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自卑情緒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當中,因為我們總是主動或被動地與他人進行對比,就像上學時都有的“別人家的孩子”,畢業後的工資條一樣。

對比帶來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當我們意識到有一種狀態是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的。

這種無力感產生的自卑情緒,自卑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沮喪、嫉妒、怨恨等等。

它還會使我們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在面對棘手的問題時感到無能為力。

為此,我們經常會尋找一種存在感來掩飾自卑帶來的焦慮,而不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當孩子剛做完手術後,家長往往會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照顧,這可能導致孩子在痊癒多年後,仍會以傷口疼為理由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犯錯後的懲罰。

比如,部分家境富裕的青少年仍然會有偷竊的習慣,他們透過這種行為來尋求優越感,從而達到報復父母引起關注的目的。

當我們希望改變一個人不良的行為時,僅僅提供解決方案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瞭解他們行為背後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錯誤的目標產生錯誤的行為,如果目標發生變化,他們的心態和行為也會進行相應的調整。

自卑感是形成錯誤目標的關鍵,而對於生活意義的錯誤理解,則是導致自卑的根源,自卑的人通常想要尋求關注、證明價值、逃避責任,而不在意行為是否正確。

但自卑感同樣能帶來正向的意義,它幫助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自卑感還能轉化為實現夢想最好的動力。

在我們的一生中,能否正確地與負面情緒共處,則取決於我們人生最早的記憶。

成人後的行為會受到小時候經歷的影響,在一個不愉快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孕育出錯誤的意義。

當人遇到困難,悲觀失望時,他會回憶起以前類似的經歷。

比如,一個憂鬱的人,他的記憶幾乎都是帶有悲觀色彩的;如果他樂觀向上,同他的記憶通常是愉快的,會讓他感覺更加愉悅。

一個人在人生中最初的4-5年裡,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這個時期的記憶決定了他未來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

導致兒童產生錯誤的人生觀的原因通常是以下三種:身體存在缺陷的孩子、被溺愛的孩子、被冷落的孩子。

身體有殘缺的孩子在心靈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比正常兒童要多得多,他們更容易受到同齡人的歧視,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達成與他人相同的目標。

倘若一個孩子總是陷在生理缺陷等方面的陰影裡,便無心去注意外面的世界。他們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社會感和合作能力也會比周圍的人差。

他們比普通人更加懂得關注自己,因為他們認為是老天奪取了他們成為完整個體的權利。

如果想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父母應該多鼓勵並有意地鍛鍊孩子與他人進行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與人交往,讓他們對社會感興趣。

母親的教養方式是否合適,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有過孕育經歷的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會比父親更加親密,同樣,母親也會給予孩子過度的寵愛。

被溺愛的孩子的興趣很難擴充套件到除母親之外的事物上面,他們總是將注意力投放在母親身上,也希望獲得母親無微不至的關照。

為了引起母親的注意,他們會動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比如惡作劇、哭鬧、示弱等等。

對於他們而言,懲罰和責備都是沒有用的,這些都正好合了他們的心意。

比起被忽略,他們寧願受懲罰,他們認為自己所承受的懲罰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

很多被溺愛的孩子在長大後只有受到特別關注時才會獲得成功,一旦不再是他人的焦點,就會停滯不前。

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是希望別人幫他們找到答案,而非透過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因此這類孩子在社會中經常毫無建樹。

對於0-5歲的孩子,父母是他們與外界進行聯絡的紐帶。

但如今很多父母由於揹負著巨大的生活壓力,經常沒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

一個在童年被冷落的孩子,也很難對其他人產生興趣,因此常會養成孤僻乖戾的性格。

很多孤兒、私生子、棄嬰,或者父母離異的兒童,他們的人生都以失敗而告終,可見,來自父母的問候和關心是多麼重要。

部分父母會有一種錯誤的認知,他們覺得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交由老師進行引導,孩子的狀態就會發生變化。

這個想法的荒謬在於,我們希望老師能夠承擔起“代理父母”的角色。

首先,我們很難保證老師有足夠的精力照顧到每一個孩子,而且,這個角色必須真心喜歡與孩子相處,這點也是我們無法確認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和態度影響著孩子未來。

在孩子0-5歲間,母親的責任是最重要的,她必須在最開始贏得孩子的信賴,然後讓其他家人也感受到這樣的信任。

假如母親的目的僅僅是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依賴,她可能會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對外界產生興趣的人和事。

如果母親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她給予孩子的人生起點將會是不愉快的,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自卑情緒或行為偏激。

有少數母親認為自己就是創造生命的上帝,她們會把孩子是她身體一部分這一認知無限度地擴大,強迫孩子來達成她自己的優越感目標。

比如,因為年輕時的某種原因而放棄跳舞的母親,會把孩子作為自己的化身並把這份遺憾強加給他們,透過讓孩子學習舞蹈來滿足自己的夙願,無論他們是否喜歡。

每個孩子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但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被束縛在母親身邊,當他進入一個沒有母親的情境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麻煩。

當孩子發現自己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各種無理要求也不會被滿足時,對於孩子心靈的打擊是巨大的。

所以當子女成長到六歲左右,就開始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了。

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作為孩子的榜樣,一名父親要找到能夠貢獻自己力量的職業並勇敢地為了事業去奮鬥。

由於父親比母親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他們清楚各項制度的優缺點,以及大眾的道德標準。

因此,父親還需要擔任孩子顧問的角色。

無需表現得過於浮誇,也沒必要有太多的說教,而是像朋友一般給孩子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議,同時還需告知孩子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父親需要為孩子展示愛的重要性。

孩子容易就能看出父親是否愛自己的妻子,如果他愛妻子,就會竭盡全力地為她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但是丈夫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將他對妻子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夫妻間的情感與對孩子的關愛和對彼此的情感不是同一種類型,並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如果夫妻表現得太過甜蜜,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他們會產生嫉妒的心理,會帶有攻擊性,想要和他們中的一方進行對抗。

如果家庭中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那麼家中的女孩可能會產生自卑的情結。

只有孩子感覺被平等對待,他們才會願意積極地參與到家庭的決策和活動當中,不會對性別方面產生錯誤的認識。

家庭中不應該存在任何權威者,針對子女的教育問題父母必須一起進行協商,對於有多個子女的家庭,不應該出現特別偏愛某個孩子的行為,這樣其他孩子很難建立起足夠的自信。

當父母雙方在家中過於凸顯自我,如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達到父母的成就時,他們很容易選擇放棄。

所以,名門子女都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如果父親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他就不能太高調,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工作、社交、以及兩性關係,是每個人踏入社會都需要面對的三個最基本的問題,這三個問題也對應了每個人的三個基本需求,童年時期的經歷決定了我們是勇敢地面對這些問題,還是選擇逃避。

生存需求:如何謀求一份職業?

透過鼓勵幫助孩子認識到工作的價值

有一部分父母喜歡參與到孩子的決策中,從上學到就業一手包辦,希望子女完全按照自己規劃的人生道路生活。

這樣的孩子在離開父母后,遇到生活問題的時候會顯得手足無措,最終選擇逃避的方式。

還有的孩子從小便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長大後會更容易成為一個無所事事、好吃懶做的人。

因為他們總是寄望於不勞而獲,無法忍受工作的辛苦,他們嘗試那些不付出便獲得回報的事情,也更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

對於家長而言,我們需要找到科學的方式去幫他們改正錯誤。

首先應該留意孩子的行為,在幼年時,孩子就開始有意無意地訓練自己在某一職業方面的技能了。

比如,一個孩子想要在將來從事教師的職業,那麼他就可能會與其他的孩子玩遊戲,並在遊戲中扮演教師的角色。

當每次聽到音樂就會不自覺地扭動身體的孩子,會更容易對舞蹈和音樂方面產生興趣,作為家長也可以進行適當引導。

其次,我們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勞動的價值,一個人在早期的努力會為其成年後的成功奠定基礎。

入手點應該是找到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然後以此為切入點,這樣比對他們提供泛泛的讚揚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當看到女兒想要給自己的洋娃娃製作一頂小帽子時,我們應該給予鼓勵並教給她一些可以把帽子做得更精美的技巧。

在受到讚揚後,她會更專注地投入到這件事當中,並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社交需求:如何獲取社會地位?

合作共贏是我們融入社會最好的途徑

一個人的社交能力並不是透過遺傳得來的,然而,父母對於社會中其他人持有怎樣的態度,也會直接影響到子女社交傾向。

如果在孩子的眼裡,周圍的人對他都是有敵意的,他會認為這些人都是對手,並對環境產生一種牴觸心理。

孩子會採取各種手段來進行抵抗,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無法期待他們會與周圍的人結交成好友。

如果在一個人心中,所有人都應該為他當牛作馬,他就不會想到別人的利益,也不會對別人貢獻自己的力量,那他的目標就是控制所有人。

如果一直以來他所關心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是否舒適,那麼,他會因無法融入而漸漸被社會所淘汰。

家長需要讓孩子清楚合作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我們只有與其他人以平等的身份一起合作,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活出生命的意義。

父母之間也應該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父母對外界的態度也應該是和善的,只有做到這點時,才會讓自己的孩子認為他們在家庭以外也可以有很多能夠信任的好朋友。

在校園裡,我們應該讓孩子認為班級是一個整體,而自己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我們要幫助他們與周圍的同學建立良好和諧的朋友關係。

繁衍需求:如何應對兩性關係

正確的愛情觀由平等的婚姻狀態而來

我們對於兩性關係最早的認知來自於我們的父母,父母的婚姻狀態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愛情觀。

比如,一個經常目睹母親被父親家暴的女兒,極有可能會對所有男人失去信心,從而尋求同性的慰藉。

比如,出生在父母有出軌行為家庭的孩子,長大後對待愛情的態度也是玩世不恭的。

很多男人,甚至有很多女人都覺得男人應該在家中起主導地位,他們是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裡的主人。

這也導致了很多不幸的婚姻,任何人都不可能處於卑賤的地位還能做到身心愉快。

因此,夫妻雙方關係必須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必須關心配偶多過關心自己,讓孩子能夠感受到願意彼此攜手共同克服生活中困難的勇氣。

夫妻雙方都應儘量避免過多缺席子女的成長,如果女孩不能和父親建立親密關係,或男孩與母親關係疏遠,那麼當孩子成年後,就會選擇與父母相反的人作為伴侶。

比如,一個男孩認為母親過於強勢,而他又是一個不喜歡被管制的人,那他可能會選擇外表溫順的女生作為自己的另一半。

比如,當父親給女兒留下性格懦弱的印象後,在她長大會更容易被性格強勢的大男子主義男生俘獲。

不難想象,這種並非平等關係的婚姻,也蘊含著極大的風險。

夫妻之間也應該保持平等合作的關係,如果父母從小灌輸給孩子只看重自己利益的錯誤思想,長大後他們可能更向往自由灑脫的生活,並對伴侶不管不顧。

最後總結一下,自卑情緒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中,它可以成為我們追求更好的自己的動力,同樣也會讓我們產生憤怒、沮喪、嫉妒、怨恨等負面情緒。

自卑情緒帶來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則取決於我們人生最初的記憶,身體存在缺陷的孩子,以及小時候被寵溺和冷落的孩子,長大後更難融入社會,因此也會更容易陷入到自卑當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於這個社會的態度、對於伴侶的態度、對於子女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態度。

如果父母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給予孩子的人生起點將會是不愉快的,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自卑情緒或行為偏激。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面臨三個基本問題,這三個問題也對應三個最基本的需求,父母可以透過正確的引導,以便孩子能夠正確地處理這些問題。

面對工作,父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面對社交,只有合作共贏的態度才能幫助我們快速融入社會;

面對兩性關係,正確的兩性關係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

每位父母都願意盡其所能地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在培養孩子興趣上也從不吝嗇金錢。

但是,對於子女心靈的建設卻未能引起很多家長的重視。

因為孩子身體和能力的變化是肉眼可見的,而心靈的變化是隱性的,它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性格。

想要讓子女自信且獨立地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幫助孩子產生對社會的興趣,努力與他人進行互惠合作

找到正確的生活意義,讓孩子意識到是每位父母義不容辭的義務。

6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用心理學解讀男女間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