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學員問的問題是,他的小孩才上小學一年級,就在學校被老師打罵兩次了。有人說要給老師送禮,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之前的微課曾經講過,要讓孩子建立一個自我評價的機制,免得打罵影響孩子的自尊。
對於這樣的問題,在中國小學比較普遍。怎麼來解決?
這就讓我聯想到我上學的時候,那時候像打罵、體罰,真的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考試,那時候我考得還不錯,屬於受獎勵的學生。然後看到老師打了其他學生,每個人打手一下,就沒有打我。
後來到了小學5年級時,有的體罰更奇葩。
有一次,我們一個老師罰一個男學生,把他褲子脫下來讓現場那麼多學生看。
今天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覺得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是在我們那個年代,是個普遍的現象,也是正常現象,所以大家反而覺得挺好玩的。
所以,我要說的是,心理學的任何一個理論,必須要考慮生態效度。
什麼叫生態效度?
生態效度就是指,你要考慮這個心理學的理論,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下,時代背景下,它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一個人受到的傷害能產生多大的心理影響,主要取決於相互之間的比較。
在有限度的身體懲罰下,如果老師對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的懲戒,其實孩子倒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心理創傷。
在一個文化背景下,假如說都是打罵的文化背景,其實這時候孩子受到的傷害,並不見得像我們今天用一種理論去想象得那麼嚴重。
因為在人格心理學裡面,有很多實證的研究證明,一個人對於創傷的嚴重性,並不是取決這個創傷本身,而是取決於當時,孩子對於這個創傷的理解,取決於與其他人的比較。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群體裡面,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現象,那這個影響對於孩子而言就沒有那麼嚴重。
但假如說,這個孩子在學校裡面受到的欺凌,或者受到的老師的責打是指標對他的。
也就是說,這個老師自己人格上有障礙,他是變態的。他只針對某些學生進行嚴重的體罰,那麼這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一般來說,孩子上小學的年齡在七歲左右,孩子主要的人格的形成基本完成了。
雖然學院派心理學認為,人格形成在13歲之前都有效,甚至新的觀點認為人格的形成是終身發展。很多人格中的一些主要部分,人這一生都會不斷在豐富和成長。
所以說,如果這個孩子在上學之前,人格形成的狀態是好的。學校的體罰是一種普遍的文化背景下的一種現象。其實我們就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
假如說這個孩子遇到的打罵是針對性的,獨特的,我接下來告訴大家應該怎麼辦?
假如說老師對孩子只針對他的,對其他孩子沒有的,甚至老師本身是人格障礙或是變態的。這種情況下,我的建議就是你要採用一些方法了。
或者轉學,或者換班級,或者跟老師私下溝通來減少傷害。
“老師為什麼要打你呢?”
“老師有沒有打其他學生呢?”
“你看到其他學生被打你怎麼想的呢?”
“老師打你的時候,你有什麼好辦法?”
“如果你是老師你有什麼好辦法?”
“為什麼老師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就會幫助這個孩子從各個方面去建構這個問題。
還可以問他,“你有沒有辦法,以後成為這些孩子裡面被打最少的人呢?”
這意味著孩子同樣可以在比較中形成自己的一個自尊體系和自戀。
想給孩子創造一個完全無害的環境,既不可能,也不一定就有好處。重要的是陪伴孩子一起解決它,增強孩子應對問題的能力。
實際中不光是老師對孩子,還有學生對孩子之間互相的傷害。
有一些國家的孩子,他們在小學階段實際上打鬧是非常厲害的。同學之間這種欺凌現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在這種普遍性的現象下,每個孩子從小就開始學會如何去應付,這麼複雜的人生的遊戲規則。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家長如何引導和教育。
家長如果不會引導和教育,家長可以讓孩子跟心理諮詢師一起諮詢一段時間。讓孩子在人格上逐漸能夠成熟,能夠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