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靈異事件與科學真相當同齡人因為害怕黑暗,而不敢走夜路回家時,10歲的馬斯克卻不以為意。因為,讀過很多物理書的他清楚地知道:黑暗,是因為沒有光線。
古人夜晚在墓地見到一小團一小團的火苗飄來散去,嚇得魂飛魄散,稱之為“鬼火”。後來人們發現,所謂鬼火,其實是化學元素磷化氫燃燒時的火焰。磷與水或鹼發生作用時,就會產生磷化氫和少量的五氧化二磷,它們都是無色能夠自燃的氣體。
當人或動物的屍體腐爛時,通常會分解出磷化氫,並容易發生自燃。所以,人們能夠在夜間的野外,看到白色帶藍綠色火焰的,磷火。
一直以來,這個故事都令人感到詭異後怕——2002年5月25日飛機離奇墜毀事件。
除了這樣的“靈異”事件,我們也有聽聞許多其他怪異之事。
從古到今,人們都對死後肉身不壞有所渴望。世界各民族為了保持死後肉身不壞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比如我們熟知的埃及的木乃伊。在佛教中,也有修行高僧坐缸後,肉身不壞如常人的事例。
很多人都聽說過修行高僧圓寂之後,肉身保持生命力的新聞。
成都某位肉身菩薩在出缸後,身體依然保持彈性,頭髮和指甲也處於自然生長狀態;在內蒙古發現的,距今約200年的肉身菩薩,看上去依然處於深度禪定中,體溫一度還處於上升狀態。
對此,現代科學似乎並未真正深究過其中緣由(或深究已知卻因為某些原因並未大肆公佈),但其實,也許這裡根本就不用科學原理登場,僅告知一個佛教徒處理圓寂和尚的身體流程,以及其中原委,大概就能對這一“靈異事件”有所醒悟或理解。
至於流傳於世間,讓信眾和普通人稱奇的這些肉身菩薩,其實是有來歷和製作流程的。
首先,這些高僧在圓寂之前,就會囑咐弟子和寺廟保留自己的遺體。不要以為他有私心,這樣做完全是出於慈悲度生的願心。
佛教認為世界有八萬四千法門,可度八萬四千種眾生。這些要求死後保留身體的高僧,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共願之中,又發下別願:惟願留此肉身,以身弘揚佛法;以身說教,以身度塵,在佛教中這是高僧接引眾生的一種形式。
因為,世俗中的凡夫俗子看到木雕泥土佛菩薩時,完全不會產生恭敬心,內心總認為那是假的;但如果他們看到了肉身菩薩,就會惶恐驚奇又覺得可親可近,從而在內心產生震撼,願意相信那是真的,從而願意信仰佛教,更願意供養皈依。
所以,有些高僧在圓寂之前,囑咐留下肉身,不過是為了順應眾生心態,更好地傳揚佛法,接引紅塵男女渡劫飛昇。正是因為歷來有此習俗和認知,所以從古到今,肉身菩薩才會不斷出現。
此外,佛教中還有一種保持高僧肉身的特殊方法和流程。
首先將圓寂和尚的遺體儲存一段時期(七天或三年)。
其次,當和尚圓寂後,用非常特殊的方式裝殮其遺體——將其遺體擦洗乾淨,盤成跏趺式放置進入特製的陶缸中。
然後,就在遺體周圍塞滿木炭,直至木炭沒入遺體頸項;同時,在遺體頭部放置石灰包,最後合上缸蓋並塗上黃泥密封,並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存放起來。
好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科學知識來解釋後面的事情了:
1. 密封的陶缸完全隔絕了空氣
2. 木炭吸取了遺體內的水份並使之脫水乾癟
3. 過程中如果遺體腐爛並散發異味,就將陶缸底部的發火孔開啟,引燃缸內木炭火化
4. 此前這些過程被統稱為“坐缸”,而這些都是製作肉身菩薩的必然程式。
5. “坐缸”只是保持肉身的外部條件,真正要使圓寂後的和尚遺體鬚髮如常,還取決於這些高僧們生前的修行過程。比如長年食素不沾葷腥,自身注重持久坐禪等。
那麼,為什麼高僧生前這些生活習慣很重要呢?
那是因為,飲食少油缺鹽的飲食,和經常順暢坐禪的生活習慣,使得他們的身體保持氣脈貫通。
再加上他們坐化前都知道自己大限來臨,所以一般都是提前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進,以保持腹腸空空,讓體內的脂肪和水分減到極致,就是為死後坐缸蛻變為肉身打基礎。
這樣保持3年後開缸,就是“肉身菩薩”了。
形成肉身後,首先是要給肉身菩薩妝漆,隔3年後再妝上金粉,這樣就能保證把肉身與外界徹底隔離開來。
但即便如此程式繁瑣繁複,佛教高僧中修成不腐之身的,也寥寥可數。一是因為技術程式上的問題,也可能是因為高僧身體材質。
實際上,我們完整而細緻地將這個過程闡述出來,並不是為了驚歎什麼靈異事件,而是讓素來對此所知甚少,或有其他怪力亂神想法的人,清楚知道肉身菩薩的來歷。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對事情的原理知道的越清楚,對所謂靈異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各種細節推敲的越清楚,就越不會產生偏離事實的胡思亂想。
而那些幻象,包括幻想,往往是認知不清晰的情況下,順著自己原本就混亂的心理狀態,隨意產生的,毫無根據的意念。它並非心理障礙,也不是正確的認知,而只是被外界不全面的資訊給帶偏了的,一種認知狀態而已。
一如所謂華航空難中的,低聲哭泣的事件。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Lin, C. E.Putting Your Thoughts On Trial: How To Use CBT Thought Records. Internnational Bipolar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