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心理學,很多人很自然的會聯想到“精神病”、“心理問題”等詞彙,然後瞬間會對這一學科以及相關的從業者產生莫大的距離感,會認為離自己很遙遠,很神秘、很玄妙。
造成這一印象的重要原因是源於國內心理學尚未普及,另外過去幾十年國內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競爭激烈程度不高,心理問題並未爆發式的出現,也並未引起社會和普通大眾的重視,隨著最近十幾年經濟的高速增長、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各行業陷入“內卷”的漩渦,每一個人都感到壓力巨大但又無法擺脫,社會戾氣日益瀰漫,抑鬱、焦慮、躁狂等的情緒越來越普遍的出現在社會生活中,心理問題開始受到社會和普通民眾的關注。
但由於廣大民眾很少接受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的教育,所瞭解的一些心理學內容更多是碎片化、道聽途說、演繹加工過的,所以在看待很多心理問題以及心理學的視角上難免存在一些偏見。
但事實上,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發展至今已經經過了很多階段,涉及的學科也非常多,並且目前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和自然科學緊密結合、各類假說、理論不斷透過實驗驗證和量化。
雖然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非常複雜,但究其本質卻也非常簡單,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第一,心理是腦的機能(自然屬性)
第二,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社會屬性)
心理現象產生的標誌——條件反射的形成
心理現象是動物進化過程中,伴隨著神經系統的產生而出現的,又隨著神經系統的不斷完善,由初級向高階不斷髮展的。無機物和植物以及沒有神經系統的動物沒有心理,從無脊椎動物發展到環節動物階段,開始有了條件反射,這標誌著心理現象的產生。而這時的心理發展僅處於感覺階段,到了脊椎動物、爬行動物再到哺乳動物,出現腦和脊髓,神經系統更加完善,各種感覺器官更加豐富,它們對於外部世界的感覺更加全面和整體,於是心理活動發展到了知覺的階段;當物種發展到靈長類動物時,腦的機能有了更高程度的發展,開始有了思維的萌芽——僅僅是萌芽,還不能稱之為思維;只有人類因為有了語言和詞彙,能進行抽象思維,能透過現象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絡,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思維,這也是人類和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
人類的心理活動既是人腦的機能,又受人類社會的影響,脫離了人類社會,也不能自發的產生人的心理,比如20世紀20年代在印度發現的兩個狼孩的現象——擁有健全的人類大腦,但從小生活在狼群中,擁有狼的習性,沒有語言,無法自發的形成人類的心理。
人的心理活動包括哪些方面?
一、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心理活動的速度、效率
·感覺:人體各種感覺器官對外界事物的單一屬性的認知(盲人摸象的過程)
·知覺:對外界事物各種感覺的整體認知(對大象的整體認識)
·記憶:對過往經驗的保持和再現
·思維:對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絡的認識(依賴於記憶的輔助)
二、需要和動機——心理活動的動力、強度
·需要:個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條件的缺失帶來的不平衡感進而產生的欲求
·動機:個體希望從事某種活動以滿足其需要的內部動力
三、情緒、情感、意志——心理活動的穩定性
·情緒:個體對外界事物與自身需要間關係的體驗過程
·情感:個體對外界事物與自身需要間關係的態度傾向
·意志:心理活動對行為的支配程度
四、能力和人格(氣質、性格)——心理活動的傾向性
·能力: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條件
·氣質:通常所說的脾氣/秉性,個體面對外界刺激所呈現出來的在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穩定性方面的動力特徵。
·人格:個體對外界事物的習慣化的態度傾向和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