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長期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越容易在當自己內心受到傷害時而封閉自己,把自己最愛和愛自己的人推出去,這種行為不僅僅來自於他們長期以來的自卑和害怕失去,也更與他們重複早年的客體關係有關。

那麼到底什麼是客體關係呢?

客體關係(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尋求客體,關注外部客體(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對於建立內部心理的影響。客體關係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係,更強調環境的影響。

簡單來說客體關係理論就是指人常常受到與外界客觀世界的聯絡所影響。客體這一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所提出,他認為人的原始本能就是一種客體,這種客體表現為人本能的慾望(力比多)以及攻擊的需求。

而提出客體關係理論的著名心理學家之一梅萊尼·克萊因則指出客體的形成可以包括周圍世界的一切,即客觀現實,這種客觀現實可以是人,是物,甚至是一種觀念。

比如,在這個季節,我們看到桌子上放著我們最近常吃的砂糖橘,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知道那就是橘子。那我們的大腦裡為什麼會自然而然的產生這種印象呢?這其實就與我們小時候和物之間的客體關係有關,在小的時候爸媽常常在我們的面前拿著一個橘子,告訴我們這是橘子,這是橘子,於是我們的大腦就和橘子這個概念開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認知過程,這種潛意識的改變甚至讓你沒有絲毫的察覺。

包括我們說到的人和觀念的客體關係,其實也是早年我們對於某一觀念的認同,比如有些人信奉與人為善,即使他受到了他人的傷害,他也還是堅信要與人為善。你可能會覺他很傻,但是在我看來這就是他早年與某一觀念而形成的客體關係,這種客體關係也早已經在他的大腦里根深蒂固了。

由此可見,客體關係對於我們的影響頗深,在現代心理諮詢理論中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客體關係的影子,人們仍然試圖透過客體關係理論對我們現在的行為作出解釋。

那麼為什麼在文章的開篇我要提到客體關係呢?

因為父母對我們的餵養,以及母嬰關係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客體關係,這也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

昨天,我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幾個問題,那麼長期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該如何擺脫父母的影響,成為一個足夠好的母親呢?對於孩子的情感關注到底應該做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呢?作為父母我們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情感關注呢?

溫尼科特對於客體關係理論的介紹可能能夠幫助我們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他認為人類早年的母嬰關係對於個體的人格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good enough mother的理論。也就是我們要做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或者父親)。

那麼什麼樣的母親才是足夠好的母親呢?在這裡,我首先要提到的是,在英文裡的enough並不等同於中文中的非常好,足夠好了。中文中的足夠也有另外的一層意思那就是夠了,到此為止。你可能有些困惑,不急,我們一起來看一個例子。

在家庭聚會里,長輩可能會很喜歡你,不停地給你夾菜,可是你已經吃飽了,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告訴他們夠了夠了,而在英文裡我們總不能說shut down(罵人的話)讓長輩停止吧,我們可能就會說enough、enough

所以這裡的足夠好的母親指的就是一個好的母親應該能夠識別嬰兒的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客體關係,而不是過分關注和限制,要不佔據他們試錯和了解錯誤接受錯誤的機會,逐漸減少嬰兒的依賴感,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嬰兒才能夠開始瞭解外界並不是完全可靠的,這個時候她的獨立自強的品質也開始逐漸形成。

在上一節中我們說到,長期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很容易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極端冷漠,一個是極端熱情。

極端冷漠的孩子長大以後為人父為人母時則可能重複父輩的教養模式,然而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心理學研究指出,0-2歲是兒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候如果孩子的需要不能得到關鍵的滿足,則他們在長大後就很容易變的敏感、脆弱、沒有安全感。

同時極端熱情的孩子長大後則很容易對孩子過度的保護,過度的溺愛,導致孩子失去自己成長的機會,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這時我們就要想一想,這個時候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我們在彌補對於自己童年的愛的缺失還是我們真正的愛自己的孩子呢?

大情況下我們想給孩子的常常是來源於我們自己兒童期的缺乏,他常常會投射性地認為去估摸兒童的心理,特別是小的時候缺吃少穿的父母常常會不厭其煩地去喂孩子去給孩子穿衣服,但這裡父母真正滿足的是自己的需要,所以一個真正好的母親,她是足夠敏感的,而且溫尼科特還認為對兒童造成重大影響的,不是被粗暴地對待,不是被剝奪,而是母親對嬰兒缺乏敏感性,完全憑著自己的需要去對孩子給予,這樣的母親是不夠好的。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做一個足夠好的母親呢?我想給你下面幾個建議

第一、對兒童的需求有足夠的敏感,在0-2歲時可以給孩子無盡的愛。當孩子有需要時我們要儘量滿足,即使是離婚的父母,也應該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敏感的多,家裡的關係如果非常緊張,即使我們不在孩子面前表露,他其實也是能夠感受到的,這樣也容易給他不安全感,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的婚姻充滿信心,做好為人父為人母的打算。

第二、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與自己平等的個體看待,不佔據他們試錯和了解錯誤接受錯誤的機會,逐漸減少嬰兒的依賴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擺脫依賴,明白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有需要,我不是全能的,我不是唯一,我要學會妥協,要學會照顧他人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才能夠逐漸獨立。

第三、多陪伴孩子,這種陪伴不僅僅是空間上的陪伴,更是心靈的陪伴。從小陪著孩子長大,這樣孩子以後才可能參考你的意見,孩子才可能健康的成長。我曾經聽一個媽媽跟我抱怨,鄒老師,我家孩子不聽我的話該怎麼辦啊?第一,我們不該改變孩子,不該認為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話,第二孩子可能會迴應到:我以前的生活你都沒有參與,憑什麼現在你要對我指指點點。是啊,所以這樣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有空建議多陪孩子出去爬爬山,和孩子一起發展一個愛好,比如釣魚、打籃球等等

最後,也是我最想跟大家說的,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所以在這樣一段親密關係裡,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接納對方、接納這段關係裡可能出現的不完美,這樣孩子和我們才能夠共同成長起來!

好了,感謝你和我一起看到了這裡,期待我們一起的成長!

1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學教你如何面對像“上帝”一樣發脾氣和不講理的“內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