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踢貓效應:焦慮是會傳染的
大家好,今天這個課程我們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放下焦慮。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會影響自己的孩子,甚至會擊垮自己的孩子。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機制,我們說情緒是會傳染的,它也是可以轉移的。有一個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說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在單位裡被領導欺負了,受氣了,然後我們回家就會罵我們的老公,老公莫名其妙捱罵之後,他會罵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也受不了,他看到自己家裡的狗和貓特別不順眼,就會踢它幾下……這就是踢貓效應。
我們用這樣一個效應告訴大家:
我們的情緒是會傳染的,快樂會傳染,悲傷會感染人,那麼同時焦慮也是會蔓延的。家庭是一個系統,這是家庭治療重要的系統觀。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系統,如果一個人身體不好的話,比如說你最近上火,然後今天剛好你吃飯不小心的時候咬了自己,於是很有可能你今天舌頭上的傷口就會變成一個火氣出來的口子,就會形成口腔潰瘍。那麼我們帶著這樣的視角去看家庭系統裡面的發生也是一樣的。
一般而言,家庭系統出問題的時候或蔓延著負面情緒的時候,“它”會攻擊什麼地方呢?從哪個口子出來呢?答案是大都是從抵抗力最差的、最薄弱的那個環節出來。而一個家庭系統裡面誰最弱?最沒抵抗力?孩子。
所以父母有焦慮,最後為父母的焦慮買單的,也就是最後真的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我們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看焦慮是怎麼來的。
2、人為什麼會焦慮?有的人來處理個案的時候,他總是說:老師,我希望自己沒有焦慮,沒有恐懼。那我必須要告訴你:對不起,這不可能。因為我們這一生都會有焦慮和恐懼。我們首先要用一個正面的這個視角去看待這些負面情緒,也就是負面情緒它不是都是壞的。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比如說焦慮的存在是有作用的。
現代心理學把焦慮定義為什麼呢?是人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或遇到某種威脅的時候,你所體驗到的各種軀體感覺的總稱。也就是說焦慮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提醒我們自己有危險,或者我們受到了威脅,而我們此刻要做出反應。焦慮的功能就是它就像一個探測儀,探測到危險之後,我們能夠迅速地進入戰鬥或者迅速地逃跑。所以沒有焦慮是不可能,我們要學會跟這個最基本的機制共處。
我們的祖先在原始叢林裡面生活的時候,焦慮真的非常重要。因為有野獸,也有敵人,我們需要焦慮這個系統,它必須要啟動,然後讓我們得以趕緊戰鬥或逃跑。也就是說最早的時候,我們遇到的威脅通常是生理性的,但是現在不是,現在大部分現代人的焦慮,你在生理上其實沒有遇到什麼威脅,很多的威脅對於現代人來說,它是心理性的,是你腦袋裡面把一些其實不應該被認為是威脅的資訊,你錯誤地認為它是危險的,然後你發出了威脅的這個警告,然後你就進入了焦慮的狀態。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警惕,我們很多的焦慮是商業社會造成的,商家不是用產品緩解你的焦慮,而是用產品製造著焦慮,小到化妝品、減肥產品、大到教育、買房,各種聲音透過各種通道傳進你的耳朵到達你的心裡,讓你感覺到如果你沒有那些東西,你就很危險……於是,我們很多人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拼命的工作不斷地前進。
更麻煩的是,這些父母會把自己的孩子也拉入這個“戰鬥系統”,原本可以活在當下的健康的孩子,被迫活在了未來,成為了父母們戰鬥的同盟軍。這就是為什麼焦慮的是父母,但最後得焦慮症的卻是孩子,要是焦慮還不行的話,他也只能抑鬱了。
3、如何活在當下,做不焦慮的好媽媽?我借李子勳老師的三句話,不那麼焦慮的父母要把這三句話奉為名言。
第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是媽媽必須要時時提醒自己的。不管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做什麼,孩子自有自己的生命旅程。哪怕你為孩子準備廣廈千萬間,不是她的最終留不住,是她的東西自然會來,這樣的想法會給予媽媽平常心。
第二句:不完美的媽媽,才是好媽媽
一個媽媽凡事做到最好,說到底其實只是昇華和豐滿了自己,並不是真正為孩子負責。一個好媽媽不一定教育出好孩子,原因是媽媽做的越好,孩子可以發展的空間就越少,他失去的也就越多。所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句名言:“做60分媽媽(good enough mother)就夠了,不要做完美的媽媽。”我很喜歡的一位心理治療大師亨利博亞老師也這樣說,他說:“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失敗”的,那些成功的父母啊,常常培養一些宅男宅女,那些都是有依賴性的怪物。那些成功的父母,他們自己害怕得都不敢死去,因為一旦死去,他們的孩子就沒人照顧。你可以嘗試去做這樣一個成功的父母。”最後一句當然說的是反話,其實就這是家庭系統迴圈因果的法則,家庭系統是個圓圈一個大餅,如果有的事情你做的太多,這個餅你吃掉的太多,那剩下來的就很少了,所以反而是那些60分媽媽沒那麼完美的媽媽,反而給了孩子更多獨立成長的機會。
第三句:三歲不看大,七歲不看老
孩子的成長並非搭積木,下面不正上面就一定會歪。我們身邊有很多孩子,比如我就有好些同學小學甚至初一初二成績都不怎麼樣,但到了初三突飛猛進,他們現在一個是自己公司的老總,一個是集團公司的副總,我還有一些到畢業都不怎麼樣的同學,但是他們在進入社會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現在也比以前很多成績很好的同學要成功許多。
孩子任何時候的優劣都不長久,他們是隨時都可以改變的。
我們不要過於擔心孩子三歲的頑皮,而是要支援孩子找到他生命的所愛,喬布斯說:“成就偉大事業的唯一途徑,就是深愛你所做的事。”要相信那一刻來的時候,他隨時都會發出光芒。我們甚至不要相信心理創傷這個事情的絕對危害,有的創傷還能幫助一個人找到他的所愛,點亮他的使命,喬布斯就是其中之一,我覺得蘋果手機是他獻給他與他父親之間關係創傷的禮物。
最後教大家三招化解焦慮:腦、身、心。
第一招:腦,也就是認知層面。覺察自己有沒有一些“活在未來”的想法,有沒有一些“糟糕至極”誇大的信念,有沒有一些“應該必須的”絕對化觀念,如果有,改變它們。思考未來是有必要的,但是3天內不會發生的事我不建議你時時刻刻任由它們纏繞在你心裡;孩子一次考試失敗並不會決定他的終身成敗,別誇大;沒有誰的孩子必須是而且一直應該是第一名,我們這一生最成熟的認知之一,就是接受“我們的孩子都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
第二招:身,也就是身體層面。想要化解焦慮,去運動。運動會讓你的大腦產生一種叫做胺多酚的東西,這個激素會促使你凡事往好處想。
第三招:心,也就是心理層面。要嘗試去放下心中的害怕和恐懼。我們要知道其實生活很多東西都是不確定的,我們生命中究竟有哪些東西我們能夠確定和控制呢?你能控制自己生命的時長嗎?你能控制你愛的人就一定愛你嗎?你能控制自己財富的數量嗎?如果真能控制的話,我們就把自己先控制成為馬雲。所以事實上從真實性上來說,生活的很多的東西都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那樣的恐懼、那樣的害怕。
然後我們也可以試著去噹噹不完美的媽媽。你知道不完美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媽媽嗎?
不要擔心人家會對我們說三道四,說你這個媽媽怎麼可以帶著孩子去公園裡面摘花啊?因為我是會這麼做的。我覺得我們應該適當地做一點被允許的小壞事,我們沒必要時時刻刻都揹著“好”的包袱,我們不必要那麼完美。
不完美的媽媽也可能有點孩子氣,不完美的媽媽還有可能有很多東西是不會的。比如說我覺得我每天給孩子做早餐,但是講真話,我覺得我做早餐其實沒有他爸爸做的好。孩子對我烙的那個餅,他總會說:“媽媽你看你做的哦,爸爸烙的那個餅呢,就是沒有一點焦。但是你呢,有的時候就會做幾張可能有一點焦的。”哈,我覺得我就是這樣,我沒那麼完美啊。然後有時候他問一些題目,有的我會,有的我不會,不會的我就告訴他我不會。那麼可能我們可能要去一起找找資料,或者是去借助別的方式去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覺得正是因為我們並不完美,所以才保留出了巨大的未知和巨大的空間,使得孩子們有了探索求知的空間,孩子們也會發展出這樣的能力,我覺得這樣的能力是很寶貴的。所以當我們放下這些焦慮,我們不但能夠比較輕鬆自如地去做父母,而且這樣做還對我們的孩子發展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簡介:周 賢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
浙江師範大學心理教育與輔導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