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的爸爸媽媽都是急性子,因而做什麼事都慢吞吞的奇奇在爸爸媽媽的眼中,理所當然地成了拖延症患者。剛開始時,奇奇聽到爸爸媽媽抱怨自己做事慢,還能有意識地加快速度,然而隨著被說的次數越來越多,漸漸地,奇奇也就不願意加快速度了。有的時候,爸爸說奇奇太慢,奇奇便自暴自棄地說:"我有拖延症啊,你又不是不知道!"爸爸一時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有一次,媽媽在大學同學群裡說起了孩子拖延的問題。媽媽是師範院校畢業的,雖然後來改行做了其他工作,但是她的很多大學同學依然是老師,所以她想向大家諮詢一下孩子的拖延行為到底是因什麼引起的。
媽媽沉默了,那位同學接著說:"你如果總是以自己的速度衡量孩子,又總是否定孩子,說孩子拖拉,孩子逐漸就會對自己形成錯誤的認知,覺得自己做事就是拖拉的。這樣一來他哪裡還有信心呢??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啊!"媽媽陷入沉思,仔細想想這位同學說得很有道理。作為父母他們既沒有照顧到孩子的速度,也沒有避免給孩子貼標籤,難怪孩子近來有自暴自棄的趨勢,拖延症越來越嚴重了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拖延問題也不是從第一天開始就非常嚴重的。大多數父母剛開始都只是發現孩子做事有點慢,或者說達不到自己要求的速度,這時如果父母因為心急就催促孩子,還總是抱怨孩子拖拉,那麼漸漸地孩子做事的速度非但不會加快,反而會越來越慢,最終變成真正的拖延症。不得不說,在孩子的"病情加重"上,父母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大多數父母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
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籤時,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就是"標籤效應"。這就好像醫生看病一樣,有經驗的醫生會設法安撫病人,向他們傳達"你的病不嚴重,很容易治好"的積極訊息,哪怕治療中實際上沒什麼進展,他們也會鼓勵病人充滿信心;而一個糟糕的醫生則會皺著眉、搖著頭說:"治療不見效,你的病情還是很嚴重。"甚至可能誇大其詞,說得好像不治之症一樣,不斷打擊病人的信心。事例中的奇奇因為不斷地被父母說成是拖延症患者,便開始自暴自棄了,認為自己就是有拖延症,就是快不了,這和"放棄治療"有什麼區別呢?
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同時孩子的內心又是脆弱的,極易受到成人的暗示和引導,尤其這個成人還是最親密、最信賴的父母。父母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只有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個積極的認知,他們才會主動面對拖延問題,而不是消極逃避或是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