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大家好,我是周賢,我是曾經在大學工作10年的心理老師,當然現在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心理諮詢師,我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家庭治療。在我的工作中,我發現本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父母和孩子,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與孩子常常無話可說,不少家庭裡每天都發生爭吵,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的叛逆會導致與父母的衝突升級,如果處理不好的話最後很多父母會帶著孩子來諮詢室,因為他們有厭學、抑鬱症以及會傳染的自殘行為。演變到最極端的,還有最近我家鄉令人震驚痛心的親母殺子事件。

我們不知道1月15號那天在那個小賓館的房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只知道這個孩子是我兒子現在的班主任曾經教過的,曾經和我家住同一個小區,據說一路到高中都非常優秀,都是班長,父母均是高知家庭,昨天我精神病院的醫生同學打電話給我說這孩子去過他們醫院,現在他爸爸也不知道怎麼樣,因為孩子的爸爸是位很有名的醫生……我想這位母親的精神狀態至少在那個當下應該是不正常的,因為,天底下沒有一個正常的母親會忍心這麼做啊。

如何防止這樣的悲劇,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認真思考了這次《療愈與孩子的關係》微課程,我相信所有現代的父母都需要學一點心理學,因為有時候在最緊要的關頭,它或許可以挽救一個生命,挽救一個家庭。

第一課:從理解層次理論,揭示親子關係困難的真相

療愈和孩子關係的第一步,是知道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到底是怎麼出的問題。我想跟大家分享這個理解層次理論,這個金字塔是一個很好的“鏡子”,它會很清晰地揭示出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問題究竟是怎麼來的,解決的方向在哪裡?

如果沒有這個金字塔,很多家長、老師甚至是一些專業工作者都很容易陷入一個認知的誤區,或者說我們腦袋中有一種慣性的假設,我們會認為如果一個家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出了問題,那通常就是他們之間的溝通有問題,好像我們只要改善他們的溝通方法就可以了。但其實在我的工作經驗中我會覺得是不夠的。這就好像一對夫妻,如果只是吵架,那改變溝通和幫助他們學會好的情緒表達是有效的;但一旦出軌,第三者插足導致的關係裂痕就不再是僅僅透過調整他們的溝通就能修復的了。

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理解層次的“金字塔”,非常重要。

我們說“如果親子關係出了問題”,這屬於金字塔的最底層:也就是“環境”層。所謂環境就是此刻發生了什麼,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做諮詢工作一對夫妻或者一個家庭來了,一定會問:發生了什麼問題,你們面對什麼難題,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和孩子的關係出問題的,現在怎麼樣?

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情況的出現?這個時候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的就是“行為”。也就是說你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有沒有哪些做法是糟糕、錯誤或無效地導致了現在問題的出現。比如說我們很多父母很喜歡講道理(說教)、和別人比(樹榜樣,別人家的孩子)、這這兩個還稍微好一點,至少還沒有上升到暴力,有的父母就比較暴力了,他們監控(過度關心)、指責(批評)甚至包括了打,這些就是不良的親子溝通,溝通溝通,溝瞭如果通了才叫溝通,不通的,你每天就只是在溝而已,日復一日沒有效果,可能還有反作用。

第三層:能力。很多家長會說,我也想通啊,但怎麼努力都通不了怎麼辦?確實,比行為更重要的是“能力”,因為決定一個人能不能真正做到的,是一個人的能力。溝通也好,輔導孩子作業也好,很多家長對孩子作業問題都很頭疼,據說還有被氣到心臟搭支架甚至出家的,家長都知道我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要耐心的聽孩子講話……但是,真的做起來,你發現很難,很少有家長能做到。因為溝通是一種行為,但是情緒管理是一種能力、作業輔導也是一種能力、瞭解孩子的需求發現他的思維卡點更是一種更高的覺察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已具備了這些能力,能力很多都不是天生的,它是我們後天的選擇鍛鍊和發展起來的,於是這就涉及到……

第四層:人的“信念和價值”。決定一個是否會去會去發展自己能力的,是一個人內在的想法和信念:這事有沒有必要學、做了有什麼用?如果一個男人覺得“養孩子那是女人的事”,那這個父親就不會去發展自己和孩子相處或教育孩子的能力,在中國,“父教缺失”是很嚴重的,最經典的中國問題家庭配置,往往是“一位缺席的父親+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失控的孩子”,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很多父親是不會(環境層),有的父親是學不會(行為層),還有的父親,基本是活著的牌位(身份層)。

比“信念”更重要的是第五層:“身份”。因為一個人的想法,是由這個人的“身份”決定的。我們常看到許多員工對單位不滿對領導不滿,但可以這麼說,當這個員工自己成為這個單位的領導的時候,他的很多想法做法會和現在的領導一樣,這就是俗話說的“位置決定腦袋”。在那些親子關係嚴重障礙的家庭裡,父母常常都不是“父母”,他們有著各種奇奇怪怪的“身份”。

第一個錯誤的份:老師。我個人覺得挺害人的一句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常被一些流行的育兒理論引導,卻很少人思考理論的合理性或者說弊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父母,為什麼、有什麼必要去成為孩子的老師?孩子們一路長大,自然會有很多的老師。師者,傳天理、啟民智、解心惑,從古到今,我覺得它都是一個專業性很高的工作,不是每一個人隨隨便便都能被稱為“夫子”。老師,可以有很多位,但父母,卻是唯一的。一旦父母不當父母,當了老師,那孩子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心理意義上的孤兒,流浪兒,他們心理問題、內心的安全感和對愛的渴望和缺失將因此導致問題行為的出現……這就是許多教師家庭的子女反而容易出心理問題的根源。

還有另外的錯誤身份,時間關係我們不再展開細講,但需要帶一帶,比如說父母變成了“保姆”,就會養出唯我獨尊的王子公主,長大後一身病;父母還會因為自己和伴侶的關係不好,然後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心靈伴侶情感寄託,長大後婆媳關係問題是免不了的;還有的父母因為自己從小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於是他們潛意識中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父母那樣能保護自己、照顧自己,這種情況下,孩子就變成了“父母的父母”,少年白髮,沒被壓垮的也可能“不孕不育”,他們不想生孩子,因為再多一個,生命不堪重負。

這些錯誤的身份都將導致對養育孩子不合理的信念,孩子無法成為孩子,也就很難成為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成為他自己”,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會困難重重。

總結一下,在親子溝通中,有三大要素:態度、關係和方法。關係重要於方法,態度重要於關係。不論方法多麼科學,沒有好的關係都派不上用場;不論關係維繫得多麼親密,沒有好態度也不會長久。而最錯誤的態度莫過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滿足自己虛榮心、實現自己心願、爭得面子的“工具”。

這就是理解層次理論的最高層,如果父母的精神世界裡,他與世界的關係是“競爭和得到”,他與孩子的關係是“主人和所有者”……這種瘋狂的精神狀態幾乎是一切親子悲劇的根源,在此我送出紀伯倫在《先知》文集中的《孩子》一文,希望大家在第一課牢牢記住這句話: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藉由你這通道來到這世界上,但他,卻不屬於你 。

這就是為什麼,“親子之愛,是這輩子唯一指向分離的愛”。

紀伯倫《孩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弓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在手中彎曲吧,

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作者簡介:周 賢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

浙江師範大學心理教育與輔導碩士

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產後抑鬱症的治療有益於嬰兒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