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責編 | 兮

焦慮是一種負面情緒狀態,是對未來事件的擔心,並可伴有多種軀體症狀。環境或者社會壓力能夠觸發焦慮,這一現象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是一種適應性反應,幫助動物或者人類保持謹慎並更好地應對潛在威脅。然而,在諸如創傷後應激障礙一類的焦慮症中,患者表現出過度或持續的憂慮。這個時候,焦慮便成為了一種病理狀態。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工作節奏和壓力的增加,焦慮症變得越來越普遍。同時焦慮也是鬱症發病中最常見的伴隨症狀,提高了自殺風險。為了探索治療焦慮症的新策略,需要對控制這種情緒狀態的神經環路有更透徹的瞭解。

以往的研究認為焦慮症是由廣泛分佈的神經網路控制,包括前額葉,杏仁核。但介導焦慮狀態的關鍵節點仍未得到很好的理解。

2021年2月1日,南加州大學Huizhong Whit TaoLi I. Zhang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Medial preoptic area antagonistically mediates stress-induced anxiety and parental behavior,揭示了協調焦慮和育兒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在該項研究中,作者觀察到內側視前區(mPOA,medial preoptic area)的穀氨酸能神經元會對負向的環境刺激產生反應,並介導物理應激與社會應激誘發的焦慮。相反,mPOA GABA能神經元編碼正面情緒並抑制焦慮。有趣的是,這兩個神經元群體也以相反的方式調節育兒行為:GABA能神經元促進,而穀氨酸能神經元抑制育兒行為。這種競爭性一方面可以透過內側視前區的區域性微環路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透過內側視前區穀氨酸能和GABA能神經元到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PAG)的投射相互競爭來實現。文章的結果表明,內側視前區是協調焦慮和育兒行為的關鍵中心,並可能成為焦慮症的治療目標。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0784-3

製版人:十一

21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懿誠心理:提升認知,解決問題,減少痛苦,感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