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全球約有3億多人患有抑鬱症。2019年最新資料顯示,我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8%,約有9500萬患者。抑鬱症在慢性病裡排名第一。它已經在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抑鬱症不是每個人都會得,但是人人都有可能會得。

當今社會,節奏非常快,職業人員,為了效益,為了業績,上傳下達,層層加壓,動輒問責,甚至有的失業。所以成年人抑鬱症的也不少。

再說,農村務工人員也不輕鬆,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再加上蓋房、孩子上學、娶妻生子等等。最重要的是,家有年邁爹孃陪不了,家有娃娃抱不成,上學的孩子,也不能陪在身邊對他們進行及時的教育。

在養育孩子方面,隔代親養育孩子存在很多問題,大多隔代親老人,他們是在養孩子不是在育孩子。養孩子容易育孩子難。後天的教育非常重要,很多老人們拿自己教育兒子的方式去教育他們的孫子。豈不知時代不同了,他們的教育方式早早落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最可怕的是他們還自認為自己教育的方式對,是孩子們不好管了、不聽話了、不懂感恩了、不孝順了、叛逆了等等。總之,最後讓青少年背鍋。

一部分父母一心撲在工作上,打著為了讓孩子過上好日子,家裡要蓋比別人高的大樓,要開比別人要好的車等等,拼命賺錢,一年甚至幾年都不見孩子的面。即便是偶爾打電話關心孩子,第一句話就問,學校裡又考試沒有?考了多少分?在班裡第幾名?全校第幾名?要在學校裡好好學習,吃好喝好,不要和同學打架,在家要聽爺爺奶奶的話。考試考好了,等我回家了,你要啥我給你買啥,要是考前幾名了給你買手機等等等等,電話的這頭孩子很認真又很懂事的回答著一個又一個問題,不停點頭說“好!好!”“嗯!嗯!”孩子回答完畢之後,有的爸媽再補上幾句悲情話,我們在這裡也不容易,不都是為了你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們再苦再累也心甘。好了,不給你說了啊,我們該去上班了啊。貌似孩子還沒有說幾句話,這樣的通話就結束了。

此時孩子會想,他們眼裡只有成績、名次。只要求我聽老師話,聽爺奶話,要乖。那誰聽我說話?那我在哪裡?

孩子在學校上課回到家裡,碰上父母的電話或者影片政治課之後,求孩子內心的陰影面積有多大?內心會是什麼感受?他們給誰說?誰會聽?誰會信?誰理解?

他們的確很懂事,不想讓這短暫的通話不愉快,他們照顧的是父母的情緒而不是自己的情緒,他們想讓爸媽開心,也非常珍惜和爸媽通話的時間,他們渴望爸媽開心,也努力表現自己乖乖的一面,博得爸媽的開心,努力讓爸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努力讓自己變成他們眼中的乖孩子。

可是,他們內心的苦和痛呢?隱藏了,忍著!

久而久之,導致留守兒童(學生)有苦無處說,有委屈不能得到及時釋放,甚至有的遭受校園欺凌也不敢說,只能自己忍受。慢慢的,話少了,也不願意和別人交流了。久而久之,心理問題就呈現出來了。

所以,現實中,青少年抑鬱的數量也日益增多,最可怕的是,有的抑鬱青少年還得不到家人理解和關愛,反而說孩子在裝病、懶、天天啥也不幹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有氣無力、無精打采的像誰欠她(他)多少錢似的、整天把自己關在屋裡玩手機打遊戲,做好飯喊他吃飯也不出來吃等等。

你不知道的是,他們在遊戲中還能找到點自己的存在感。他們能扛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了,他們已經在努力的活著了。可他們正是需要關愛的時候,卻得到的是雪上加霜,他們或許沒有力氣去抱怨您,反而覺得自己很沒用,對不起所有人,自己就在這個黑暗洞裡掙扎、哭泣、無助無力無奈甚至絕望,甚至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攻擊傷害。

或許你聽說過有的成年人用菸頭燒燙自己的胳膊而不覺得疼,反而覺得痛快,爽!勇敢的你,試試看,疼不疼?或許你也聽說過有的孩子用刀片劃傷自己的手腕、胳膊,有的人說他們在遊戲,有的家長甩鍋說,都是跟著誰誰家的誰誰學的,看人家劃手他也劃手。我想說的是這樣的遊戲,你遊戲個試試?所以,你不知道的是有的孩子看著自己的胳膊在流血時心裡有多痛快,有多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家人指責說他們神經病,作死的節奏,還不如死了算了。此時聽了這話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很無能,很無力,很另類,很沒用,讓人很討厭,感到羞恥又難言,很想躲起來,永遠不見人。他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說不定就被你的某一句話給徹底擊垮了。他的生命隨時就有可能隕落。你懂嗎?你不懂!你不懂孩子心裡有多痛。

我想要表達的是,請對抑鬱症患者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點尊重,少一點壓力,不要把你的焦慮傳遞給他,也不要特別對待他,讓感覺很另類和負罪感,區分清楚他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

必須面對的是抑鬱症是很難熬的慢性病,告訴他們生病不是什麼令人羞恥的事兒。其實,他們又是一個矛盾體。他一邊渴望得到家人的接納和包容,一邊又用他不可控制的症狀,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至親人的耐心極限;一邊渴望得到溫暖的陪伴和持之以恆的有力的支援,一邊又覺得讓家人擔心害怕又有自責、愧疚和有負罪感。

所以,他們都在努力的活著,也請你陪他慢慢的熬著,熬著熬著就過來了,熬著熬著路就越來越寬敞了。因為你就是他努力下去的力量。

這個“你”可以是他父母,可以是同事,可以是同學,也可以知道他患病的陌生人。

11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親歷重度抑鬱到痊癒,從患者角度分享:我們希望家屬如何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