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當我們和別人打交道時,或接觸某樣事物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產生一些心理效應。我們既可以被它們所操控,也可以操控他們。當然,我們肯定不想被它給操控了,而是想操控它。那麼你就得掌握它,這個四個效應很常見,即對比效應,初始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下面來一一詳細介紹。

一、對比效應:只有當刺激物相似時,對比效應才存在。如果你想突出優勢,找不如它的,如果你想突出劣勢,找能碾壓它的。

下面舉幾個例子

1、常用的地方,比如你拉你朋友去見某個男神或女神時,這朋友肯定不能是各方面都碾壓你的,相反是應該不如你的。

2、商家常用的套路,原價多少多少,現價多少多少。

3、有些親戚會拿你不如別人的事,來打擊你,怎麼應對?知乎上有人提出個絕妙的招數,即轉移對比鏈,將你不如A的對比鏈,轉移到他或與他相關的人不如B的對比鏈上來。

二、初始效應:如果沒有時間間隔,那麼最初出現給人印象最深。雖然第一印象最重要,但是第二第三印象也同樣重要。

舉幾個例子

1、去面試時,精心打扮比隨便穿穿成功機率要大,因為第一印象的作用

2、前幾天我和修水管工人鬧得不愉快,事情經過是這樣的:有個修水管工人過來裝管道,進門後就先踩了我的電腦線,然後差點將桌子與電烤箱的玻璃門相碰,最後隨手點了一根菸。故當他和我說話,我就顯得不耐煩,然後他也不耐煩。

當時的反思只是認為自己陷入“專橫的應該”的認知陷阱中去了,我應該去“換位思考”,而沒有想到“首因效應”這個誘因。 我生氣的誘因其實就是他給我第一印象極為不好,所以才有後面的不愉快。但是現在知道“首因效應”這個誘因,以後當別人給我第一印象不好時,我想能較好地控制情緒。

這種模型是:【第一印象不好】——【我的目的是......,所以我不要生氣】+【去換位思考下或瞭解事實下】

三、近因效應:如果相隔一段時間,最後出現的往往給人印象最深。

舉幾個例子

1、《決策和判斷》裡面提到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即,銷售員在你猶豫不決時,會建議你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的清單,如果沒有別的事情打斷,你基本上都傾向於購買,因為受到初始效應影響。如果在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之間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間隔,你會傾向於不購買,因為受近因效應的影響。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要收取某種費用,最好一開始和客戶說清楚,而不是等事情辦好時再和客戶提這個費用。一是因為提出了費用,客戶心理有底,如果同意,交易雙方你情我願,如果等做成了再談費用,客戶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二是因為近因效應,如果你一開始不說清楚,最後才說,失去錢財的痛苦被佔住內心深處,他往往不會再介紹客戶。

2、大學畢業後,很多時候,你很大程度只會記住同學給最後留下的印象。

3、{借用咪蒙之前的話,即【知乎網友楊大寶曾說了一個小技巧,很實用。不管你表現得多麼小透明,多麼沒有存在感······,只要你之前沒有讓對方下不了臺······那麼,在分別之前,你看著對方的研究,來一句誠懇的道別和感謝。只需要這一招,瞬時印象拉到80分。】 } 這就是利用近因效應啊。因為接下來會很長時間不見面,所以我走的時候給你留下好印象,最後你肯定是記得我的好印象的。

同樣,為什麼離職時要很友好地離職,離職時,平時關係不怎麼好的同事領導都對你特別友好,跟你很好的道別,因為近因效應呀。

四、暈輪效應:如果有個特別突出的特點或品質,則會不自覺地將它誇大,並以偏概全地忽略掉它其他特點或品質,它常和首因效應相關聯。 針對暈輪效應的防範手段是【瞭解事實】, 這種暈輪效應,個人認為是最值得防範的,因為很容易在上面跌跟頭。

舉幾個例子

1、一個人能說會道時,又特別熱情時,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很厲害啊,很好啊,當你不是很瞭解時,你十有八九會認為這樣認為的。但是當你真正瞭解時,你並不會這麼覺得了。

因為個人在這上面吃過幾次虧,所以現在對於能說會道的人常會防備,一方面是由於暈輪效應,不覺得地將對方能力給誇大,將對方給美化,二是因為對方吹牛,把自己能力給誇大,或把自己美化了。

孔子說“吾始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吾今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是這麼個道理。

2、常見的名人打廣告,君子要愛惜自己的羽毛等等,暈輪效應很容易帶來馬太效應哦

3、不論是銷售還是面試,常見的舉成功案例,將公司裝修得富麗堂皇,穿著光鮮亮麗,開豪車等等都是如此。

13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為什麼抑鬱症人群都不想動?如果身體有這4種現象,都應該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