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女生小汪的父母都是高階知識分子,家庭成員都是“工作狂”,彼此間感情交流很少。他的父親性情嚴峻高傲,一直瞧不起女性。
母親在順從中力求獨立,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中,但對女兒學習頗為為關心,父親則只講原則。家庭環境影響,使患者從小很少與他人接觸。
她小學時任班長,初中時根本不和成績差的同學來往,表現自高大,缺少異性與同性夥伴,有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傾向,以自我為中心。進入重點高中時,她的入學考試成績不理想,開始出現與人疏遠的傾向。一方面有強烈的競爭心理,另一方面對是否能順利考上大學有精神負擔,不時煩惱,在信心和心境上失去優勢。
高中二年級出現經,期末考試因緊張而發生劇烈腹痛、頭痛,精神上有些恍惚,拒服藥物,對任何善意關心都抱懷疑態度,但仍能堅持學習,不甘落後。高二下學開始出現貪食和缺課,有空虛和孤獨感。高三暑假中服用大量感冒藥片企圖自殺,經急救恢復。以後便經常曠課,情緒極不穩定,常衝動地毀物、撕衣服,或者咬破面板、手指自傷。繼而出現夜間偷食、嘔吐現象,但在同學面前仍放言:“考不上大學誓不為人!”
她的貪食現象日益嚴重,自傷情緒更為惡化,以至於無法參加高考診斷為輕度自戀癖。
“自我心理學”認為,自戀等同於自我欣賞、自我陶醉,這種自戀是健康的是自尊、自愛和自信的源頭。健康的自戀者首先對自己有基本的信任,認為自己就是值得喜歡的,即使有人批評自己,也肯定是在關心愛護自己。
不健康的自戀者則不相信自己是可愛的,總需要透過別人的評價來證明。如果遇到批評,則認為自己不好,別人是在對自己進行惡意攻擊。
健康的自戀,能夠區分自己的想象與現實的差別,對世界、對他人的評價都比較符合實際,能夠較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不健康的自戀,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凡事憑主觀想象。他們要求現實一定要達到“絕對美好”的程度,沉醉於自己的幻想。他們還強求他人,要求別人一定要對自己好,卻又不停地抱怨,在討好他人的同時,卻不信任他人,甚至對他人充滿敵意。
幼兒需要母親的撫養和保護,在母親的照顧中能夠逐漸體會到親情和愛。隨著自我意識發育,幼兒逐漸地能夠區分出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人,並且產生這樣的心理:母親愛我,因為我可愛。這種由“母親愛我”的現實轉化而來的“我很可愛”的感受,就構成人們心中的“自戀”情感。
在幼年持續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有信心,並敢於承認缺點和不足,有勇氣面對現實,這就是健康的自戀。
一度體驗到母愛,很快又失去母愛的孩子,對自己缺乏信心,產生不安全感、被遺棄感,感到恐懼與自卑。為了對抗這種令人難過的心理體驗,他們渴望別人的愛,永不滿足地尋求著他人的讚美,卻不敢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可愛的。這就是病態的自戀,在內心深處常藏著自卑和自責心理。
對有明顯精神抑鬱症狀的自戀者,用心理治療方法一般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以親切溫和的態度對待他們,幫助他們認識個人人格方面的缺陷並樹立起糾正的信心。
自戀的人最主要的性格特徵是自我中心,所以首先要解除自我中心觀。在人的一生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最為強烈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支配自戀型人格的行為心理實際上是退化到了嬰兒期。
因此,要轉變自戀型人格,必須瞭解幼稚化的行為。可以把自己認為惹人厭惡的人格特徵和他人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幼稚的成分。請一位和自己親近的人監督,一旦出現強烈的自我中心主義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自己及時改正。透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會逐漸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