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在我們的心中上帝是怎樣一個形象?他擁有至高的權力無所不能、他高高在上是世界的主宰。而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個上帝,一家人圍著他忙前忙後,哭了立馬得有人哄、餓了立馬得有吃的、拉臭臭了立馬得清洗。

我記得女兒剛出生那會兒她睡著了我們大氣都不敢喘,生怕吵醒了她,我們的小祖宗哭鬧起來隨心所欲,我們沒有一點脾氣,她要是心情好給你個微笑,我們整個家庭氛圍都非常愉悅。

當一個孩子像“上帝”一樣,覺得擁有至高的地位,視家庭成員都可以為他所用,感受到大家都很愛他,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表現。

心理學認為,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備受重視沒有當過“上帝”的角色,但是他的內心還會有原始的渴望,當渴望得不到滿足,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年齡增長了但內心追求這份滿足的慾望並沒有消失,就有可能變成了“上帝”情結,被他收起來放在一個角落,成為了那個沒有長大的“內在小孩”。

擁有“上帝”情結的人在現實中的表現

小文在單位的一個領導就是有這種“上帝”情結的人。他將近五十是公司的二把手,就個人能力而言他目前的職位已經算是他職業生涯的天花板了。

每日上班明明能把事情做好,但總是抱怨活不好乾骨頭難啃,背後吐槽單位不行。在大領導面前好聲好氣,背後又質疑領導能力。對於比他職位稍低的,就將他們視為競爭對手,背後時不時詆譭一下。

對小文這種沒有一官半職的底層小職員,更是頤指氣使常常指使他們給他幹些私事,開心的時候能給點好臉色看,心情不好就看誰都不順眼。

大家只要有任務需要跟他一起辦事,心理壓力就很大,但迫於他畢竟是二把手也只能忍氣吞聲,工作上稍有疏忽被他抓住根本不給人解釋的機會,大家還時常要為他的情緒買單。

也可以說小文領導是典型具有“上帝”情結的人,因為他知道自己是領導,總是要表現出很有權力,用虛張聲勢的態度去壓制別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的理解別人,也不尊重別人。這樣別人雖然在他面前都是恭恭敬敬,但在背地裡也都罵他。

其實這種人的內在小孩是一個弱小的、自卑的、怕被別人瞧不起的孩子。所以他必須為自己製造出一個特別大的陣勢來壓倒別人,這就是一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的表現。

有創傷的“內在小孩”是怎樣形成的

如果每個人都擁有“內在小孩”,那誰不想擁有一個健康的狀態呢?一個既勇敢又熱情,既大方又單純,為人自信坦蕩。那為何內在小孩還會有創傷?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提到,早期的來自父母的愛和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能幫助孩子形成有安全感的內在小孩。他會對周圍的環境特別信任,對周圍的人也特別熱情和友好,充滿自信與正能量。

反之,如果早期沒有得到父母充足的愛與滿足,就會使孩子沒有安全感。那麼他就會變得自卑、容易焦慮、悲觀、充滿負能量……

在一個三甲醫院上班的小薰,外表文文靜靜、平時溫柔懂事,但是經常會有失落、焦慮的狀態而且受挫能力也很差,也特別容易情緒化,一遇到事情多或者是領導的責備就更加承受不了,經常因為焦慮甚至會導致頭痛。

原來小薰在只有兩歲的時候,爸媽情感破裂離婚,她跟著媽媽,但媽媽在情感上受傷嚴重情緒很不穩定,小薰經常被媽媽打有時僅僅因為自己長得像爸爸而已。

因小時候她家住在弄堂裡,有一次媽媽當著鄰居們的面讓她跪下打她,幸好有鄰居告訴她外婆,外婆及時趕到救下遭媽媽毒打的她,這次當眾體罰讓她心理很受傷,從此她被外婆接回家,情況才慢慢好轉。

此後,她不敢跟媽媽單獨兩個人共處一室,因為她覺得跟媽媽兩個人時很有壓迫感,是那種生命都受到威脅的恐懼,她怕媽媽隨時打她。所幸在小薰的童年幸好有外婆的陪伴,才讓她擁有更多的快樂和幸福,而疼愛她的舅舅或多或少的扮演了父親的角色,讓她的情況沒有更惡劣的發展。

直至現在母女倆感情很差經常惡語相對,媽媽依然會打她嘴巴,打了之後又會跟她道歉甚至給她錢讓她原諒。雖然她也經常會問媽媽要錢,媽媽也會在學習工作中幫助她,現在她對媽媽的感情所剩無幾,需要的只是媽媽能提供的幫助。

但她因為缺失父母足夠的愛讓她的內心很沒有安全感,曾經還為愛痴狂差點殉情。這就造成了她容易焦躁內心膽怯常常失眠,睡眠不好容易頭痛更讓她痛不欲生。

從小燻的表現可以看出,這其實就是小薰內在小孩的特徵,也是因為從小的家庭環境讓她內在小孩受到了創傷。而小薰的外公曾經重男輕女而且經常打小薰的媽媽,成年後又遭遇丈夫的背叛,讓她內在小孩進一步受到創傷,自己內在小孩沒長大又遺傳給了小薰。

如何療愈“內在的小孩”

早期我們都被孩子當作工具,為自己所用,去探索世界、去接觸環境。他像一個上帝,我們需要給他足夠的滿足。

我自己的孩子才一歲多,她在襁褓之時我也並沒有聽老一輩哭了不要抱之類的早期育兒法,相反只要她需要我都在,哭了就抱餓了就給吃,她想抱著睡那就抱著睡,她夜裡醒了就給夜奶,從來不要求她應該怎麼樣。

比如說她鬧奶瓶一喝奶就哭,我就一直給她唱兒歌,有時候喝一壺奶我要唱半個小時,她喝完了我也口乾舌燥,但仍把她像個小上帝一樣供著任她差使。

現在她大了點,是一個很熱情有愛的小孩,也很有安全感。早上下午睡覺起來從來不哭,自己下床把房門開啟看見有人就笑、共情能力很強看繪本的時候會跟著書中主角一起喜怒哀樂、關心生病的爺爺有吃的總會第一個給爺爺、小朋友哭了會去抱抱還幫忙擦眼淚……這些好的表現沒人去引導她,正是因為兒時在足夠愛的滋潤下自發生長起來的。

看了心理學家施琪嘉的《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很慶幸自己的孩子還才一歲多,因為未來在她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充足的愛,還需要有足夠的陪伴和互動,要給予她足夠的尊重,要去理解她感受她鼓勵她,同時也要學會放手。

而已經成年的人,我們自己應該怎樣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呢?

首先,要勇敢的面對他,反思他到底有那些創傷。

其次,要知道怎樣安撫她,學會自我釋放不要再壓抑自己,學會自我認同不再懷疑自己,比如多讀書多旅行等等增強自己的閱歷拓寬自己的思維與視野;探索未知的潛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多冥想去感受自己;建立一段親密關係,他能夠陪著你,能夠理解你,能夠懂你……

最後,擁抱那個內在小孩,在療愈有創傷的他同時也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去諮詢心理醫生。

嗨!我是裡小丹

希望我們都能認識到自己內在的小孩,去安撫他擁抱他療愈他,只有他得以真正的療愈,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更美好的人生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10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自閉症家庭中的感覺統合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