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昨晚上接到朋友資訊,剛剛又打過電話,坐下來聊聊這個心理話題。

嗯,好像跑題了。

聊聊朋友自己說患有“抑鬱症”的事情吧。

聊天記錄截圖

透過上面的截圖,大家看到了什麼?

第一個是,作為醫院專門的心理診斷科室,怎麼能夠透過一次診斷,就將診斷結果通知患者本人了?這樣做是不符合心理疾患診治規範的!

第二個是,朋友自己給自己直接“貼標籤”了。所謂“貼標籤”,也就是自我暗示,“我確實有病,我有抑鬱症”......“貼標籤”的行為,絕對是錯誤的。而起源還是因為醫院僅僅透過一次診斷,就將結果告知了患者本人。

第三個是,這位朋友在第一次被醫院診治後,一個人天天悶在家裡,很少出門。這樣做,除了讓自己胡思亂想,沒有任何意義。

作為心理診治的專門機構,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心理諮詢工作室,患者的心理檔案是非常隱私的事情,怎麼可以隨便就將診治結果交給患者?而且這種診治,並不是最終的結果,為何要給患者直接“貼標籤”?

先確定一下心理異常的判斷標準問題!

面對面心理諮詢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有異常,判斷維度很多,甚至現在市場上有些所謂的進行心理測量。其實,心理測量只是一個維度,並不是全部。而真的要對可能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到專業的醫院精神病科(或者心理科室)才是最正確的。

“4D”是判斷心理是否異常的一個簡單而又方便的判斷維度:

Distress (痛苦)、Dysfunction(功能失調)、Deviance(反常)、Dangerous(危險)。

上面四個維度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異常的依據。這裡面每個維度的具體理解,大家可以上網或者到書店去購買專業書籍吧。

所謂“功能失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或者思維想法已經干擾到自己維持日常社交、保持工作動力的能力,這種行為舉止、思維想法就屬於功能失調。如果行為和感受能力失調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被精神健康專業人士判斷為異常。

“痛苦”,這裡說的痛苦,不單單是個體自身的痛苦,還可能是個體自身的行動讓別人也帶來痛苦不爽,比如辦公室習慣性偷竊、比如某種暴力傾向,或者語言暴力等等。

“異常”的行為,比如上文說到的朋友“想從樓上跳下去的衝動”,甚至個體自身在一個房間內沒有其他人的時候,能夠聽到“說話的聲音”,出現幻聽幻覺,這個就是典型的異常行為。

最後,當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感受對個體甚至別人會有潛在的危險(比如自殺傾向,比如想要拉著人一起遠離痛苦,要去跳樓自殺),這些都是“危險”源頭。

以上的“4D”才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異常的最重要的維度。

要到專業診所多次進行診治並對症進行除錯調理

千萬不要“圈住自己”

事實上,所有的抑鬱症都會伴有典型的焦慮症狀,而產生這種焦慮症的根源,有可能是戶外活動碰見一條毒蛇,或者在戶外活動掉進一個大坑,甚至是現場看了槍殺。

比如這幾天大家看到的一個新聞:孫女一直在拉自己的爺爺,但是這位爺爺卻不顧紅燈,直接拉著孫女橫穿馬路,最終爺爺被車撞飛了。

這個事情的後續 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什麼?

對於這個小女孩,心理干預必須跟上!

同樣的,對於自己可能自我感覺不好,或者像上文提到的朋友的情況,就需要及時、多次到專業的精神健康科室去做檢查和調理,同樣不要將自己“圈在家中”,而是要逼迫自己走出家門。

對於多次去專業診所診治,是因為一個應激創傷反應,基本上需要多次觀察診治,這裡面基本上伴延遲性週期是創傷事件發生後的6個月。如果有興趣,可以檢視創傷後應激障礙的DSM-5診斷標準。

海嘯、地震、洪水、火災、颶風、泥石流等等,所有的事件都可能對某些個體產生創傷,而產生創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環境社會因素,比如性別和跨文化差異,比如生物因素。

對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基本上從認知行為與應激管理開始,甚至會出現我們常講的“以毒攻毒”,進行情景再現,將患者直接面對刺激源,進行行為治療。而所有的這些,都要有專業的精神健康專家在現場指導進行。

好吧,很多的專業知識講起來太多,日後有機會聊。

14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你抑鬱過嗎?為什麼現在有心理問題的人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