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這期,我要給你分享的是《象與騎象人》有聲書的片段。

這段內容講的是,創傷性事件如何幫助人成長?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創傷會給人帶來傷害,是負面的,但是,創傷其實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比如,臉書的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在一次全家度假的途中,她的丈夫意外死亡,幸福美滿的家庭突然遭遇了巨大的變故。

但是,桑德伯格並沒有消沉很長時間,她開始積極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把自己處理商業問題的邏輯,應用到了心理治療與恢復當中,這不僅讓自己走出了心理創傷的陰影,還獲得了更強的“韌勁”。後來,桑德伯格還把自己的經歷和研究寫成了一本書,幫助了更多遭遇創傷性事件的人。

心理學上把桑德伯格的這種改變稱作“創傷後成長”。就像一些經歷慘烈戰爭計程車兵,會更加珍惜生命,更容易找到友誼;還有某些癌症患者在康復之後,跟家人和朋友的關係會更加親密,這些都是創傷後成長。

專家告訴我們,創傷後成長會在三個方面給我們帶來幫助,具體是哪些呢?一起來聽聽看吧。

格雷戈的人生在1999年4月8日這一天整個崩潰了。這一天,他太太和兩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7歲,三個人突然消失無蹤。格雷戈花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才確定他們三人沒有死於車禍;他太太艾米其實是帶著兩個孩子跟著一個幾星期前才在購物中心認識的男人私奔了。他們4個人正開著汽車在美國境內四處遊蕩,有人曾在西岸幾個州看到他們的蹤影。

格雷戈僱用的私人偵探很快就發現,這個毀掉格雷戈一生的男人其實是個假借藝術家名義在外招搖撞騙的罪犯。他為什麼會碰到這種慘事?格雷戈覺得自己就像聖經中的約伯一樣,自己這輩子的最愛在短短一天內,整個被剝奪殆盡。而跟約伯一樣,他自己也沒辦法解釋為什麼這麼悲慘的事會降臨在他身上。

兩個月後,艾米回來了。這個時候,格雷戈已度過驚惶失措的階段,但他的婚姻到此也徹底結束。格雷戈要開始面對艱辛漫長的心理重建之路。他現在成了單親爸爸,得靠一份助理教授的薪水養家餬口,還要面對為孩子監護權而與艾米打官司的鉅額費用,完成學術著作的機會看起來也希望渺茫。此外,他還要為孩子以及自己的心理問題而擔憂。

發生這件事之後,他的人生觀變了。他現在只求孩子能留在他身邊,事業成不成功已不再那麼重要。格雷戈還說,他現在待人處事的態度也不同了,因為他的價值觀已有所不同:他發現自己現在對人比較有同情心、愛心及寬恕心。他現在再也不會因為小事而生別人的氣。

在家人、朋友及深刻的宗教信仰的支援下,格雷戈終於重建自己的人生,而且也完成了學術著作,兩年後還換了一個更好的工作。我最近跟他聯絡時,他告訴我,一想到之前的事,他還是會心痛,但是因為很多積極的改變一直持續支援著他,所以現在他和孩子們比危機發生之前更能體會人生的喜悅。

幾十年來,健康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一直把重點放在壓力及壓力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上。在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中,有相當比例是在探討適應力的問題,即人們如何適應逆境,避開傷害,以恢復原有的正常身心狀況。一直到最近這15年,研究人員不再執著於適應力的問題,轉而開始探討巨大壓力可能為人們帶來哪些好處。

有時候,我們會用“創傷後成長”一詞來描述這樣的情形,與“創傷後應激障礙”一詞形成對比。

研究人員針對身處不同逆境的人進行研究,包括癌症患者、心臟病患者、艾滋病患者、遭強暴的受害人、遭受攻擊的受害人、癱瘓的病人、無法生育的人、火災受難者、空難受害者以及地震災民。

研究人員也深入研究失去至愛者——痛失愛子、配偶或伴侶、父母的人,他們將如何面對內心傷痛。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創傷、危機及悲劇發生的形式有幾千幾百種,但人們從中獲益的方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這與格雷戈的說法如出一轍。

第一種好處是,一旦你能挺身面對人生的挑戰,便可激發自己原本潛藏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會改變我們原本對自我秉持的觀念。

沒有人真正知道自己的能耐,你可能會這麼告訴自己:“我要是失去X,一定活不下去。”“我要是碰到發生在Y身上的事,一定撐不下去。”如果你真的失去X,或身處Y的處境,你的心臟還是會繼續跳動,你還是得面對這個世界,而且這些反應會自動進行,不受你的意志控制。失去所愛或經歷創痛後,人們會說他已經麻木,或自己根本就是行屍走肉。

人的意識確實會因生活重創而發生改變,但是人的軀體還是要繼續運轉。事件發生幾個星期後,我們會努力搞清楚自己損失有多大,處境有多慘,身心狀況也會恢復到一定的正常狀況。只要不被逆境打倒,你就會活下來,這時會換成別人說:“我要是碰到發生在Y身上的事,一定撐不下去。”痛失所愛或飽受創傷後,人們最常學到的道理就是:我們其實比自己以為的更堅強,而這種認知會給自己帶來信心,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這可不是痴人說夢,經歷過戰禍、強暴傷害、集中營迫害或人生重創的人,通常更能從容面對未來的壓力。他們也會恢復得比較快,部分原因是他們知道自己有這份能耐。

第二種好處則表現在人際關係上。逆境就像過濾器一樣,當醫生宣佈你得了癌症,或一對不幸的夫妻痛失愛子時,有些親朋好友會積極相助,表達其支援之意,但有些人則避之不及,原因可能是他們不知如何應對,或他們無法克服自己的窘迫不安。

不過,逆境不僅僅讓我們知道誰是酒肉朋友,誰是可以患難與共的好友,還會強化人際關係,讓人們開啟心扉。我們會對自己關心的人表現出愛意,而在患難時關心我們的人,我們會對其心存愛心與感激。蘇珊·諾倫-霍克西瑪與她斯坦福大學的同事在一項有關喪親的大型研究中發現,人們痛失所愛後最常出現的後續效應是,能體諒別人、容忍別人。

在該研究中,有一位婦女的伴侶死於癌症,她這樣說道:“痛失伴侶後,我跟其他人的關係反而變好了,因為我終於體會到時間有多重要,我們真的是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拘泥於毫無意義的小事或感覺上。”

跟格雷戈一樣,這位痛失伴侶的婦女發現,自己在伴侶死後反而更能關愛他人,不再斤斤計較人與人之間的利害得失。受過創痛後,人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再那麼勢利,再也不凡事一味只求自利、處處好強。

第三種好處是,創傷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及當下對他人的看法(充實地過著每天的生活)。我們都聽過這類故事:有錢有勢的人與死神擦身而過後,整個人幡然醒悟。1993年,我在印度的布巴內斯瓦爾市待了三個月,研究當地文化與道德,在當地的石牆上,我看到一個精彩的傳奇故事。

印度的阿育王約在公元前272年掌控孔雀王朝,之後他便四處征伐,擴張領土。阿育王成功地打下大片江山,但連年殺戮征戰讓阿育王逐漸懾服於對死亡的恐懼。尤其在經歷了與羯陵迦國人民的浴血奮戰之後,阿育王的內心滿是恐懼與懊悔,於是他皈依佛教,宣佈從此不再出兵征戰,並將奉獻自己的餘生建立一個追求正義、遵從達摩(印度教與佛教的宇宙道德律)的王國。阿育王規劃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及美德規範,並把這些敕令刻在王國的石牆上。他還派遣特使遠赴各國,最遠到達希臘,以傳播自己追求和平、美德與不同宗教彼此容忍的理念。

阿育王的幡然皈依並非出於逆境,而是出於勝利,但我們從現代有關軍人的研究中可發現,不管是殺人者還是面對死亡威脅者,都屬於受創者。因此,阿育王跟許多經歷過創傷後成長的人一樣,內心有了非常深刻的轉變。阿育王在他的敕令中敘述,他變得更能寬恕、同情別人,容忍異己。

很少有人有機會從一個原本滿手血腥的劊子手變成一名誠心誠意的大善人,但確實有許多人在面對過死亡威脅後,整個人的價值觀與看法出現了相當大的改變。癌症患者在回想當初醫生診斷自己得了癌症的心情時,往往有如當頭棒喝一般,或者根本就是人生的轉折點。很多人會想換工作,或減少工作時間。癌症患者常常會領悟到一個道理:生命其實是老天爺賜予的禮物,但人們都視為理所當然,不知珍惜,總是把錢看得比人自身還重要。

狄更斯的《聖誕頌歌》這本小說中便探討了人面對死亡後,內心會出現怎樣的變化:故事敘述一個在聖誕節出現的鬼魂,如何帶領守財奴史克魯奇一一去面對他的家人、員工及街上的陌生人,之後變成了一個慷慨無私的人。

我無意過度吹捧逆境的影響力,要每個人都來嘗試逆境的滋味,我也無意忽視癌症為患者帶來的痛苦,親朋們的擔憂受怕,我只想強調,吃苦受難並非百害而無一利,能從中發現好處者,其實是找到了人生的珍寶——逆境是幫助我們磨礪道德與精神的利器。一如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一劇中所言:

逆境也有好處,

就像又醜又毒的蟾蜍,

頭上卻戴著珍貴的珠寶一樣。

推薦閱讀:

譯者:李靜瑤

湛廬創始人韓焱老師將用專業出版人的視角,每天為你推薦一本好書。專欄將用一條音訊,一段文字,解開你的閱讀困擾。和你一起親自閱讀,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24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