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寫這篇文章的緣起:移空技術研究院西安工作站站長龔琳軒老師在她的“小灶1移空技術操練場”線上課程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移空技術的治療措施是改變意識狀態和認知、感受方式?

在《移空技術操作手冊 —— 一項本土化心身治療技術》作者 劉天君 本哈德·特林克勒(德) 的第122頁是這麼寫的:“作為一種從心理角度切入和干預的治療技術,移空技術的治療措施是改變意識狀態和認知、感受方式。”

《移空技術操作手冊》

一直想回答這個問題,但是覺得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所以一直沒有回答,可又想試著回答。我認為用簡短的文字解釋不清楚,而且要回答這個問題,要藉助資料。所以就從這本書裡摘些內容,從那本書裡摘些內容,加上自己一些淺顯的理解和感悟,湊成了這篇文章。看官們想看的可以往下看,看暈了本人不負責......此篇文章錯誤之處定不少,懇請多指教和指正!

第一部分

第一節 什麼是意識?第二節 什麼是認知?第三節 什麼是感受?第四節 我們是如何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控到、思念到這個世界的?神經生理機制是怎樣的?

第二部分

移空技術第一部分第一節 什麼是意識?

《量子佛學》

1、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依德對意識的定義

“某些心理成分,例如某個觀念一般都不是持續地有意識的。觀念更顯著的特點是其意識狀態非常短暫;此刻有意識的觀念,一會又不是有意識的了,但在一定並不苛刻的條件下,它又會出現在意識中。在這期間,它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說它是潛在的,意指它具有隨時進入意識的潛力。”弗洛依德認為的意識是指在意識覺知中呈現出的觀念(記憶)。潛意識是指在腦海中還沒讓人意到的觀念。因此精神分將意識定義為被意識到的(觀念)

2、佛學對意識的定義

佛學將由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外界五塵(色聲香味觸)所升起的對事物、現象進行分析、思考的功能或現象稱為“意識”。這個意識所指即是《心經》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中的“意識”(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因為這個意識無形無色,不是特指一種物質現象,所以又被稱為“覺知心”。因為這個覺知心在睡眠或死亡時無法升起和顯現,即有中斷現象,因此是它是“虛妄”的,所以又被稱為“妄想心”

3、哲學家約翰希爾勒對意識的定義

“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希爾勒認為的意識是指人在清醒中體驗到的覺知著的狀態。當一個人睡眠了,這個人的意識也就沒有了。

4、腦科學及認知心理科學對意識的定義

腦科學及認知心理科學認為:意識是由腦中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的協同活動中產生出來的。例如,當手指被針刺到,或者當你想拿起水杯時,透過大腦掃描會看到,腦皮層相關區域的神經細胞會被啟用。經腦科學證明:每一個意識活動內容都會伴隨著與之相關的皮層神經細胞的被啟用,而腦皮層中任何一個區域的神經細胞的烈活動都伴隨著與相之對應的意識內容(觀念)。

因此腦科學及認知心理科學將意識定義為腦神經系統的活動產生出的“功能”或“過程”。如果沒有腦活動就不會產生意識,任何的意識都伴隨著與之相對應的覺知內容(觀念)。

弗洛依德和佛學將意識定義為一個覺知到的觀念、妄念和了知分別現象。希爾勒將意識定義為一種覺知狀態。腦科學及心理科學將意識定義為腦神經系統活動產生出的一種功能或過程。

以上四種定義都將意識看作為腦神經系統活動所產生出的內容(觀念、妄念或狀態)和現象。在心理學框架下,心理學概念中的意識,是指體驗到的觀念、思想或覺知狀態。
第二節 什麼是認知?

1、度娘是這麼解釋認知的:

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資訊,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資訊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識過程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認知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一般說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聯想、思考)等都是認識活動。認識過程是主觀客觀化的過程,即主觀反映客觀,使客觀表現在主觀中。

《認知心理學—心智、研究與你的生活》

2、《認知心理學—心智、研究與你的生活》(第三版)這麼說的:作者【美】E.Bruce Goldstein 張明 等譯

第一章 認知心理學概述 中有這麼一段話:在我們的大腦裡真的存在一個迷宮嗎?事實上並沒有。上面的這幅圖其實告訴我們:負責我們心智運作的機制非常複雜並且很難理解。認知心理學的目標之一就是不斷提示這些機制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對知覺、注意、記憶、語言和思維等認知加工過程產生影響的。

書中非常生動的描述了這麼一個例子:

結束了與蘇珊的通話並且記下要準時赴約後,他又開始考慮這週三車子送修後他該怎麼辦:租一輛車固然更方便,但費用太昂貴:蹭他室友的車倒是便宜,但卻不太方便。“也許我該去學生會拿份班車時刻表,”他邊想著,一邊把手機放進了口袋。

當他走進人類學課堂時,他想起就快要考試了。不幸的是,他還有好多資料沒有看。於是他決定今天晚上不按原計劃帶蘇珊去看電影了,因為他需要時間去學習。上課了,拉斐爾卻帶著些許焦慮和期待,開始對他和蘇珊的約會想入非非。

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上述有關拉斐爾生活的小片段,雖然看似平常,然而幾乎在同一時刻就發生瞭如此多的事件。在這段很短暫的時間內,拉斐爾做了以下事情:

感知(知覺)他周圍的環境掃視校園裡來往的人群,傾聽電話裡傳來蘇珊的聲音。注意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在他左側逐漸靠近的人、蘇珊說了什麼、距離上課還有多長時間。記憶已經發生的一些事——他曾經告訴蘇珊今天會把書還給她。當他考慮不同形式的交通方式時,需要區分(知識)某一類別中不同的專案——租車、搭室友的車、乘坐班車。想象(表象)昨晚放在桌上的書。與蘇珊對話時需要理解併產生語言。當他思考車送修後怎樣到達目的地時,他嘗試著解決問題。當他決定(推理與決策)推遲與蘇珊的電影約會以便投身於學習時,他做了決策。第三節 什麼是感受?

1、百度百科裡是這麼說的:

感受是感官偵測外境的能量變化,於個體內在所產生的生化反應;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辨別有無生命活動的重要憑據;感受是外境與內心的核心介面,個體對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認知,經驗的累積,都是基於感受。

感受和心靈的關係非常密切,任何的感受,都會產生特定的心理活動,反之,特定的心理活動,也會產生相應的感受。比方說,聽到辱罵,會不舒服(物質能量變化影響心靈),生氣時,呼吸會急促,體溫上升(心靈影響物質)。

2、《認知神經科學—關於心智的生物學》這麼說的:

《認知神經科學—關於心智的生物學》

知覺是人類擁有的一項神奇的能力,透過由五種感覺整合而得到:視覺(眼)、聽覺(耳)、觸覺(身)、嗅覺(鼻)、和味覺(舌)。在正常人的知覺中,各種感官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上,安全有效的駕駛需要成功整合視覺、觸覺、聽覺、甚至嗅覺(如手剎一直開著時,產生的焦糊味就是一種警告)。沒有嗅覺我們就不能夠享受食物。即使是視覺線索也會增強我們的味覺體驗——棕色漢堡比染成綠色的漢堡更加香甜誘人。

五種基本的感覺系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使我們可以解釋周圍的環境。每一種感覺包含了獨特的通路和加工,以將外部刺激轉化為可以被大腦解釋的神經訊號。在每種感覺內,專門化的感覺機制被髮展出來解決計算問題以促進和增強我們的知覺能力。

就像神經成像和神經心理學研究提示的,在大腦的感覺皮質中都發現了專門化;這樣,即使顏色或運動知覺的皮質機制缺失,人們仍然保持看的能力。在感覺喪失的極端情況下,知覺的皮質系統可能會被完全重組。

即使在感覺系統完好的人中,這五種感覺也不是孤立工作的,而是一致行動以構建一個對世界的豐富解釋。正是這一整合成為許多人類認知的基礎,並且使我們在一個多感覺的世界中生存並興旺發展。

第四節 我們是如何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控到、思念到這個世界的?神經生理機制是怎樣的?

《科學禪定》

1、我們是如何看到這個世界的(眼)

在人視網膜視覺神經細胞的“視杆細胞外節”的膜上,存在著種叫做“視紫紅質”的大分子。之所以稱其為“大分子”,是因為它是由一分子的視蛋白和一分子的視黃醛組合成的。視黃醛分子在以其中間節點被折彎成90度角(被稱為11-順型)的方式嵌入到視蛋白分子中。

當一個光子射到視黃醛分子彎折處的碳原子上時,因為碳原子中的電子在接收到光子後,能量會突然增大而飛得離原子核會更遠一些(熱脹冷縮就是這樣形成的),這樣碳原子就膨大了一點,就導致這個碳原子所在視黃醛分子的彎折節點處發生微結構變化,引發了整個視黃醛分子突然由彎形彈伸為直形(被稱為11-全反型)。因為變為了直形,所以視黃醛分子會突然從視蛋分子中彈射出來,由此導致視蛋白分子的構型突然由凹形變成了凸形。

這種凸形的變化會進一步啟用細胞膜上“轉運蛋白”的構型發生變化(裂開了一個小口),讓原在細胞膜外的大量帶正電的的離子瞬間湧入神經細胞突觸末梢內,然後由水平神經細胞、雙極神經細胞收集這些“微電量”。當電流的量度經過時間、空間總和達到爆發一次動作電位的閾值時,雙極神經細胞就會因此形成一次動作電位—即一段電流在神經纖維內流動

這段電流會傳遞給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會繼續把這個動作電位(一段電流的波的移動)繼續傳向大腦。從眼睛過來的神經電流衝動傳向腦皮層的路徑是:神經電流沿著神經節細胞軸突穿出眼球壁聚整合的視神經傳導,然後電流會穿過視交叉繼續傳導到“外側膝狀體”。在此處,電流會透過“電一化學”方式被轉換傳遞給下一級神經細胞,最終投射到視覺皮層中。

在視覺皮層中存在著對各種刺激敏感的神經細胞(比如對形狀、顏色、運動速度等敏感的神經細胞)。當這些神經細胞被來自眼睛的神經電流衝動啟用時,我們就產生了與之對應的視覺體驗(如看到一片樹葉或一隻燕子)。

2、我們是如何聽到這個世界的(耳)

聲音本質上是空氣的振盪,比如兩個人在太空中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太空中沒有空氣。那麼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呢?

當敲擊鼓面時,會引發鼓皮劇烈的上下振動,這種振動會推擠鼓面的空氣發生劇烈的上下振盪。當這種空氣的振盪以340米/秒的速度透過外耳道執行到你的2毫米厚的鼓室時,由錘骨、砧骨和鐙骨組成的聽骨鏈會將其能量擴大20多倍,然後被進一步傳遞到耳蝸中。在耳蝸內,大約有1500個排列規則佈滿纖毛的毛細胞。這時的振盪已經由空氣的振盪轉換為骨鏈的振盪,再轉換為了充斥於耳蝸中的淋巴液的振盪。

淋巴液的振盪會推擠毛細胞上纖毛的前後移動,由此引發毛細胞膜上轉運蛋白質構型發生改變,進而導致存在於細胞外帶正電的鈉離子瞬間湧入細胞內。當這種電磁場的能量(電流能量)透過時間和空間的總和,達到能夠引發聽覺神經細胞爆發動作電位的閾值時,神經細胞就會爆發一次電流的波動。這種生物電流會沿著聽覺神經經過“螺旋神經節、耳蝸神經節、外側丘系核內側膝狀體”轉換傳遞到大腦題葉的聽覺中樞。在傳遞過程中電流資訊像一個“接力棒”一樣會被許多個神經核中的神經細胞傳遞。為了保證傳導的速度和準確性,沿途這些神經核團還會對其訊號的強度進一步放大。當這個電流資訊傳遞到聽覺皮層,並激活皮層中對某些頻率的聲音敏感的神經細胞時我們就聽到了鼓的聲音。

3、我們是如何嗅到花香的(鼻)

在你鼻子的鼻道處含有一種叫做嗅細胞的神經細胞。每一個嗅細胞只對一種或兩種擁有特定分子結構的氣味分子產生反應。這種細胞呈圓瓶每個細胞的頂端有5到6條的短纖毛,底端是穿過骨直接進入嗅球的稱為“嗅絲”的長突。

當一種存在於空氣中的特定的味道分子(比如花香)與纖毛上的對特定分子敏感的轉運蛋白(嗅受體)相結合時,就像是一把鑰匙會開啟一把特定的鎖一樣,轉運蛋白分子就會開啟一道離子通道,讓帶有正電場的鈉離子、鉀離子瞬間湧入細胞內(跨膜移動)當細胞內電壓的量度經過空間與時間的總和達到細胞爆發動作電位的閾值時,神經細胞就會發放一次電流的波動。這個電流波動會沿著嗅絲傳向嗅球,進而傳向更高階的嗅覺中樞,引起人的嗅覺體驗。

4、我們是如何品嚐到甜味的(舌)

人的舌頭上大約有1000個味蕾;每個味蕾由100個左右的味覺神經細胞組成。每一個味細胞頂端又有許多纖毛,稱為味毛。在味毛上有對特定分子敏感的受體蛋白(如三種G-蛋白)。當某個特定的分子(葡萄糖分子;穀氨酸鈉,即味精)與味毛上的受體蛋白結合時,就會導致受體蛋白開啟一道門,讓帶正電的鈉離子、鉀離子瞬間湧入神經細胞內。當電場經過時間和空間總和達到引發動作電位的閾值時,味覺神經細胞就會爆發一次動作電位。不同的分子結構會啟用帶有不同受體蛋白的神經細胞。當由不同分子啟用的特定神經細胞的生物電流衝動傳遞到代表味覺的腦皮層中的特定區域時,我們就體驗到了各種味道(甜、鹹、酸和苦)。

5、我們是如何觸控到這個世界的(身)

在你的面板中存在著大量遊離的感覺神經末和各種特殊形式的感覺小體。以熱覺為例:當面板的溫度低於30℃時,存在於冷感覺小體上的受體通道蛋白上的原子就會由於溫度的降低引起電子釋放能量即釋放子異致分子錯構發生變化。這樣會進一步讓受體蛋白的鉤型發生變化,打開了一道允許細胞外帶正電場的鈉、鉀離子瞬間湧入神經細胞纖維內。當進入的電流能量經過時間空間的總和達到閾值時,一個感覺神經就會爆發一次動作電位。然後就像是烽火傳遞一樣,激發出的神經電流經過一個又一個“接力神經元”最終傳遞到腦皮層中代表“冷感覺”的區域時,就讓我們產生了“冷”的體驗。特定的感覺對應著特定的感覺細胞,比如人體皮層中存在著對“觸壓覺、冷熱和痛覺”的感覺小體。每一種小體只對一種刺激分子“感興趣”。

6、我們是如何思念這個世界的(意)

現在的腦科學已經初步掌握透過掃描器器(磁共振成像技術)監控大腦皮層中相關區域神經細胞電流活動的方法,“窺探”一個人的大腦思想。用這個方法可以實時“讀出”一個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或者正在想些什麼(可以把一個人大腦中的思想在計算機上轉換成影象)。這種“讀腦科技”現在只是初步階段,未來將會進一步發展出無限的可能性。比如可以檢測別人正在想些什麼;或者用儀器記錄人的夢境,然後在早上重新播放昨晚做過的夢。為什麼科學家會做到這一點?

人體中每一種感覺器官所激發出的神經衝動(眼耳鼻舌身)在腦皮層中都有與之相對應的“代表區”。當你的手指頭被針刺到(或感到冷 ,看到花……)時,與之對應的腦皮層區就會被啟用。當你想象手指被針刺到,或者在你閱讀這幾個字的時候,你的這個代表“針刺疼痛”的腦皮層區同樣會被啟用。這兩種“刺激”所啟用的腦皮層區中的神經細胞都是同樣的,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我們只有五種感覺,所以我們的思念也逃不出這五種感覺所設的“框限”。你腦中每一個的思念都會啟用與之對應的腦皮層感覺神經細胞的活動。同時每一處腦皮層中的感覺神經細胞被強烈地啟用,也都會讓你體驗到“一個意念感受內容”(如狗在身邊狂叫時,你的聽覺腦皮層細胞會被強烈啟用,而你的意念中就會被強迫地感受到狗叫)。

所以我們會“不自主思念”的原因是人們腦皮層中的神經細胞活躍的聚焦點會遵循“聯絡引發聯絡,思想引發思想”的規律性“不自主的遊移”。

你的每一個思念都會在硬體上(神經細胞)發生即時的變化(比如腦中正在想象玫瑰花或刺疼所啟用的腦皮層區域是不同的),所以科學上才會發明出透過儀器監測腦中某個神經細胞被激活了的方法,判斷一個人腦中正在“思想”著什麼內容的技術。

由以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思念(妄想),也就是我們的“意”不是一個脫離大腦而存在的東西,而是腦皮層代表區神經細胞相互之間電流的流動。同時因為“意”是對“眼耳鼻舌身”感覺連線後的綜合體驗,所以意=眼耳鼻舌身。

以上即是我們如何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控到、思念到這個世界的神經生理機制。

把以上四節內容歸納一下: 意識(心理學概念中的意識)、認知、感受都是透過大腦神經細胞被神經電流(動作電位)啟用而實現。活著的人和剛死的人都有神經細胞和人體器官,但是死人無神經電流,所以腦電和心電呈一條直線。 不管是意識(心理學概念中的意識)、認知還是感受都離不開我們的身體,可以說身體透過意識、認知、感受在表達,我們解釋周圍環境或者解釋這個世界是透過它們。我們每一個人是透過它們的存在才確定自己是存在的(注:此處所說存在不是指存在本身)。 可以籠統地說:意識(心理學概念中的意識)、認知、感受是感知覺本身。我們透過感知覺的存在確定(他)她人是存在的以及(他)她人是個怎樣的人。我們透過感知覺的存在確定周圍環境的存在以及判斷周圍環境是否安全。 感知覺也可以說是大腦神經細胞聯結模式下的邏輯計算。

第二部分

移空技術是透過什麼措施來改變意識狀態和認知、感受方式的呢?移空技術的創造者劉天君教授在《移空技術操作手冊》裡這麼定義移空技術的:“移空技術秉承與發揚傳統中醫治神為先的學術思想,以中國古代修煉技術中的存想與入靜技術為核心操作內容,由治療師指導來訪者充分運用意識的想象功能,先將所需要解決的心理障礙、心身疾患的症狀象徵性物化,並放入為其量身打造的承載物,而後在不同的心理距離上反覆移動置放了象徵物的承載物,使二者在移動的過程中逐漸變化乃至消失,從而緩解或消除症狀及其影響的本土化心身治療技術。”

“移空”有“移動至空”和“移動致空”雙重含義。

移動至空是移動到空無所有之境,“至”是介詞,表明空是移動的目的。移動致空是移動導致空境的形成,“致”是動詞,表明移動是空境的成因。

存想與入靜是中國古代佛學、道家心身修煉中調心技術的兩大類別。

存想,也稱為觀想,大體相當於心理學的深度想象,即對事物進行清晰具體、栩栩如生的想象。一個人清醒時想到母親,腦海中母親的形象就是想象,想象中的意象是表象;而如果在睡著時夢見母親,腦海中母親的形象就是存想,存想中的意象是物象。物象即是感知覺本身。

入靜是停止一切思維活動的意識狀態。作為名詞,入靜是指思維活動停止後的意識空白狀態;作為動詞,入靜是指逐漸停止思維活動的過程。思維活動是意識活動的一種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思維活動停止後,意識仍然存在。

從定義裡可以看出,是透過存想與入靜的措施來改變意識狀態和認知、感受方式的。

《當心理諮詢遇上傳統文化》

在《當心理諮詢遇上傳統文化》裡,劉天君教授說:移空技術的思路是象徵化解決問題。就是把來訪者的負性情緒或負性感覺演變成一個活生生的具體事物,象徵性物化問題是移空技術的一個基本技巧,而象徵性物化問題的過程,要用到具象思維,而不是形象思維。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技術操作規範》

在《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技術操作規範》張亞林曹玉萍主編的第二章移空技術裡,劉天君教授講到具象思維理論:具象思維是一種不同於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且可與二者並列的獨立思維形式。抽象、形象、具象三種思維形式人人具備,且相互作用。由於抽象、形象思維顯而易於描述,為主流心理學研究所重視,而具象思維隱而不易表達,以至長期被忽視。

在心理學領域,抽象思維是指意識構建、運演詞語的思維形式,形象思維是指意識構建、運演表象的思維形式。無論是詞語還是表象,都是意識對現實事物或關係進行概括反映的產物,它們都是對現實所產生的映像,而並非現實本身。故這兩種思維形式都是對現實事物或關係的間接、概括的反映。

具象思維則不同,它是指意識直接構建、運演感覺物象的思維形式。所謂物象,即本體、本身之像。感覺物象也就是感覺本身、本體。意識構建和運演感覺物象,即意識直接操作感覺。因此,在這一思維形式中,意識不再間接地反映事物,而是直接地操作事物本身。這正是具象思維理論的核心觀念,也是氣功修煉能夠直接作用於心身、改變心身狀態的心理、生理學原理。

《禪定的思維操作——剖析佛家氣功修煉的心理過程》

在《禪定的思維操作——剖析佛家氣功修煉的心理過程》一書中說到:思維是個體對其意識中的映像資料進行有目的加工(構建、運演、判別)的操作活動。

所謂映像資料,指意識中可以察知的各種各樣的因反映形形色色的事物而形成的主觀資訊。它們是思維的材料,是思維活動得以進行的媒介或憑藉。根據各種映像資料與被它們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不同聯絡,大體上可以把它們劃分為三類,即抽象的、形象的和具象的

抽象的映像資料是關於事物概念的,形象的映象資料是關於事物的表象,具象的映像資料是關於事物的物象。概念以詞語為標誌,表象是對事物的直接感知映象的回憶(記憶表象)以及在回憶基礎上的加工(想象表象),物象即是對事物的直觀感知映象,即感知覺

根據思維活動中所憑藉的映像資料的不同類別,思維可以被劃分為三種形式,即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具象思維,它們所憑藉的映像資料分別是概念、表象和物象。

具象思維如何操作呢?分構建物象和運演物象兩個步驟,以及貫穿於這兩個步驟始終的判別物象。

在移空技術操作中,靜態操作部分是在構建物象,動態操作部分是在運演物象,判別物象貫穿整個操作始終。靜態和動態操作,都是在操作感知覺。

在抽象和形象思維狀態下,就是在概念(詞語)和表象(回憶)狀態下能不能操作感知覺呢?我認為也是可以的。比如某些人特別相信某一個人說的話,這個人說的一句話可以改變某些人的感知覺。

我認為在具象思維狀態下,一個人會特別的專注,這樣的話,TA用的“心力”會比在抽象和形象思維狀態下大,同時持續時間也長。所以在具象思維狀態下除了可以測到相應區域腦皮層的腦電,還可以測到軀體部位的肌電。也就是說相應區域的腦神經細胞被啟用,同時相應區域軀體的體細胞也被啟用。

在這種相應區域腦電和肌電同時被啟用的狀態下,形成新神經電流,透過“電—化學”的方式重新傳導,改變大腦神經細胞的原有聯結模式,形成新的聯結模式。聯結模式改變了,計算方式就改變了,感知覺也隨之改變。

當一個人的感知覺在具象思維操作下被改變之後,TA的存在狀態一定會改變。也就是說,TA的意識狀態和認知、感受方式被改變了。

移空技術操作過程中,來訪者在諮詢師明示下,完全在清醒狀態下自我作業,所以沒有半點自我懷疑。當移動至“空境”時,療效是明顯且持久的。

在移空技術整個操作過程中,用到了抽象、形象、具象三種思維操作,起主要治療作用的是具象思維。

《危機和創傷中成長:10位心理專家危機干預之道》

在2021年1月出版的《危機和創傷中成長:10位心理專家危機干預之道》裡,劉天君教授說:移空技術就是天人合一境界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空”是什麼?“空”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菩提本無樹”,就是“stop thinking”。做到“stop thinking”,問題就都沒有了。

所有的心理問題,一定和人格有關,和“thinking”有關。把“thinking”停止下來,把意識的“記憶體”清空,當下問題便消解了。但是從“thinking”到“空”比較難,移空技術的巧妙之處就在於藉助心理距離創造一個“空”。讓來訪者把TA的靶症狀想象成一個象徵物,然後在心理距離上,把這個象徵物向正前方移到看不見的地方。看不見是什麼,不就是“空”嗎?“空”的境界需要修煉好多年才能形成,但是用移空技術這樣的方式,借用距離,可以創造一個虛擬的“空”。

這個虛擬的“空”,這個心理層面的“空”,並沒有達到修煉的“空”的境界,但是對於消除症狀已經夠用了。

不僅要處理來訪者的問題,更要把來訪者帶到沒有問題的地方,這是移空技術的宗旨。這個宗旨在西方心理學流派、技術裡是沒有的,完全來自中國傳統文化。

14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戰勝進食障礙」心靈密碼