各國的人們所接受。
從今天開始我來給大家講解伯恩斯新情緒療法第8章戰勝內疚的方法。在這部分內容裡,我們來了解有心理問題的人為什麼會產生內疚,以及如何才能戰勝內疚。我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中,力求讓有心理問題的人和家屬、家長都認識內疚,掌握戰勝內疚的方法。
首先來談一談有心理問題的人的內疚。當然,有一部分有心理問題的人不會內疚。例如:有妄想症狀的人,無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還是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的人,他們在強烈的妄想症狀的情況下會做出出人意料的破壞行為,甚至於打人殺人的舉動,實施這些行為之後,一般也不會有內疚的情緒。比如:有的孩子認為爸媽對他不公,在家和爸媽吵架,打砸傢俱,甚至對父母出言不遜,有更甚者和爸媽動手。在心理沒有徹底恢復健康之前,他們不會有內疚的感受。
還有一些反社會人格的人也是不會有內疚的。如:故意破壞公共設施,故意侮辱他人,仇視社會等等。還有像希特勒、山本五十六,東條英機這種犯下反人類滔天罪行的人,從來就不會有內疚。而恰恰是善良的人才會內疚。
任何一本有關抑鬱的書都會提到內疚。內疚的根源是什麼呢?為什麼有些人會感到內疚呢?
讓我們來看一看我們可以從認知方法中學到什麼。伯恩斯認為內疚是在一個人有下述想法時他所體驗到的感情:
1. 我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或者本來應該做的事卻沒有做,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道德標準,違反了我的公平觀念。
2. 這種“壞的行為”表明我是一個壞人,或者我有罪惡的特徵,或壞的特點,或者我的心已經爛透了等等。
自己認為自己“壞”的這種觀念是內疚的核心。如果沒有這種觀念,你的傷害性的行為或許僅僅導致一些正常的懊悔而不是內疚。懊悔並不是扭曲心理的表現。而內疚則是心理扭曲的反應,你意識到你對自己和他人用一種具有傷害性的方式行事之後,認為這種方式破壞了你個人的倫理標準。其實,你的錯誤並不表明你本性上是壞的、惡的或不道德的。簡單說來,懊悔或遺憾針對的是行為,而內疚則針對的是“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除了感到內疚,你還感到抑鬱,羞恥或焦慮,你或許還有以下的某種感受?
1. 因為我的“壞行為”,我是低賤的或沒有價值的。這種對自己的解釋導致抑鬱。例如,考試成績下降,或者成績一直處於中下游,或者成績倒數第幾名,感覺自己很笨,自己很無能,自己沒用。
2. 如果別人發現我做的事情,他們會瞧不起我。這種認知導致羞恥。例如,同學們發現我成績下降會嘲笑我,看不起我,老師也不再會重視我。
3. 我處在遭受報復或遭受懲罰的危險之中。這種想法激起焦慮。例如,成績下降後,老師會指責我不學習,家長會說我不用功,在同學們之間沒了地位。我無法靜下心來聽課。
評價由這些想法所引起的情緒是有益的還是具有破壞性的,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它們是否含符合第3章中所描述的十個認知的扭曲。假定這些思想錯誤存在,你的內疚、焦慮、抑鬱或羞恥當然不可能有效,也不可能真實。我估計你會發現你的許多消極感受事實上都建立在這些錯誤思想基礎之上。
當你內疚時,你的第一個可能的扭曲認知就是你認為你做了錯事。而事實上你真的可能做了錯事,但也可能根本就沒有做錯事。你對自己所愧疚的行為在現實中真的是這樣錯誤嗎?是不可饒恕的嗎?是不道德的嗎?還是你誇大了事情的影響?最近,有位媽媽對我說她非常內疚,因為原來非常優秀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她覺得非常對不起孩子,認為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是自己導致的,是因為自己對孩子從小要求太嚴格造成的。我說,對孩子嚴格要求並沒有錯,這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每個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家長都會對其嚴格要求。但是,還有孩子自身的因素,老師的教育,社會對學習成績的追求等很多因素造成的,並不能把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全部歸因於家長身上。
產生內疚的第二種原因是因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給自己貼上一個“壞人”的標籤。這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思想,這類似於一種自我迫害。你或許確實做了壞的、讓人生氣的,對人有害的事情,但是,如果給你自己貼上一個“壞人”或“墮落的人”的標籤那就把問題放大了。你的心思全部用在了反思和自我迫害上,而不是考慮如何才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上。
第三種引起內疚的常見認知扭曲是罪己化。你錯誤地認為你要為並不是你犯的錯誤負責。假定你指出你孩子存在的一些問題,他對你進行了強烈反駁,而且出言不遜。你或許會因為他這種態度難過而自責,認為你的批評是錯誤的。而實際上是孩子自己的消極想法而不是你的評價讓他感到憤怒。而且他的這些想法也是扭曲的認知。他認為你的批評意味著他不好,並得出結論說你不尊重他。是你導致孩子的問題嗎?顯然不是。但他這樣做,你根本不應該認為你要為孩子的這種反應負責。
由於認知療法強調:只有你自己的思維方式創造了你的感受。這裡我們要再次強調認知扭曲概念的重要性。由於一個人的情緒是由他的扭曲思想引起的,所以你可以說任何人應該為他自己的痛苦負責。如果你為你孩子的問題而自責內疚,焦慮不安,那你犯的就是罪己化錯誤。當然,如果你的痛苦是正常的思想引起的,那麼這種痛苦就是真實的。比方說,孩子因為發揮失常高考成績確實遠遠低於正常發揮的的成績,因此孩子非常難過,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可以透過一段時間的化解,接受這個現實結果。如果孩子因為這次高考發揮失利一蹶不振,無法正常生活,那就是嚴重的心理問題,太過注重高考結果本來就是一種認知扭曲。
最後一種導致內疚的原因是錯誤的“應該”和“不應該”的認知扭曲。例如,本來你是為了孩子有更好的前途,想盡千方百計讓孩子進了最好的初中、高中、大學,結果孩子在這種激烈競爭的學習環境中感受到巨大壓力,學習成績的下降和靠後的成績排名,導致孩子心理崩潰,孩子退學、休學,拒絕上學。面對孩子的這種問題,家長感到非常內疚,覺得不應該讓孩子去這所學校上學,應該讓孩子去一所普通中學、大學上學。可是,當初你讓孩子去普通學校上學,孩子就真的不出現心理問題嗎?那真的不一定,孩子在現在的學校環境出現心理問題並不完全是你的責任。
其實,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複雜的,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會因素,更有學校教育的因素,不單單中國孩子有這種問題,國外很多發達國家的孩子也會出現這種學習壓力導致的心理問題。所以,你不要把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責任全部歸咎於自己,誰都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環境,誰都想讓孩子在知識、能力上成為一個強者,在這方面家長沒有錯。錯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沒有及時幫助孩子邁過這一道坎,我們慌了手腳,我們太著急,我們急切地想讓孩子走出困境,戰勝困難。我們還需要掌握一些引導孩子的方式方法。
用真愛讀懂孩子,用智慧啟迪一生!助力千萬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