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l 導讀:《小熊心理》本期內容簡介:“陽剛氣“心理學分析:我們不只需要孩子聽話,還需要孩子勇敢。

什麼是“陽剛氣“,個人認為就是無所畏懼的勇氣。如何讓孩子有陽剛氣,我們需要讓孩子勇敢面對自己的成長。如何讓孩子勇敢面對自己的成長,就是不要讓我們來代替孩子成長。

本期《小熊心理》將結合生活場景和歷史人物的介紹什麼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望祖國的花朵們都可以被陽光普照,望祖國的樹苗都可以長成參天大樹。感謝閱讀,求分享。我的寫作靈感不是來自孤芳自賞,而是來自與每個人的智慧碰撞和靈魂對話。

l 麥當勞的父子對話

早上吃麥當勞的時候聽到了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佳父子對話。

“我們今天不吃漢堡,吃一個比較大的全餐可以嗎?”

“可以。”

“你想吃醃肉的還是別的?”

“我吃這個。”

“你喝什麼?豆漿還是紅豆漿。”

“我要喝朱古力。”

“那你不就沒有喝的了嗎?”

“我另外點一個咖啡。”

“你有什麼想做得最近。”

“…”

“下次帶媽媽一起去好嗎?”

我很開心在吃早餐的時候聽到了有生以來聽到的最平等有愛的吃早餐聊天。當然他們還在我旁邊不緊不慢地吃著早餐,對於他們來說,美好的一天又開始了。對於寫字的我來說,美好的一天也開始了。

想吃什麼,這個可以嗎?

什麼東西是三個眼睛一條腿,“紅綠燈”。

哈哈哈你太逗了。

我聽完了整段父子對話,很想對這個年輕的父親說,你的兒子將來一定優秀,因為有你這麼優秀的父親。而優秀不是說來自多麼會考試或者多麼多才藝。

你們可以這麼平等而有愛的溝通,本來就是一種優秀。

而有思想有態度的對話,也是一種教育的成功。

l 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提到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認為人都是善良和自由的。

教育需要尊重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盧梭也反對用功利主義去作為教育的核心要義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什麼是功利主義的教育,就是你覺得小孩子的創新能力有助於他的未來工作前途命運,這個叫做功利主義。

什麼叫做自然主義的教育,小孩子本來就對周圍的一切好奇你願意去聽他的想法並且徵求他的喜好來進行相關的培養。我們讓小孩子彈鋼琴不是因為我們覺得鋼琴好,而是小孩子真的喜歡彈鋼琴。

英國教育家羅素認可兒童在成人之前的內在價值。羅素主張大人傾聽孩子的意見而不是強行把自己的思維加在孩子的身上。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羅素更對教育的準備思想進行了批判,認為如果大人只把兒童當成未來的成人,那麼本身就是對兒童的一種否定。兒童也是人生長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都是父母的翻版。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命運耦合,一句話——你自己培養出了另一個你自己。

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多半是由於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造成,這種內心的衝突很容易變成童年的陰影影響他們的一生。所以,為了孩子,還是多傾聽,多商量,少忽視,少命令。

在這裡我想主要提一下六到十二歲這一段時間也就是學齡期兒童教育。

這個階段主要是影響孩子的自卑感。由於開始在學校接受教育,孩子是否可以完成學習決定了孩子自信和自卑的產生。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和支援。

學校裡競爭壓力非常大,如果作為父母本身還在持續給孩子壓力,很有可能會讓小孩受到超負荷的壓力。

結果就是,小孩可能有極強的挫折感,影響到未來的對生活的勇氣和對挫折的接受度。

童年為什麼重要,因為你的人品始於童年。如果父母不懂得放手讓孩子負責任,那麼孩子也許長大之後也能夠承載更多的責任。我們這裡舉兩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個叫“司馬光砸缸”,一個叫“孔融讓梨”。兩個有良好品格的小孩,後來都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l 司馬光砸缸——那個勇敢的小孩後面成了北宋政治家

一天,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這時,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裡的水中。

別的孩子們看到此景,都嚇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趕緊從身旁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一砸。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除了砸缸,司馬光還擒過蛇。12歲時,司馬光隨父親前往四川,在棧道上遇著巨蟒,司馬光不慌不忙,用劍一下子刺進了巨蟒的尾巴上,巨蟒痛得掉下了棧道下邊。

司馬光一生為人正直謙虛,做事認真,著作頗豐,先後輔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反對王安石變法,主持編寫中國最大編年史《資治通鑑》,在文學,書法方面亦有所造詣,被譽為儒學典範。

l 孔融讓梨——那個有愛的小孩後面成了東漢文學家

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

除了孔融讓梨衡和孔融結交為好友的時候,禰衡未滿二十歲,孔融已五十歲了。正是因為孔融看重禰衡的人才,所以願意為忘年之交。後來“忘年之交”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指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

現代孩子的勇氣缺失

現今社會孩子還會砸缸嗎?不會,但孩子會喊其他大人幫助這樣可以更大程度上避免自己成為責任人還是個好人。

現今社會孩子還會讓梨嗎?不會,但孩子回想我可能需要找更多的梨這樣我也不會捱餓。我這裡不想論述誰對誰錯誰是誰非。

時代不同,文化也不同。但我想強調的是,如果沒有那股置己於度外的勇氣,我們沒有辦法在長大之後依然不依賴別人並且保持對生活的信仰。

不要說小孩子可能都不太自信,父母的培養方式也造就了孩子的不自信,是什麼樣的培養方式讓小孩子不自信?是環境。

孩子如果不是一個絕對自由、平等以及善良的環境成長,就很難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而通常在兒童教育時我們有兩個導致孩子自卑的錯誤行為,不平等和沒有愛。

一、親子關係中父母不當孩子是“人“。

父母常犯的錯誤就是在孩子面前以長輩自稱,會隨意貶低一個孩子,或者根據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進行鼓勵或者批判。

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自己有權力進行干涉,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無論是打還是罵,孩子就像自己的一個附庸品,沒有反駁說不的權利。其實也是父母的自戀心理,因為父母下意識覺得自己才是對的,才是好的

二、親子關係中父母不對孩子有“愛“。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在前面我們可以看到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了信任和不信任的覺知,而自卑產生於學齡期,也就是小學階段。

父母需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因為從幼兒的自主意識形成開始,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印象。而兒童在性格形成時期的探索受阻,某些情緒就會停止在那一階段,比如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後依舊容易緊張或者不自信。

我不知道我是否還會看到更多的親子對話像我一開始描繪的那樣,但我對人們開始越多關注在更幼齡的孩子這點上我覺得還是值得表揚的,因為我們都意識到孩子的重要性。

我們之所以會不惜一切金錢和精力都花在我們自己的小孩身上,因為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我們的希望,或者說是祖國的希望。

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希望,所以我們不應該把我們的思維或者我們的理想加在他們身上。我們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才會有更願意長大的孩子,因為只有自己可以做主自己未來的孩子才會真正願意對美好生活產生奮鬥努力的想法。

否則,自己無法控制的人生,誰還願意去做嘗試。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的本身是需要少年自己強,什麼叫自己強,就是不軟弱,不害怕,不妄自菲薄,不扭扭捏捏。對應最近的一個詞就叫做“陽剛氣“。

“陽剛氣’說的不是性別差異而是中華美德——勇敢

近日,教育部針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專門作出回覆,將從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強學校體育制度的頂層設計、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達到增加男孩“陽剛之氣”的目的。

個人時十分欣賞教育部的改良,因為不管從什麼角度,身體還是心理,都需要注意兒童的發展。個人覺得陽剛氣不是說女性地位低下,反而是突出作為人本身的重要性,也就是責任和擔當,魄力和勇氣。

這才是真正的剛,而這種“剛“男女都需要,而少年尤其是男性青少年更應該重視,因為很多男性青少年在發展過程中其實智力都沒有問題,但就是缺乏了一種精神和品格。

我們不缺人才,我們缺的是如何讓人才可以發揮人才的效用,這就需要人才本身的”陽剛氣“。

我們讓少年有“陽剛氣“,實際上是讓少年勇敢,勇敢的前提是不自卑和不依賴。所以我們需要真正放手讓孩子尋找自我。

其實自我的形成多見於童年時期,但是由於家長的干涉和阻撓使得孩子一輩子可能也走不出陰影,這也就是我們心理學上講的原生家庭之痛。

我們自己對原生家庭還是心有不甘的,可是我們真的在培養下一代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地步入我們父母的怪圈。

最可怕的想法,叫做我將來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讓他怎麼怎麼樣,因為我之前也是被我父母怎麼怎麼樣?

想想看,這句話也挺嚇人的。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不能被認真地對待,不能有平等的交流機會,一定不會有更健全的人格。我們不只需要孩子聽話,我們也需要孩子勇敢。否則,當他們長大之後,如何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如何振興我們的國家?

11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學分析“看了資訊不回”:誰比誰清醒,誰比誰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